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作者: 韩小星【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针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提出了“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的推行,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丰富作业的形式,以学生的诉求为出发点,解决存在的问题,创新作业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双减”背景;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韩小星(1983—),男,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初级中学。
一、作业设计原则
(一)针对性
“双减”政策的出现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较轻松的方式获取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作业,而是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设计作业内容,保证作业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能够了解文本内容、作者生平、文本背景等,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素养。
(二)层次性
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异。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会统一设计,导致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练习,学习较好的学生要做许多早就掌握的内容的题目,造成重复练习,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精简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会设置一些机械的、重复的作业,这种作业费时费力,学生也很难从中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在“双减”政策推行后,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需要减少机械的抄写、背诵作业,放弃题海战术,精简作业内容,让学生自主分析文本内容,感受语文的魅力,获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生活性
有些语文作业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性,学生难以理解和完成。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果语文作业脱离实际,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产生割裂感,导致学习兴趣减退。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脱离生活,要结合实际,在语文作业中融入生活经历,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业设计策略
(一)预习型作业,助力内容理解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预习是很重要的步骤。预习作业通常要求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总结、提问等多种认知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1]。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合格的预习作业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作者生平、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旧版)的《济南的冬天》为例。首先,学生需要按照课本上的预习要求,回想冬天的代表性景物,感受课文中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思考老舍笔下的冬天与自己印象中的冬天有哪些异同。其次,除了阅读课本上有关老舍生平的内容,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老舍的其他内容,如老舍的性格、生活年代的特征、文风、平时的喜好等,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形成对老舍的大致印象,进一步了解作者。再次,教师要让学生探究老舍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写作前后发生的故事,了解作者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下写出的文章、文章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最后,教师要让学生阅读整篇文本,分析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片段,分享对片段的感受,阐述喜欢的原因。有的学生喜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几句,认为这几句话利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村庄和雪的形态,让人能够一下子感受到济南冬天的安逸。有的学生认为“顶着一髻儿白花”将雪比作花,又用“髻”作为量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树尖上的积雪,让人眼前一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初步分析讲解课文,深度剖析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遣词造句。
通过预习作业,学生能够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思考,了解作者、文章的相关内容,更好地理解文章,拓宽思路,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师上课时,学生能够解答自己预习中产生的疑问,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跟着教师进一步分析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含义,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提升语文审美能力。
(二)分层型作业,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的不同造成学习水平上的差距。在基于“双减”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将减负放在重要位置,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分层设计语文作业[2]。教师要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进行分类,设计不同的作业要求,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探究问题,让能力较弱的学生夯实基础,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旧版)的《观沧海》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四个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按照能力完成不同作业。第一类作业是基础型作业。教师要让学生抄写诗歌内容,学习诗歌中的生词,背熟整首诗。这类作业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内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打好基础,为后面的拓展学习做好准备。第二类作业是理解型作业。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探寻他写这首诗时发生的事,理解他想表达的情感。在了解作者后,学生需要分析《观沧海》这首诗,首先要知道它所属的诗歌类别,其次要分析作者写作时运用的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再次要结合作者写作时的经历,感受诗歌描写的景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最后要阐述自己的思考结果。第三类作业是拓展型作业。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诗歌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并利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写作,描述某地的景观。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点评同学的作品,学习他人的长处,认识自己表达上的不足。第四类作业是创新型作业。教师可以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利用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探究在不同的心情下对同一景物会有怎样的感受,又或是在相同的心情下对不同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能够在探究中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师将作业进行分层,能够让学生完成符合自己学习水平的作业,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不必浪费时间在过于基础或过于困难的作业上,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样能避免学生因为作业过难或过易而自卑或自满,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生活型作业,深化学习体验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经历、阅历等影响,学生可能会出现不了解文本中出现的植物、动物、书籍等情况,这会影响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联系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了解文本内容,深化学习体验,提高文学素养。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旧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描写了许多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如菜畦、皂荚树、黄蜂、叫天子等,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不会注意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了解田野中常见的动植物。例如,由于地区、时代的不同,有些动植物的名字是不一样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有不少是当地的称呼。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或者询问了解的人,了解这些用方言称呼的动植物的官方名称,还可以询问父母或长辈,了解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如何称呼这些动植物的。在知道对应的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图片,了解不同的动植物的特征、名称的由来,并结合课文对它们的描写,想象作者看到的景色,学习文字表达的方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田野中,用相机记录自己看到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认识不同的动植物,与书中描写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述了“美女蛇”的故事,在民间的传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询问家里的长辈或查阅当地的公众号,了解民间故事,并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在课堂上和同学分享,促使学生了解当地的习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通过完成生活型作业,学生能够将课本上抽象的文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四)跨界型作业,加强学科联系
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份联系,只教授语文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只知道课本上的内容,却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的教学为例。这首现代诗赞美了黄河。学生在学习时,如果不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的历史,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结合地理、历史两门学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学生在学习时需要了解黄河的基本信息,如黄河的发源地、所属的水系、被称为黄河的原因、途经的省份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流段进行进一步探究。在了解这些基本信息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黄河颂》中对黄河的描写,加深对文本的印象。教师要让学生探寻文本中描述的黄河的地理位置,结合文本中的描述,分析黄河的存在对周围自然环境、人文发展的影响,理解文本中“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气势产生的原因,意识到黄河对当地人民生活的作用,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黄河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教师可以让学生探寻黄河的历史,寻找它在各个朝代的踪迹、在不同年代产生的变化,了解与黄河有关的故事。在探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黄河孕育的生命力,理解文本对黄河的赞美,提升自己的语文感受能力。
跨界型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连接,便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调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型作业,促进学以致用
实践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新课标与“双减”政策中,教学实践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做中学”的理论被推行到各个学科,作业作为课后自由学习部分更需要融入实践[3]。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让学生通过作业参与实践,感受语文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综合素养。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活板》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能够了解古代活版印刷术的原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能够找到的材料,按照课文给出的方式,尝试进行实践。学生需要先准备文本中提到的材料,如果找不到课文中的材料,可以选择常见的、适用的材料代替,如将刻字的胶泥换成橡皮,将松脂、蜡、纸灰换成黏土等。学生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自己思考,哪些材料能够替代,哪些材料是不可替代的,各种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思维能力。在开始学习刻字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旦在刻字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整个字就要重新刻,这个过程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会亲身感受到刻好一个字的困难程度。学生还可以尝试将几个字刻在同一个橡皮上。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较于之前整版的印刷方式,活字印刷的出现能够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充分了解活字印刷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原因。在刻字完成后,学生可以查找不同时代印刷的方式,探究印刷方式的发展历程,了解现代印刷技术,比较其原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时代、科技发展的过程。
实践型作业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自参与,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迁移,感受语文的魅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以致用。
结语
总之,“双减”政策为初中语文的作业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以“双减”政策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时调整作业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康丽芳.“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J].新课程,2024(9):172-174.
[2]王亚,郭闻.“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J].中学语文,2024(11):101-102.
[3]黄蒙.“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