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冯嘉玲【摘要】为了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更丰富的教学方式进行呈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加快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能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更多、更新颖的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应重点拓展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展阅读教学,同时要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构建更精彩的阅读课堂。教师应以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真正地体会阅读,爱上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素养。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阶段的应用
(一)整合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依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大教学难点。特别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需要阅读陌生的文本内容,并深入体会文本的内在含义,这对于部分基础阅读能力较差、尚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入多样的教育资源,构建更活泼、立体的语文课堂,这样既能活跃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教师可以围绕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在互联网平台搜集相关的拓展资源,并将其整合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利用多样性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眼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阅读课堂更新颖,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一课借“梅花”这个意象,以“梅花魂”喻“中国魂”,抒发了作者一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其中也饱含了其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与爱。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在互联网平台中搜集几首赞美梅花的现代诗歌,如《梅花颂》《梅花赞》《当梅花开放的时候》《雪夜梅花吟》《一枝梅花的背影》,下载这几首诗歌的朗诵音频,以朗诵音频作为背景音乐,以冬梅盛放的美景等作为主要画面,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饱满、昂扬的朗诵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带动学生阅读。
教师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外教育资源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素材,更新知识呈现方式。课外教育资源与信息化设备的结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相应的氛围中,进而提升教学成果。
(二)设计预习任务,引导自主学习
小学时期是学生汲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阶段。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为小学生认识世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及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预习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2]。
教师既可以在线上平台发布预习作业,让学生自行完成预习,也可以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及认知发展情况,给学生设计使用互联网平台收集资料的预习作业,或者将预习重点和预习任务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观看微课,并跟随微课中的步骤完成预习。总之,教师需要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预习,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课时,课前,笔者提前录制了微课视频,并将其上传至线上平台,要求学生自行观看。学生进入线上平台,点开微课视频学习时,系统后台会自动开始计时,统计学生的预习总时长以及观看微课视频的次数,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出评价。在微课视频中,笔者展示了这节课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在阅读完全文后,使用字典查阅这些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同时,笔者还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使用生字词造句,并将造好的句子输入线上平台对应的答题处,提交作业。此外,学生还需要自行在互联网平台中搜集与故宫博物院有关的小故事,以图文报告的形式一并在线上平台中提交。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及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行规划自己的课后学习时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用互联网学习以及在互联网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课中阶段的应用
(一)以多媒体展示,引发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沉浸在阅读过程中,并进行思考,开阔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创作者之间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成效。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阅读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将文字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更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加深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记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在阅读思考中拓展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产生更深层的阅读感悟[3]。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以第三视角看待地球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宇宙的魅力与地球的珍贵。部分小学生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并不强,无法深刻地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如人类胡乱挥霍自然资源,大面积砍伐树木,造成了可怕的沙尘暴、雾霾;人类不加节制地应用能源,引发全球变暖,致使南、北极冰川融化,毁坏当地动物的生存环境等。
教师以更直观的视频呈现课文相关内容,能够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及感悟,在刺激学生多重感官的同时,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进而达到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创设阅读情境,感悟创作背景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阅读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快速沉浸在阅读之中,进入深层阅读,领会文章的内在含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难以理解,也就没法深入领会文章的精神内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文章的创作背景,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升阅读的教学成效,也能锻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的能力[4]。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先是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象,而后描述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无法体会到当时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对我国造成的打击,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圆明园之于我国的深远意义。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搜集圆明园的模拟复原视频与图片,在课堂中为学生进行展示,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中创设阅读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本文的深层含义,还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守护我国文化瑰宝的决心。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创设合适的课堂阅读情境,带领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文章中的含义,在情境中思考,以立体化的阅读情境构建带动沉浸式的阅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深层阅读能力,为学生带来更好的阅读课堂体验。
三、信息技术在课后阶段的应用
(一)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习成果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最佳手段。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复习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课上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作业是促进知识内化、吸收、迁移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业大多以书面或口头作业为主,作业形式相对单一,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类作业教师检查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导致教师很难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后,教师可以在线上学习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会被平台系统详细地记录。在大数据的处理下,教师能够直观地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状况及本次作业的完成程度。另外,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后作业中,还可以有效避免小学生之间互相抄袭作业的问题。
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桦》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中,笔者在线上平台上传了一份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自主登录线上平台一次性做完。习题包括对这节课生字词的理解、对诗歌中心主旨的理解和对诗歌的鉴赏,即生字拼写、生词造句、佳句赏析等。平台会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总时长,因此教师能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笔者还设计了挑战类作业和趣味性作业。挑战类作业中有一组大兴安岭一年四季的风景照,附带一首现代诗,其中有几句空白,要求学生读图后填写,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趣味性作业为诗歌朗诵,笔者提供了叶赛宁的《已是傍晚,荨麻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录制朗诵视频上传至线上平台。
线上学习平台可以记录学生做作业的时长,也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自动分析出学生目前的能力发展情况,有助于教师掌握学情。因此,信息技术能让课后作业成为语文课堂的有效延伸,突出了作业的知识巩固功能和促学功能。
(二)设计实践作业,培养综合能力
在“双减”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思路,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尽可能少地布置习题类作业,而是要利用少而精的作业构建减负增效的语文课堂。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趣味类作业、实践性作业、项目式作业等,利用多样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为“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线上学习平台的辅助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实践性作业。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随后将整个实践的过程或本次实践的成果上传至线上平台,供教师查阅。这种融合了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趣味性强,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能力的有效举措[5]。
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一课的作业设计中,笔者围绕“金秋之美”这一主题,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性作业,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本次作业。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并拍摄下生活中与秋日相关的美景,结合照片内容,写下自己在发掘秋日美景过程中生成的感悟。同组的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中,以视频或语音电话的形式进行讨论、沟通,共同制作一份电子手抄报。手抄报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其中既要有美景图片,又要有学生收集秋日美景的过程及相应的感悟。这个实践性作业既突出了语文要素,又融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以融合式实践作业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类作业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传统语文作业的刻板印象,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课堂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感受,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参与语文阅读课堂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自主、深度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结合“以生为本”的基础教育理念,在良好的阅读气氛与阅读情境中开展阅读教学,以学生为阅读课堂的主体,构建更加生动、多元化的语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孙婷婷,庄瑞鹏.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综合,2021(10):34-35.
[2]王丽雯.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基础教育论坛,2021(31):99-100.
[3]许军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探索[J].学周刊,2021(34):191-192.
[4]章碧月.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1(34):17-18.
[5]马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途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3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