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张謇精神的高中语文 “敦睦德育”实践路径

作者: 韩杰

【摘要】张謇精神是张謇先生留存后世的精神食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张謇精神为基础构建“敦睦德育”课堂,将张謇精神融入语文教学。文章分析了渗透张謇精神打造高中语文“敦睦德育”课堂的实践意义,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讨论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张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张謇励志奋进、实干创新、爱国担当、敬业奉献的可贵精神鼓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涵养必备品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张謇精神;“敦睦德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张謇精神烛照下的‘敦睦德育’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c/2021/02/2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杰(1984—),女,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祖国衰微的时候,他动用自己的智慧,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岁月涤荡后,张謇留下的“张謇精神”无疑成为其重要的精神财富[1]。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张謇精神出发打造“敦睦德育”语文课堂,组织内容、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使学生体会张謇励志奋进、实干创新、爱国担当、敬业奉献的精神,在踊跃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学会做事,学会做人[2]。

一、渗透张謇精神打造高中语文“敦睦德育”课堂的实践意义

渗透张謇精神打造高中语文“敦睦德育”课堂的实践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渗透张謇精神打造高中语文“敦睦德育”课堂有利于教师践行新课改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第二,渗透张謇精神打造高中语文“敦睦德育”课堂时,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课程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张謇精神不仅能够鼓舞学生努力学习、砥砺前行,也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推动学生道德品质提升。

第四,基于张謇精神打造的“敦睦德育”课堂上,教师会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等层面进行思考,学生可以由此逐渐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打造这样的高中语文“敦睦德育”课堂,有利于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才[3]。

二、基于张謇精神渗透的高中语文“敦睦德育”教学

(一)学习张謇的励志奋进精神,鼓舞学生奋进求学

部分高中生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且对过去人们的生活情况不够了解,意识不到自己今天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学习张謇的故事,使其受到张謇励志奋进的精神鼓舞,逐渐转变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中的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分享阅读感受时,有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于屠呦呦的崇敬之情,有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中医药知识的好奇,还有学生对屠呦呦屡败屡战的科学精神表示敬佩。此时,笔者顺势讲述了张謇的故事:“老师还知道一个有着感人故事的人,那就是张謇。张謇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在年少时,他的求学道路十分曲折,但是他勤学好问、努力学习,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学习,在将近四十岁的时候,他终于考取了状元。”在讲述张謇的故事后,笔者将学生的眼光拉回教学内容:“屠呦呦和张謇都具有励志奋进的精神,这其实也是我们在求学道路上探索时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接下来,笔者带领学生结合屠呦呦与张謇的故事,领悟励志奋进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勤学好问、砥砺前行的可贵学习品质,敦促学生在学习时积极奋进。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适时讲述张謇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屠呦呦和张謇励志笃行、奋发前进的精神,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二)了解张謇的爱国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爱国担当也是张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还要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承担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张謇的故事与教学内容结合,让学生受到爱国人物精神感召,逐渐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并以合适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中的诗歌《红烛》时,笔者讲述了张謇的故事,并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和张謇的爱国担当精神。在学生阅读《红烛》之后,笔者向学生提问:“‘红烛’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后,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分享了张謇的故事:“在民族危亡之际,张謇放弃了自己寒窗苦读多年得来的功名,毅然从商,希望用实业兴国。可以说,张謇一生心系家国,知难而进,虽屡遭挫折,但报国之心从未有丝毫减损。”此后笔者也讲述了《红烛》的作者闻一多的人生经历,并引导学生继续分析:“你觉得‘红烛’代表什么样的人呢?”在了解张謇和闻一多的故事后,学生意识到,“红烛”代表的就是像闻一多、张謇这样的有志之士,他们有着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主动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延伸到千千万万为祖国建设而振臂高呼的英雄身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像闻一多、张謇这样,愿意为祖国的未来献出自己的生命?”笔者提出问题后,学生陷入沉思。笔者相机鼓励学生再回头重读《红烛》以及张謇的故事,从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这些英雄人物身上的可贵品质影响,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己任。在课堂最后,笔者则提出开放性问题以启迪学生:“如果你是闻一多或者张謇,你会怎么做?”有学生表示:“我会跟闻一多先生一样为祖国奉献自己。”也有学生表示:“我会像张謇先生那样投身民族工业建设,因为我比较了解这方面内容。”还有学生说:“我虽然不像闻一多那样有很高的文学才华,也不像张謇那么聪明,但是我也会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更加现代的形式报效祖国,非常感谢这些有志之士,正是他们的奉献和爱国精神让我们过上今天的美好生活。”至此,笔者总结道:“是的,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可见,教师可以根据张謇精神打造高中语文“敦睦德育”课堂,深化学生对于爱国担当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深深种在他们的心中,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承担责任。

(三)学习张謇的敬业奉献精神,树立乐业敬业精神

敬业奉献也是张謇十分重要的精神品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张謇创业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张謇对于民族工业建设这一事业的热情。由此,学生会意识到,投身一项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会让人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乐业敬业精神,不管是面对自己现在的学习任务,还是面对自己未来的工作,都努力探索、坚持奋斗。

为了加深学生对张謇敬业奉献精神的理解,笔者在讲述张謇的故事后,出示了以下题目,并要求学生在独立完成题目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答案。

1. 1953年12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说:“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4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了解张謇的故事后,你认为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张謇创办企业是为了获得利益,提升家族地位;

B、张謇是在考中状元之后才正式投入实业救国的事业的;

C、张謇不仅是我国杰出的实业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2.张謇曾说:敬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请问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3.你如何看待张謇?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在回答上述题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张謇可贵的敬业奉献精神,并逐渐理解张謇投入毕生精力参与民族工业建设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和家族荣誉,而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为在参与民族工业建设积累财富后,他将大多数收益都捐给了国家,并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除此之外,张謇还以敬业的态度不断进行探索,他没有满足于大生棉纺业的成功,而是持续尝试,最终建设出一个涉及垦殖、运输、金融的资本集团;他也没有孤立地从事企业经营,而是以实业为母、以教育为父,创办了各级各类学校。在充分理解上述内容后,学生也会受到张謇敬业奉献精神影响,开始认真、严肃地思考自己后续的生涯规划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4]。

(四)学习张謇的实干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加实干是张謇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中国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均领一时风气之先,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改革者和建设者[5]。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张謇实干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据此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看法,从张謇实干创新的精神中汲取养分。

例如,在学生了解张謇的故事后,笔者布置了以“跟随张謇的足迹,感受‘实干创新’的力量”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资料,并自选角度,完成800字左右的作文。在这一写作活动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实干创新精神的看法,并以张謇的故事为引子,分析了实干创新精神对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从张謇精神出发打造“敦睦德育”课堂,有利于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推动学生道德品质提升,也会使学生逐步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才。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组织内容、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了解张謇的故事,体会张謇励志奋进、实干创新、爱国担当、敬业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领琴.立足核心素养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N].江苏教育报,2022-11-30(7).

[2]夏蕾.张謇语文教育理念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2):38-41.

[3]姜华.研学地域名人,丰富语文地域文化课程资源[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0(3):18.

[4]李凤.语文素养与立德树人融合共生:2019年南通市中考语文卷命题思路评析[J].语文教学通讯,2020(8):81-83.

[5]朱维娟.张謇教育思想对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启示[J].名师在线,2018(2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