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游戏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杨艳【摘要】游戏是幼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路径。体育游戏教学是指将体育技能与游戏项目融合,通过寓教于乐的课堂,提升幼儿的身体素养,并让其掌握丰富的体育技巧。文章阐述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原则,介绍几种常见的游戏教学基本形式,并围绕游戏情境、民间游戏、技能学习、场地开发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教学活动提出几点可行之策,以期利用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深刻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体育游戏;游戏教学
作者简介:杨艳(1977—),女,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二幼儿园。
幼儿体育游戏教学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阶段、思维特征,是提升幼儿身体素养的有效路径。将课程游戏化理念落实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组织体育游戏,以游戏项目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幼儿教师可加强对体育学科、游戏项目的开发,寻找体育与游戏的关联,基于幼儿的发展实际为其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以共同推动幼儿体育游戏的创新与发展。
一、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原则
(一)教师主导及幼儿主体
在幼儿园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是幼儿体育游戏的设计者,也是引导者、支持者、组织者。教师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需求和目标,精心组织、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保证每位幼儿都能充分参与游戏,并能从游戏中习得有效的学习经验,提高幼儿的体能素养[1]。在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教育原则下,教师应持续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指导幼儿改正错误的游戏行为,尊重幼儿对体育游戏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教育性及综合性相融
体育游戏不仅能够为幼儿教育注入全新活力,给幼儿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还是实施具体教学工作的有效路径。教育性及综合性相融的原则,要求教师发挥体育游戏的育人功能,提高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具体而言,教师应利用体育游戏,让幼儿掌握运动技巧,学会遵守规则、团队协作,从而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与挑战并存
幼儿体育游戏的核心目的是利用游戏促进幼儿体能素养的提升。创新原则要求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活动做出创新,为幼儿打造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让幼儿获取积极的学习体验。挑战性原则要求教师在保证每位幼儿都能得到充分锻炼机会的同时,适当地提高体育游戏难度,既要保证锻炼效果,又要避免超出幼儿的承受能力,从而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能力,让体育游戏真正发挥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价值。
二、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基本形式
(一)体育游戏情境
为幼儿创设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能快速激发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并让其从中得到积极的学习体验[2]。游戏情境的构建,符合3~6岁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发展需求,使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环节、体育项目。此外,在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情境中幼儿能够充分体验体育活动、感受体育魅力,有效激发幼儿对体育项目的兴趣。
(二)民间游戏活动
民间游戏活动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其在幼儿园不同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跑、跳、爬等游戏中,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能素养。
(三)体育技能游戏
为有效提升幼儿的体能素养,幼儿需要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体育技能游戏将体育技能转化为游戏项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育方法。在游戏的影响下,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技能学习,并随着游戏活动的推进,逐渐理解和掌握动作技巧,这有利于幼儿身体协调性及运动技能的发展。
三、幼儿园体育游戏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培养目标,设计体育游戏情境
基于培养目标为幼儿科学设计体育游戏,是对教学质量的最佳保障。教师应立足体育培养目标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各个学段幼儿的体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师可基于《指南》的要求设计体育游戏,并在游戏中融入适宜幼儿身体协调性、耐力、灵活性等方面的训练,确保游戏内容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用游戏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以寓教于乐的课堂促进幼儿体能素养提升。
例如,在小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教师结合《指南》中对于“动作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为小班幼儿设计体育游戏“小猴摘桃”。在这一游戏中,教师可将钻、爬、跳、跑等体能项目相融合,以综合性的游戏活动,落实目标培养要求。在体育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为小班幼儿构建游戏情境:“夏天到了,森林中的桃子熟了,猴妈妈让小猴子们去摘一些桃子吃。请小朋友扮演‘小猴子’,和小猴子一起摘桃子吧!”随后,教师组织小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先让小班幼儿两手两膝爬过“山洞”(滚筒),发展其钻、爬能力;随后让小班幼儿走过“独木桥”(平衡板),发展其身体平衡能力;最后让小班幼儿跑到“树”(横杆)下,双脚向上跳起摘一个桃子,并转身跑回到起点,发展其跳跃、跑步能力。此外,在后续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情况,适当地增加沙坑、路障、轮胎等体育道具,并基于游戏情况为幼儿设计全新的活动情境,不断提高体育游戏的难度,促进小班幼儿体能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让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二)开发民间游戏,丰富体育游戏形式
