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综合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夏俭 杨宇【摘要】项目式学习是教师基于真实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能力和素养的学习模式。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综合实践课带领学生挖掘生活经验的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项目式学习,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来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策略,以期优化综合项目式学习模式。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杨宇(1986—),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夏俭(1971—),男,江苏省常州经济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通过“以研代教”的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真正发展。
随着夏季的到来,学校的蚊子越来越多,“如何远离蚊子”成为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将此作为项目话题,关联科学、综合、数学及信息等学科,开展“驱蚊大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项目设计始终关注环境与生命活动的相互影响。学生通过搜索、调查、访谈、咨询等手段来获取信息、并通过信息处理及分析的方式形成基本概念。与此同时,学生使用各类技能,开展协作式、探究式学习,在解决困扰全校师生的蚊子问题的同时,学习知识、建立学科联系、掌握技能、理解环境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依据主题,笔者前后开展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是常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第二次是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课堂。笔者通过对比两次教学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第一次教学中,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寻找校园中的蚊子、探秘“驱蚊”的方法、提出“驱蚊”的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经过认真反思,笔者发现此次教学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活动设计缺少“驱动问题”
在第一次教学中,活动的整体设计缺乏问题意识。其中,学生的课堂活动缺乏驱动问题激发和引领,主要借助教师提供的文字、视频等材料获取有限的信息。这种“教师给,学生拿”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主动探究,致使课堂教学成效不如人意,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环节缺乏“知识勾连”
在第一次教学中,笔者利用一节课的主要时间来开展实践活动,如寻找并调查蚊子的“居所”,上网搜集驱蚊的产品及其效用,商议驱蚊的有效方案,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为学生顺利开展活动搭建相关学科支架,学生基本只完成了调查与搜集工作,而忽略了归类与整理环节,有想法但没有落实。这种“重实践,轻知识”的学习方式忽视了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致使活动缺乏相关知识的支撑。
(三)活动评价缺失“量化评价”
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活动的开展。综合项目式学习课程注重量化评价的生成动态,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能够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在“驱蚊大战”第一次教学中,评价主体仅有教师一人,且除了课堂中的口头评价,再无其他评价环节。这样的评价流于表面形式,未能提出具有实质性的量化评价,难以保证教学成效。
二、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反思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夏雪梅博士提出的项目式学习“六维度”(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和全程评价)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将此落实到实践之中,进行探究性主题活动的设计。
【核心知识】
此次“驱蚊大战”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活习性;地图上的方位、图例和标注等。
【驱动性问题】
笔者围绕“环境如何影响动物的生命活动”这一本质问题设计驱动性问题:请你预测校园里哪些地方是蚊子的“聚集地”。实地探索后的发现与你的预测吻合吗?请根据校园的平面图,并结合你的发现在图上标注蚊子的分布情况,并向大家分享你的发现。为了防止蚊子“连环作案”,我们应寻找蚊子“作案”的共同特征:蚊子偏爱的生存环境有哪些特点?操场上人那么多,蚊子为什么就“追”着某些人咬,这些人有什么特征?
