

幼儿园科学区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作者: 刁力 周凯【摘要】科学区是幼儿自主进行科学探究与深度学习的重要场所,具有自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幼儿在科学区中与材料互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深度学习。文章阐述科学区在幼儿深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并提出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科学区;幼儿深度学习;支持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社会教育(社科普及)专项课题“跨代共融:‘一老一小’代际学习服务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SJC-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凯(1996—),男,宿迁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刁力(1990—),女,宿迁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当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越来越注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深度学习状态,以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深度学习以丰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发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强调经验的积累、运用与迁移。因此,在幼儿园科学区中培养幼儿深度学习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园科学区的环境构建常常被忽视,存在投放材料类型单一、教师指导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幼儿深度学习和发展。为解决现有问题,笔者进行了具体的行动研究,通过不断地观察与反思,提出了支持幼儿在科学区中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科学区中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价值
(一)切合幼儿兴趣需要,涵养幼儿学习品质
在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背景下,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已成为当下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幼儿只有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情境中,才有可能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是科学探究的主体,而在游戏过程中伴随着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体验学习,彰显了“深度学习”的特征。然而,实现“真正学习”需要在幼儿真实游戏的基础上,配合教师的有效支持,以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重组与思维的发展[1]。深度学习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倡导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区域活动,运用高阶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素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在3到6岁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其思维发展变化速度较快,且开始产生抽象逻辑思维。此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经验性与构建性特征,与深度学习密切相关。深度学习强调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出发,促进其知识经验的迁移应用,使幼儿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获取经验。科学区作为幼儿自主探究的区域活动空间,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使思维工具逐步由表面象征向更为抽象的概念转变,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步骤与方法,通过好奇心的引导,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三)改进科学区角创设,提升区域活动质量
区角创设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的重要基础,幼儿在区角环境中与人、事、物充分交互,以获取知识与经验。科学区角环境被认为是实现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场域。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深刻理解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并基于幼儿需求,进行科学区角的环境创设与组织指导,以促使幼儿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能够提升区域活动的教育质量,提高保教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教师的支持是影响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材料选择及区角空间的创设等方面与区域活动质量紧密相关,对于促进幼儿深度学习至关重要。
二、科学区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幼儿本位,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并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从空间规划、材料投放、活动指导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幼儿在科学区中有效的学习与发展。
(一)科学区深度学习的前提—空间规划科学合理
1.位置选择力求科学性与适宜性
创设良好探究环境前提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科学区角的位置,进而促进幼儿在科学区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考虑到动态区和静态区之间的区别。比如,娃娃家和表演区就是常见的动态区域,其一般具有较高的噪声水平。相对而言,科学探究活动则更需要幼儿集中精力、静下来进行操作。因此,科学区属于静态区域。为避免幼儿在科学区的活动遭受干扰,教师在选择位置时应尽量使动态区和静态区保持一定的距离,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常需要使用水等特殊材料。因此,选择科学区的位置需要考虑地理条件,应优先选择靠近水源且光照充足的地方,以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2.空间创设保证安全性与开放性
安全性与开放性是科学合理规划空间的重要原则之一。幼儿园科学区的创设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选择和自由游戏的空间,从而促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科学经验。在进行科学区的空间创设时,教师需确保安全的同时注重空间利用效率。此外,教师还应考虑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便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发现、自主创造和探索。例如,通过合理利用小柜子、小桌子等工具,能够让幼儿自主移动桌椅以满足区域活动的需要,简化管理流程。
3.墙面创设增进立体性与互动性
在创设科学区的墙面时,除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还需要考虑如何巧妙引导他们的探究方向。科学区的墙面创设不仅要丰富多样,还应注重墙面的立体性与层次性,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水平及时调整,促进墙面与幼儿的互动。主题展示墙应利用照片、剪纸等装饰,以平面图形的形式展现幼儿的实验成果,使墙面生动起来。同时,活动记录墙的创设也十分重要,既应辅助记录实验操作流程,还应帮助呈现探究经验。
(二)科学区深度学习的支撑—材料投放动态多样
1.投放操作性材料,提高材料的有效性