民间游戏通常具有简单易学、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想象力。开发民间游戏项目,并将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游戏教学融合,能丰富幼儿的游戏选择,并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更多可能[3]。
民间游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这能够增强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对此,教师可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并基于其特点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丰富体育游戏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民间游戏“斗鸡”以“单脚跳”为基本形式,要求两名幼儿单脚跳,用身体相互对撞,当其中一名幼儿双脚落地或跳出限定区域,视为其游戏失败。“单脚跳”是发展幼儿跳跃能力、核心力量、平衡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可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运用该民间游戏,或根据幼儿的能力调整游戏形式。首先,教师可让幼儿在场地中自由游戏,以集体性游戏为基础,让幼儿练习单脚跳的技巧,并鼓励其与同伴互相对撞,初步掌握“斗鸡”游戏的规则、技巧、方法。随后,教师可为幼儿设计“单人守擂”与“四人对擂”游戏活动。在“单人守擂”中,幼儿们共同选择一名实力较强的选手,一人守擂,其他选手与守擂者对阵,输者淘汰,胜者继续守擂,直到无人挑战为止。这一游戏模式可激活幼儿的挑战欲,让幼儿的体能素养得到提升,丰富其体育经验。游戏“四人对擂”以小组比拼为主,双方各两人、一主一副,合作同伴要集中力量攻击对方某一人,留在擂台上最久的队伍为获胜方。在这一游戏中,游戏由“单人对抗”转变为“双人对战”,需要一名幼儿负责“防守”,一名幼儿负责“攻击”;或四名幼儿两两对战,以小型团队式比拼让幼儿完成游戏挑战。幼儿在这一体育游戏中,能够有效提升体能素养,增强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可见体育游戏活动形式得到创新,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会愈发高涨。
(三)活化体育项目,增添趣味游戏元素
幼儿园体育教学应具有明确的学习主题,需要幼儿通过教学活动掌握某一体育运动技巧。随着游戏元素的融入,教师可调整教育思路,立足教学方向,以游戏活化体育项目,将技能学习融入游戏挑战中,提升幼儿体育学习趣味性。具体而言,在体育项目的活化与调整中,教师可分析某一体育技能的特点,围绕该技能的训练模式,为幼儿设计体育游戏化活动,以游戏降低体育训练的难度,并让幼儿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4]。
以体育教学活动“足球—运球技能训练”为例。本次体育教学以足球训练为主题,要求幼儿掌握运球的基本技巧,并能够灵活地改变足球的运动方向,以此提高幼儿的运球能力。在游戏项目的设计中,教师可引入游戏“绕障大作战”,先将幼儿分成四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幼儿在场地上布置路障锥,要求幼儿分组游戏进行游戏,每组纵队站立,听到开始信号,第一名幼儿运球依次绕过路障,绕过最后一个路障后直线返回至起点交给下一名幼儿,依次进行,用时最短的队伍获胜。在这一游戏中,“绕路障”考查幼儿的足球运球能力,及其对方向的灵活转换能力;计时赛的开启,能够促使幼儿增加的运球速度,从而增强其身体协调性、灵敏性。此外,在后续的足球技能训练中,教师可基于技能为幼儿设计趣味游戏。例如,教师设计游戏“防与攻”,引导幼儿两两比拼。其中,一名幼儿负责守门,另一名幼儿负责进攻,以足球运动中的点球项目锻炼幼儿防守、进攻能力。再如,教师设计游戏“截击运转”,组织两组幼儿对抗。该游戏要求幼儿准确地从对方脚下抢下足球,并准确地传球给同伴,以此提高幼儿传球准确性;等等。如此,幼儿能在不同游戏中获取深刻的学习体验,积累丰富体育运动经验。
(四)开发场地空间,打造全新游戏场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体育游戏教学活动,发展幼儿跑、跳、钻、爬、骑行、平衡力、肢体协调性等能力[5]。教师可利用环境挖掘教育资源,结合园所特点为幼儿打造具有独特性的体育游戏课程。具体而言,教师可加强对户外场地空间的开发,利用场地优势为幼儿打造全新的体能游戏场景,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游戏教学。
例如,在平衡车项目中,幼儿需要在骑行过程中控制车把、灵活调整方向,并能顺利绕过障碍。这一体育游戏旨在发展幼儿身体平衡性、协调性及反应力。基于此,教师可开发幼儿园的“弯曲小路”,如种植园的小道、草坪上的小路等。教师通过对这些场地的开发,利用其弯曲的地形为幼儿设计骑行游戏,发展幼儿的平衡性及反应力,从而达成体育游戏的培养目标。再如,教师可利用园所特有的场地特征,为幼儿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面对地势不平或有矮坡的场地,教师可让幼儿在矮坡上完成“攀爬”游戏,还可在矮坡上设置“软梯、轮胎、滚筒”等道具,将钻、爬、跳等体能元素融入其中,利用场地优势为幼儿打造综合性的游戏项目。在地势平坦的幼儿园,教师可将安吉游戏融入其中,为幼儿准备“安吉游戏桶”,让幼儿在桶上双手平举、目视前方、缓慢踏步,利用平坦的场地增强幼儿的核心力量。教师还可利用树木为幼儿设计“攀爬网”、利用矮树桩为幼儿设计“绕障游戏”等,充分开发场地空间的教育优势,以全新的游戏场景为幼儿游戏活动赋能。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运动特点,打造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活动,从而让幼儿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心态参与游戏项目,并让其获取更多积极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应加强对体育游戏项目的开发与设计,立足幼儿年龄特点、思维发展阶段,挖掘一系列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体育游戏项目,以寓教于乐的课程激发幼儿的体育游戏兴趣,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敏.寓教于乐,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0):152-153.
[2]祁岩.幼儿园小型体育器械的选择投放及应用策略[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10):43-44.
[3]王燕,朱甜.小班体育游戏活动小蚂蚁运粮食[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10):57-59.
[4]肖海燕.幼儿园室内体育游戏创新实践的路径探究[J].教育家,2023(42):56-57.
[5]王真真.“儿童本位”理念下幼儿园室内体育运动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9):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