【学习实践】
1.调查活动(第一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午餐时间与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对全校师生进行口头问卷调查,分析统计调查问卷的情况,寻找校园中蚊子最多的地点。而后,学生根据调查情况统计出被提及次数排名靠前的十个地点。
2.整合信息(第二至三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绘画工具、信息技术等手段绘制整个学校的俯瞰图,并根据先前的调查结果确定蚊子主要的“聚集地”,讨论分析蚊子栖息地的特点。为助力学生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可为其提供三种类型的知识技能:第一,解决该问题所需的学科知识技能;第二,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工具(如绘图工具);第三,合作技能。
3.研究分析(第四周)
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信息检索和深入研究。
4.制订方案(第五周)
通过研究分析,小组讨论提出若干项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而后,学生对每项方案进行对比与优化,从而形成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
5.综合实践(第六周)
学生根据方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于与谁合作、成果展示的方式等环节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例如,有的小组共同设计“防蚊倡议书”,其内容包括:改善学校环境、改善个人着装和饮食习惯、改善个人行为习惯等。
6.成果展示(第七周)
为了优化成果展示,学生不仅需要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某一小组学生的综合项目式学习成果为“自制驱蚊工具”,他们需要调查生活中的驱蚊产品的主要成分和特征,并根据调查结果自制驱蚊工具,而后需要他们通过实践检验驱蚊产品的成效。
【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性实践:探索蚊子的栖息地与校园地理环境;调查驱蚊产品的主要成分;等等。
社会性实践:联合项目小组调查、倾听他人观点;合作绘制分布图;等等。
调控性实践:制订计划;制作调查表;等等。
技术性实践:运用软件绘制地图;自制驱蚊工具;等等。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生的成果展示活动】
1.个人成果
学生可以依据小组分工及个人的活动能力进行展示,如班级(校园)俯瞰图、自制驱蚊产品;也可以展示相关的实验过程,如自制驱蚊产品的成效检测;等等。
2.团队成果
各小组根据本组主题内容总结、交流研究,既充分发挥兴趣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展示,又体现小组团队合作的力量。其中,有的小组围绕校园蚊子分布展开调查,以“校园蚊子分布图”进行成果展现;有的小组利用ppt汇报了蚊子的生存环境和喜好的调查情况;有的小组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市场在售的驱蚊产品(选出效果前三名),进行数据的分析,为后期自制驱蚊产品提供了切合实际的建设性意见。
【成果评价】
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第一,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是否了解并掌握地图上的方位、图例和标注等基本知识;是否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否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活习性;等等。第二,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学生的小组合作效果如何;是否提前准备相关图表、演示文稿等材料;能否完整介绍项目经历并展示作品;呈现的效果如何;等等。
三、对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反思
(一)有效创设真实情境,实现活动设计真实化
“驱蚊大战”这个项目具有整合性,来源于真实的问题。该项目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将这个整合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小项目,每个小项目的完成都能够推进对整个问题的解决,每个小项目也都与相应学科的核心概念相对应。每一个学科概念都是按顺序出现的,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是下一个任务开展的基础。学生需要循序渐进,持续探究:蚊子在哪里分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是蚊子的“聚集地”呢?哪些人群是蚊子的“目标”?最后,探究如何驱蚊。从项目设计上看,“驱蚊大战”这个项目综合了多个学科概念,这些概念按照问题解决的路径进行呈现。“驱蚊大战”项目的设计思路促使各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围绕一个真实问题设计跨学科项目,共同规划问题解决的路径,在不同的节点上融入不同的学科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
(二)打破教学资源界限,实现课程知识整合化
项目式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整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第二次教学案例中,笔者打破教学资源界限,力求实现课程知识整合化[1]。例如,利用数学、信息技术和美术知识绘制校园俯瞰图及标注蚊子的分布点;用科学知识分析驱蚊产品的配方;用综合知识进行采访、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用语文知识进行报告的撰写;等等。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各学科的优势,将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各尽其用,既突出学科特点,又互补、互助,促进各项活动的优化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推动课堂问题生成化
项目式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教师在问题设置上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活动主题的特点,合理、有效地设置问题,为学生呈现指向核心知识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使他们掌握活动开展预期要求的知识与技能。“驱蚊大战”项目驱动性问题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核心知识相结合的取向。从问题的生发—蚊子在哪里分布,到问题的探究—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是蚊子的“聚集地”、哪些人群是蚊子的“目标”,到问题的解决—如何驱蚊,一系列问题环环紧扣。学生不断探究解决问题,不断生成新问题,在思考探究中提升综合能力。
(四)有效链接课堂表现,实现活动评价多元化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要实现多元化。项目循序渐进,学习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机会。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2]。如在第二次教学课例中,笔者落实了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这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能够有效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笔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确定评价标准,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语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应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在带领学生认识世界、评价世界的同时,促进其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雪梅.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79-84.
[2]符爽,夏凤琴.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