在设计和实施科学区活动时,教师应制订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精心挑选和设置科学区材料。操作性材料是幼儿在科学区进行探究的主要对象,在选择投放材料时,教师应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研究表明,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更偏好比较常见、易获得的材料,如流行的卡通形象玩具和日常生活中的操作工具,这有助于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新知识。此外,这些材料还应具有发展性、安全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等特点。
2.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注重材料的层次性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通过探究具体事物以解决实际问题、发掘事物间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一线教师需重视在科学学习中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科学区中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还有助于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更全面的科学经验,获得更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创设科学区时,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类型、多种结构、多个领域的操作材料,确保材料的丰富性。在考虑材料投放多样性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确保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在科学区内保持适当的比例。
以“神奇的陀螺”主题活动的材料投放为例。探究陀螺的旋转现象是一项常见的科学实践,对其奥秘的探究既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也能满足其科学探究的兴趣与需要。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在科学区投放购置的陀螺成品,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然而,教师观察发现成品材料的玩法单一,导致幼儿稍微操作后便丧失了游戏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鼓励幼儿与家长合作制作陀螺,并将其带至幼儿园。但是,教师在与幼儿的谈话中发现,陀螺主要由家长完成,幼儿参与完成的部分较少。鉴于“做中学”理论,教师决定投放半成品的操作材料,以促使幼儿亲自动手制作陀螺,从而获取直接经验。经过调整,教师继续投放了数量众多的半成品材料,包括不同长度的小棒、底部形状各异的小棒、皮筋、纸板片、泡沫板、桌布和瓦楞纸板等,方便幼儿自主探究。
3.定期更新陈旧无趣的材料,确保材料的动态性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对科学区中的操作材料进行定期更换。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和关注力有限,因此材料的投放应是一个不断调整、及时更新的动态过程。教师应时刻观察幼儿对现有材料的使用情况,关注幼儿兴趣的变化,并保持新旧材料的动态性和比例。同时,教师应持续创新材料的使用方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赋予旧材料新的意义,实现材料的循环再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
在上述“神奇的陀螺”主题活动中,教师通过定期更新科学区角的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支持,促使他们展开自主、有意义的持续性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旨在促进幼儿基于兴趣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并深入探究。确保操作材料的动态更新,有助于幼儿积累丰富的科学经验,拓展综合思维。
(三)科学区深度学习的保证—活动指导及时有效
1.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适时引导讨论
问题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重要催发剂[2]。
提出有效问题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师引领幼儿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深度探究的必备手段。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区活动时,教师需要借助恰当问题的引导,帮助幼儿逐步探究、积累科学经验,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猜测逐步展开提问,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结构引导,使问题更具层次性、渐进性、开放性和启发性。此外,教师还应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引导讨论。讨论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既可以是个别提问,也可以是小组交流,甚至可以是全班共同讨论。
以“有趣的沉与浮”主题活动为例。在科学区中进行沉浮实验时,教师应避免使用暗示性和封闭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而应该提出更具开放性与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沉下去?”“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浮上来?”“如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如何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这种类型的问题更为有效,可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实现深度学习。
2.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鼓励深入探究
充裕的探索时间也是幼儿在科学区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在组织科学区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确保幼儿有足够时间进行探索,鼓励他们展开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还应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实践并与他人合作,进行深入探究。研究表明,以同伴合作为基础是推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3]。
3.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重视间接指导
深度学习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4]。首先,幼儿园教师应当持续吸收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其次,幼儿的深度学习应当着眼于幼儿内心深处的认知和情感活动,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再次,教师还应合理运用间接指导策略,避免过度干预幼儿自由探索。最后,教师应当抓住教育机会,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逐步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深度学习的经验。在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提供必要支持,成为其科学探究的“伙伴”。
【参考文献】
[1]于馨淼.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3.
[2]梁媛玲.深度学习视角下的科学区环境支持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5):104-106.
[3]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质与逻辑架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0(1):3-10.
[4]黄静.在体验活动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21(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