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
作者: 陈明霞 褚诗茜[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更加契合区域产业发展、更加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更加体现贯通培养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之间存在错位、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等现实问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区域,上下联动,动态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区域,对接岗位,建立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依靠区域,整合优化,打造特色化的教学资源;服务区域,精准发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围绕区域,完善机制,强化多元保障实效。
[关键词]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陈明霞(1988- ),女,安徽怀宁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在读博士,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讲师,安徽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江苏 南京 210023)褚诗茜(1988- ),女,安徽安庆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安徽 安庆 246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2022jyxm943)和2023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CX1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3-0030-08
2024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五金”建设是提高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五金”建设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核心任务”[1],更是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重要环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任务的提出,本质上是要求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行动路径。”[2]不难看出,产业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影响和作用更加突出。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区域内整体架构起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联系,包括学校布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各个层次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则在聚焦产业发展上不断迈进。从《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到《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面向从市场向产业转变,建设路径越来越明晰,也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在此背景下,探讨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不仅对高职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和办学适应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的重要保障。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更加契合区域产业发展,提升专业建设的指向性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基本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要紧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结构的调整也要服从产业发展需求, 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3]。只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过程更加吸引区域行业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体现区域产业发展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产业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来看,从最初的专业设置到专业调整再到专业(群)建设,都把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作为专业建设行动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布局推进,并下沉一级,在‘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实施建设。”[4]所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由省、市共同推进的,凸显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区域性特征。在鲜明的区域导向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内的行业企业分布在区域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因此,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面向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就是专业结构要契合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相对于整体的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等特征,对专业设置的要求更加具有指向性和聚焦性特征。只有从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实际出发,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建在产业上、建在区域内,才能为区域产业发展精准高效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更加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提升专业建设的科学性
“产教融合贯穿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始终,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5]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模式,但始终都在不同程度上坚持把产业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发展阶段,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又再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由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体现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培育等方面要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以园区为载体实现产教融合视域从教育向产教的转变,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最大亮点。”[6]在此基础上,市域产教联合体内的产教融合更加强调区域内产、科、教的深度融合,这显然也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首先,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主体上,要用和谐共生思维建立区域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专业建设行动上的参与作用,确保专业建设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岗位工作要求、人才培养需求,加快推进区域产教融合发展。其次,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容上,要遵循技术发展导向,把区域产业技术反馈到专业建设内容中,用符合区域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的专业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区域知识和技能,培养本地化的技术技能人才,用技术合作、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区域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
(三)更加体现贯通培养发展,提升专业建设的系统性
人才贯通培养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人才一体化发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模式主要有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高本贯通和中高本贯通。每一种模式下,又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如中高职贯通的“3+2”类型、中本贯通的“3+4”类型、高本贯通的“3+2”类型、中高本贯通的“3+2+2”类型。其中,中高本贯通培养主要是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衔接与配合,这些内容与专业建设内容存在高度重合。因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然在推动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上作用显著。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指出“联合体职业教育资源富集,涵盖中职、高职(含职教本科)学校,吸纳普通本科学校作为成员”,充分说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非常强调和重视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集聚。通过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够为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提供可能,从而减少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的外流,将更多优秀的本地人才留在本地就业,最终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生态。因此,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框架下,中高或中高本职业学校乃至普通本科学校能够通过不断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互通,在贯通人才培养上进行更多的探索,拓展职业教育服务面向,强化在人才培养连续性上的对接与合作,为区域内人才多样化成长提供全周期支持。在此过程中,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是不同层次教育之间贯通培养的纽带。从这个层面来说,市域产教联合体能够推动高职专业建设体现区域人才的贯通培养。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之间存在错位
“专业结构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7],而“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应依据于其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因而,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与经济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协同发展”[8]。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之间建立联系,一是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精准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功能,充分彰显职业教育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二是能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助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高质量和特色化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进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之间不匹配的情况依然存在。
“我国存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不仅导致技能人才供给数量短缺,更导致人才供给的层次、区域不合理。”[9]以中部某省为例,从省级层面上看,2023年该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4:40.1:52.5。2024年该省高职教育面向一、二、三产业分别设置专业20个、128个、241个,分别布点专业70个、891个、2283个,面向一、二、 三产的布点比例分别为2.16%、27.47%、70.38%。其中,该省高职面向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占比低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占比高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具体到地级市层面,该省某市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成汽车和化工新材料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目前,该市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装备制造大类和生物化工大类。分析专业设置情况发现,装备制造大类共设有4个专业,占整个专业设置总数的6.1%;生物化工大类共设有2个专业,占整个专业设置总数的3.2%。可见,这样的专业结构比重显然是与产业发展布局不匹配的,难以支撑重点规划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契合度的基本尺度,也是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和办学内涵的重要体现。”[10]职业岗位是产业发展的结果,产业发展是职业岗位确立的前提,由此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要与职业岗位的变化相适应,也就意味着要紧随产业发展需求变化而变化。以计算机产业为例,近年来逐渐向人工智能计算阶段发展,其应用相关领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建造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企业岗位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适应产业发展对课程内容变革提出的新要求,把课程内容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做好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和岗位变化之间的衔接。但从实践角度看,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和岗位变化的深度契合还存在一些现实阻碍。
一是产业需求影响课程内容的机制不顺畅。尽管产业需求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系已经被认识和证实,但两者属于不同方向的内容,有着各自的生成逻辑和发展逻辑。两者之间要想实现深层次的连接和融合,需要建立更加匹配的互动机制。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使产业需求及时反映到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之中,但很多时候产业的新需求新变化没有或者只是部分反映到高职院校课程中,这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更新换代。二是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建设的机制不完善。现阶段,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等被普遍认为是高职院校内部事务的情况下,他们参与的认知、动力、激情都不高,加上缺乏必要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即使参与行动也大多停留在表面。
(三)教学资源与产业实际之间存在脱节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都强调要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在工作岗位上、建立在生产实训的全过程中。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好真实情境的企业资源,用合理高效的方式建立起丰富的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资源。随着产教融合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与产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行业企业资源融入学校教学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从企业的生产实践资源,到企业技术人员资源,再到企业技术发展资源,都可以被纳入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然而,梳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发现,仍然还存在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