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低年段思辨性阅读初探
作者: 黄远虹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且提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并在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编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而思辨性阅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初探小学语文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阅读指导,提升低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旨在为低年段学生以后的语文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段;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阅读思维方法决定了他们的阅读常常是被兴趣驱使的,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升入中高年段后才需要培养阅读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对低年段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且采用的指导方式单一,甚至会忽略阅读方法的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导致小学语文低年段阅读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应结合低年段学生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将思辨性的阅读指导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学习任务群和思辨性阅读概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到,语文课程结构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来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则提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二层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包括阅读有趣的短文、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据此,教师应该聚焦核心素养,结合单元内容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并设计一个有真实情境、明确目标的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及表达是教师应关注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十分有效的方法[2]。基于学习任务群,教师在对低年段学生开展课文教学时,需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为目标,围绕学习任务设计主题,创设有趣、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推动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与发现,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低年段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
在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中,笔者和教研团队的教师们结合《课标》的相关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趣味性的学习途径,让他们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引导作用,重点关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还要加强在传统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语言表达训练[3]。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关于童话故事的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学习总目标是:自主浏览、合作学习、思辨表达。在课堂上,首先,教师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填写“思维、智慧火花”表格(见表1)的内容,并利用网络和教师提供的图书等来了解文中动物的特点。然后,教师让学生开展“畅游童话王国”实践活动。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策略来达成学习目标的,并通过表演、朗读精彩片段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低年段学生好奇心、自信心得到激发、增强,在阅读课中才敢多问几个“为什么”,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应及时进行表扬,肯定他们能发现和思考身边的动物奇妙之处的行为。
(二)善用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乐于阅读、勇于探究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推断、质疑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笔者认为:好奇心是理性思维的出发点;培养低年段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简短有趣的文章后,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再一起积极地思考、探究。教师既要在课内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中的思维培养情况。因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多读一些富有童趣的优秀儿歌集、童话书等,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知识整合,从而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4]。
例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以儿歌为体裁的文章中,不但通过有趣的语言渗透了青蛙冬眠等科学知识,还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所以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色,设计主题为“观赏雪景”“畅谈雪地”“畅游雪地乐园”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展现雪景的视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思考下雪时自己最想干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雪的世界,并用“下雪啦,下雪啦!”等语言表达出了看到雪时激动的心情。另外,考虑到学生对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认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电视节目、动画片和书本等,但有的学生对这些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不怎么了解,于是教师结合学习任务,精心设计了一道有趣的“知识小乐园”课堂练习题。这道练习题需要学生探究其他一些动物脚印的特点,与同学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会到雪地里,它们会画些什么。如有的学生说:“小羊画爱心。”有的学生则说:“小鸟画树枝。”之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教师提供了一些关于动物如何过冬的儿歌、绘本,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快乐地在雪地乐园中畅游。教师利用这些课外学习资源,能够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整节课中,学生们大都处于极佳的学习状态,能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轻松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低年段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并巧设话题,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带领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结合生活情境巧妙对比,让学生乐于参与、共同分享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感悟,而不同学生产生的感悟往往有所不同。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低年段学生的思维规律,教师在从有价值的话题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指导时,应该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深入文本,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掌握具有思辨性的知识,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了解更多内容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自主地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抓住关键词、进行图文对照、留白等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宽他们的思路。比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古诗《夜宿山寺》时,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合理安排了阅读课文、观看视频、画图配诗的学习任务,并且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相关视频资料等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想象出的画面,从而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在课前,教师给每个学生一份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对于古诗的内容,学生提出了一些疑问:“李白为什么会到这座山寺而不去大海边、草原上看星星、写诗呢?”“李白在生活中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不难看出,这些疑问与学生的生活相关。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诗人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环境进行想象,了解了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山寺的高耸入云。对于诗人“摘星”后内心的各种想法,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许多思维的火花,进而通过“不敢”和“恐”这两个关键词明白了山寺与天空的距离很近,诗人此时站在高处、内心十分愉悦。在课后,学生创作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并配上自己改编的诗句,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了分享,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获得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又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蜘蛛开店》和《青蛙卖泥塘》这两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以卖东西为主要线索,充满童趣,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合理地地设计了观看视频、阅读课文、角色体验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播放生活中人们吆喝、卖东西的视频片段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学生开始阅读这两篇课文,并思考课文中的蜘蛛和青蛙卖的商品是什么,这些商品有什么不同之处,并填写相应的表格(见表2)。教师设计表格的目的是: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变得敢于表达,初步掌握思辨方法;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技巧地发言,使他们的语言更有条理性、逻辑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重温之前学的《画杨桃》这篇课文,想一想当时自己是怎么比较文中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的。这需要学生先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然后结合这些内容做比较,最后进行分析归纳和学习方法的迁移,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同时,教师鼓励更多的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现、提出更多问题,如“蜘蛛与青蛙在卖东西的过程中内心的想法是什么?”等。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去思考故事背后的生活哲理。通过将课文阅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能够学会区分事物、分析和总结问题,懂得做事要专一。并且在经历了观察、比较、质疑、猜想、推理、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得到了提高,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5]。
结语
总之,构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6]。笔者所在的教研团队在刚开始的实践中,总是对学生们感到不放心,怕他们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做了过多的预设、引导,希望他们按照教师的节奏走,但这样的课堂缺少灵动性;之后便试着放手,用大问题引导他们去读、去说,此时发现他们其实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品出不一样的“语文味”。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努力转变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乐于阅读、勇于探究、乐于参与、共同分享,进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培训后,开始将学习任务群运用到教学中,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路径,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张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探析[J].新课程,2021(38):95.
[2]段荣霞.低年级思辨性阅读教学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20(16):32-33.
[3]魏小娜,陈永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J].语文建设,2022(8):16-19,75.
[4]张敏华.谈第一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22(34):1-4.
[5]徐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方法[J].小学生(上旬刊),2022(7):106-108.
[6]郑江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设计要点及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