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与优化路径
作者: 王北一 李杜彧 颜钰婷[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培养能够适应产业技术变革和国际化趋势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从立足实践、立德树人、面向未来、国际视野四个视角明确育人目标,并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实现优化发展。
[关键词]教育强国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北一(1983-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部部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 佛山 528041)李杜彧(1998- ),男,广东佛山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在读博士。(上海 200062)颜钰婷(1989- ),女,广东中山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硕士。(广东 佛山 52804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年度规划课题“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JS2024ZD57)、2023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专创融合理念的‘金课’建设研究:以《家纺产品设计创新与创业》为例”和202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探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产—教—赛—创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023JG47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3-0052-05
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正式提出的,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总体来讲,建设教育强国,就是通过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建设高质量、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以培养具有正确理想信念、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仍面临着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人才培养中存在能力供给趋同化[2]、创新能力有待提高[3]等问题。因此,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培养能够适应产业技术变革、创新发展需求和国际化趋势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培养核心素养、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四个方面促进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最早由OECD于2003年出版的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中正式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于适应并促进21世纪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相协调,其内涵主要包括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4]。创新创业教育强调项目式学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发现痛点并探索解决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跨学科协作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和素质均是学生综合发展不可或缺的。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合作的重要纽带。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即要求高职院校强化与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合作,并将产教融合这一理念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进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搭建多方协作的专创融合平台,能够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加强沟通与合作,从而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提供能力需求匹配度高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可以加速从科技创新研发成果到实际效益产出的转化速度。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新的教学工具、评价方法涌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交互式学习方法。高职院校要有效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必须及时把这些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本身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情境性,所以其一直处于教育教学改革前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教学内容组织设计重构、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方式改革,可以辐射和带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模式的更新。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全世界正面临着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的大浪潮,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设计上追求敏锐地捕捉社会经济发展热点信息、精准地把握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在模式选择上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拟真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实践经验,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同时,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更为紧密,其重视并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当前,要实现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更迫切需要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多学科综合能力、国际视野与数字素养的创新人才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围绕立足实践、立德树人、面向未来、国际视野这四个重点领域,明确新时代的育人目标,从而更好地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应重点培养具备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包含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要素,这三者需要协调与平衡才最为有效[5]。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因而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分析性智力)、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智力),还要注重其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提升其在实际专业场景中运用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具体而言,应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等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沟通协作、专创融合、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等面向具体工作岗位的创新适应能力。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应重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才。贾建锋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都致力于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综合素质人才,因而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6]。从这一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为重要依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应重点培养具备面向未来的数字素养和知识更新意识的人才。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学习并掌握当下的先进技术,还要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特别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引导学生增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制造以及专业前沿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不断强化知识更新意识和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意识。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应重点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意识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7]。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地区间的人员、信息、资源交流都更加频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水平,积极引入国际优秀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和思路,同时将我国创新创业优秀成果进行国际推广,促进人员、成果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更深刻地理解国际化背景下的创新发展与竞争格局。
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前述的总体育人目标,高职院校应从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发展四个方面具体入手。
(一)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要求,增强创新创业教育适应性
发展以创新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适配。
1.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当地产业发展。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的联系,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创新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精准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融入具有产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实践案例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配度。
2.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高效转化。高校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其科技成果的产出将更有助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政府应牵头组织建立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基地,通过鼓励性政策引导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则应充分发挥其在平台中的连接作用,通过对接行业企业等实际应用端,积极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实现“项目孵化—成果产出—产业应用”的高效转化。
3.建设专创融合的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做深做实。创新创业不是泛泛之谈,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应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着力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专创融合能力与教学创新能力,鼓励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新案例展示、创业经验介绍等方式,提供更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脚手架,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创新创业的内涵,并在自身学习、工作的领域找到创新创业的实际落脚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班级构成上强调异质性和多元化,尝试将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融合授课,并鼓励学生与不同学院、专业的同学合作组成项目团队,实现成员能力和学科知识的互补,在项目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协作能力等。
(二)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使命,为创新创业教育打好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方向指引和资源支撑,高职院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师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1.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案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活动组织和考核制度,强化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运用。可以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组织师生自学、分享相关知识与实践经验;可以邀请成功的文化创业人或团队进校讲学,介绍创新思路和创业经历,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师生对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创新的优秀案例,与创新创业的知识性教学内容有效对接,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在实践中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路径。
2.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等社会实践相结合。目前,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已经有不少与非遗相关的项目脱颖而出。例如,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的项目“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正是将高职纺织服装专业与清远连山非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各高职院校应借鉴这一成功经验,鼓励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等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师生深度挖掘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体验与走访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