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作者: 庄向东
【摘要】“项目学习”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高度契合。教师把两者深度融合,创设真实情境,提炼项目主题;强调学科融合,精心设计项目;小组开放探究,组织项目实施;成果交流展示,多元评价反思,以更好地实现“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项目学习;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项目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3-8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庄向东(1972—),男,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综合与实践”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科实践的重要载体。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要采用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的学习方式[1]。“项目学习”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真实生活问题。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科的核心概念作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放性地探索问题,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取向,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目标。由此可见,“项目学习”的教育理念与“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高度契合,在项目学习教育视角下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实现“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
一、创设真实情境,提炼项目主题
项目学习是为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因此真实性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特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就成了项目学习的起点[2]。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和项目主题的选择上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仅仅机械地照搬教材,容易导致学习内容缺乏真实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难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深度学习。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与实践”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但是对于生活在农村和小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到北京旅游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编排要求完成一个“北京五日游”的活动设计任务,就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和现实需求,脱离了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这种非真实性的学习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地方化改编,结合家乡的旅游资源和地方特色,创设以下情境:国庆节期间,你的朋友方方一家四口要到你的家乡德化旅游,作为东道主,请你当一回小导游帮他一家完成“德化三日游”的活动设计任务,介绍家乡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色美食等,做一名合格的小导游。从“北京五日游”到“德化三日游”虽然只是地点和时间上的改变,但把遥远陌生的北京切换到熟悉的家乡,让学生在熟悉的九仙山、石牛山、岱仙瀑布、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德化陶瓷博物馆等真实情境中提炼项目学习主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综合与实践”的项目学习活动,能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社会实践的价值与收获探究成果的喜悦。
二、强调学科融合,精心设计项目
在确定项目学习的主题后,为了确保学习活动能顺利有序地开展,教师应引导学生精心设计一份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项目计划书。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分组和组内分工,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和组际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计划书,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调查访谈、对比分析、寻求家长帮助等方式及时修改与完善计划书。整个项目计划书的制订要强调数学知识的综合、学科间知识的融合、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以及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等。
例如,在“德化三日游”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项目计划书的设计要求学生对家乡德化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特色美食等,尤其是对家乡的陶瓷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科学、语文、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通过校内外各种资源渠道查询相关的旅游信息,制订一份较为合理可行的项目计划书(见表1)。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德化三日游”项目计划书初步设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特别要引导学生用事实和数据对项目设计的经济性、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说明,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地对项目计划书进行优化。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可评选出全班学生认可的最佳项目计划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项目实施的探究热情。
三、小组开放探究,组织项目实施
以学生为中心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平台,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发挥自身的长处、突破自我。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能力存在个体差异,项目伊始,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活问题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方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相互学习借鉴。教师设置开放性的小组合作活动,既能保持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探究热情,又能助力学生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德化三日游”的项目实施过程时,学生根据项目计划书中提出的核心—行程安排、费用预算、景点介绍、特色美食等开展探究活动。在行程安排上,德化的旅游景点比较多,由于学生的个人喜好和侧重点不同,每个学生设计的行程方案都不尽相同,但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具有德化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景点不能遗漏,如石牛山、九仙山、岱仙瀑布等自然景点,以及可以窥见德化陶瓷文化前世今生的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德化陶瓷博物馆等。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拼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但也要考虑时间衔接上的出游效率问题,自驾游也是出行选项之一。家乡特色美食的选择更具有个性化,学生纷纷推荐自己热爱的本地美食,如戴云黑鸡、黑羊、黑兔、苦菜汤、红酒鸡、各种菌类、笋制品等;而住宿酒店的安排除了考虑经济合理因素,还要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方案。学生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实现了数学内部各知识点和各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课内外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校内和校外学习资源的“综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资源渠道获取各种旅游信息,如网上查询、实地考察、家长帮助等,还可以到旅行社了解家乡的旅游资源,参考团体旅游、散客拼团游、自助游的旅游计划。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全程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取和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的项目成果也是在开放性探究中动态生成,极具个性化。
四、成果交流展示,多元评价反思
传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缺乏全面、多元、操作性强的评价方式,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单一,以数学测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甚至存在因为操作性不强而放弃评价的现象;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忽略了学生及其他活动参与者的评价功能;课后的测试试卷或活动作业都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对活动的过程性评价等[3]。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教学评价难以充分发挥激励和导向的功能,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该知识领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
项目评价是项目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应贯穿项目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它在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要求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推进项目的实施与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具体的活动项目,制订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价方法。
例如,在学生完成“德化三日游”的项目计划书后,教师可先组织各项目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介绍各自的项目学习过程和成果。在展示活动中,学生自主决定成果的呈现方式,展示自己的交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通过展示活动,学生可以交流学习中的经验体会、分享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接着,教师引入项目学习评价表(见表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综合性评价。该评价表包含学生、学生小组、家长、教师等评价主体,并把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反思等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内容、类型等的多元化,简单规范且易于操作。而且,该评价表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评价中能真正体会项目学习活动的获得感,形成对学习“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积极情感态度,实现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把项目学习的教学理念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提炼项目学习主题;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精心设计项目;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探究,组织项目实施;举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实现多元化项目评价反思。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实现“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182-1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楼利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