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学校稳步发展的新使命、新职能与新进路

作者: 郭有才 陈颖 加鹏飞

[摘要]职业本科学校应清晰认知自身使命担当,坚持“类型不变、模式不变、定位不变”原则,聚焦稳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职业本科学校基本办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服务区域、“技术学科”形态的科学研究。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办学进路与实践样态为:坚持类型赛道,廓清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产教融合,构建命运共同体;坚持高层次定位,逆向设计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以技术知识为特征,加强本科课程供给;以高阶“双师”为核心,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以“技术学科”为基础,赋能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以场域革命为支点,撬动学习革命。

[关键词]职业本科学校;高层次定位;人才培养;服务区域;“技术学科”形态

[作者简介]郭有才(1978- ),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副教授;陈颖(1979- ),女,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系,副教授;加鹏飞(1979- ),男,陕西延安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河北  邢台  054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推进职业本科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2JY017,项目主持人:加鹏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5-0019-08

随着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技术革新对能够扎根生产服务一线,能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进行复杂操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为此,国家层面创新性、实质性地将职业教育延伸到了本科层次,职业本科教育成为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高质量教育体系及其构建与现代教育体系及其构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因此,高质量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对于进一步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职业本科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社会各界纷纷围绕其法理地位、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制度构建和发展路径等进行了热烈讨论与广泛研究,已有研究成果对了解、认识职业本科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也要注意到,研究的重点更多放在“教育”而非“学校”[2]上,研究主题重复、思辨多、理论构建不成熟,难以满足实践发展需要[3]。因此,笔者认为在职业本科教育发轫之始,职业本科学校作为新型大学样态的办学主体,要深刻领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国家“类型不变、模式不变、定位不变”原则下,首要之举就是理清自身基本职能,增强行动自觉,用躬身实践答好职业本科教育如何稳步发展的时代命题,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应时而生:新时代赋予职业本科教育新使命

1.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考验职业教育新担当。对比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历程可知,制造强国都十分重视人才建设。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对从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按照《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公布的数据,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总量是6191.7万人,人才需求缺口为2985.7万人,缺口率高达48%。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制造业在人才数量上呈现巨大缺口的同时,也存在着人才质量不够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智能制造时代大背景下,产业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经济领域的产业变革及迫切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从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看,其为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相继推动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革。在我国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形势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表现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链现代化。作为与产业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体系调整。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移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要求[4]。

2.国家宏观政策赋予职业本科教育新使命。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最为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为此,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若干重量级政策。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补齐我国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高技能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板。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确保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探索构建‘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现实融通、能力本位’为特征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并在2023年正式启动了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职业本科学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排头兵,必须主动担当起“校企共同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的使命,并以此为驱动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稳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自身力量。

鉴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国家政策层面总体布局与制度落实拉力效应下,实质性地将职业教育延伸到了本科层次,职业本科教育的出现则为历史必然,职业本科教育应时而生。职业本科教育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样态[5]。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对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二、知止有定:职业本科学校基本办学职能

职业本科学校作为新型大学,自身基本职能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职业本科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一体四面,即围绕高素质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履行专业性教学、实用性科研、文化再生产、社区性服务四个方面的职能[6]。笔者认为,职业本科学校作为新型大学,将经历发轫试点(2019—2025年)、稳步成长(2025—2035年)、发展壮大(2035年—更远)的过程。在发轫之始,笔者建议职业本科学校通过借鉴高等教育大学基本职能演变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结合类型特征、发展历程、办学特色,考虑未来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政策的推拉影响,坚持类型定位,面向当前到2035年的3个五年发展规划期,理清自身基本职能。基本职能要明确写入学校章程并向社会公布,向外界阐释自身办学定位,用“初心使命—提质赋能”表明“我是什么样的职业本科学校”“我要做什么样的职业本科学校”,也为自身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实践提供指引。

1.“人才培养”为职业本科学校第一职能。好的职业本科学校要有能力且持续培养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学校要坚定不移地为区域经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而且要坚持“内涵为基,特色为要”,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争将自身打造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职业本科学校必须牢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初心使命,责无旁贷地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根本标准。职业本科学校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性地落实落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本科学校只有抓好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才能履行好“人才培养”第一职能,同时也才能发挥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与作用。

2.“服务区域”为职业本科学校第二职能。好的职业本科学校要有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某种意义而言,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共生关系。职业本科学校应该将自身办学实践根植区域,持续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贡献度。适应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属于广义的社会服务。作为现代职教体系的龙头,职业本科学校更应该责无旁贷地履行好“服务区域社会”职能。一是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紧盯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强化校企合作,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发挥自身技术技能积累优势,为企业产品升级、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服务,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三是主动担当“育训并举”法定职责。职业本科学校应将“育训并举”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主动聚焦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战略,积极面向区域内农村、企业、社区,面向新型农民、残疾贫困人群、退役军人、企业员工、老年人等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多样性、多层次、多领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文艺服务,为技能社会、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3.“技术学科”形态的科学研究为职业本科学校第三职能。好的职业本科学校要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与应用,赋能人才培养。将科学研究视为第三职能,并不是说科学研究对职业本科学校不重要。笔者认为,以“技术学科”为表征的应用型科学研究很重要,对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能力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对职业本科学校稳步发展有着良好的增值赋能作用,可有效助力升格后的职业本科学校由“技术立校”向“技术创新立校”跨越。

从我国国情看,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职业本科学校是以高职院校为基础,主要通过升格、合并转设等途径建立。即便这些学校在其高职办学历程中具备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但更多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研发为主(更符合服务区域功能属性)。从机构运行、平台搭建、科研团队等多个维度看,职业本科学校“技术学科”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系统性的学科建设实践。对于职业本科学校而言,“技术学科”要有一个“从0到1”的过程,包括心理上做好持久战准备和条件上做好持续补齐短板准备两个方面。正因如此,在未来的2~3个“五年规划”10多年的时间里,职业本科学校要内涵为本、久久为功,以清醒的头脑、科学的规划、务实的措施,基于产业需求、技术革新趋势及自身特色选好主攻方向,认真研究“技术学科”发展规律,踏实夯实科学研究基础,下慢功夫、细功夫,将“第三职能”作为赋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树立服务区域品牌的“驱动器”。这样既可以循证职业本科学校的教育类型不变决心和科学研究的应用导向,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职业本科照搬普通本科学科建设导致“学术漂移”之嫌。伴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稳步发展,“技术学科”建设通过立足类型特征,踔厉奋发、笃定前行,必将能够形成特色“技术学科”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具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知识生产能力。“技术学科”将是职业本科教育的价值存在的重要体现,“技术学科”的水平决定着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良好实力、特色知识体系、办学贡献话语权。

职业本科教育正式出现之后,职业本科学校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向社会各界解释“我不是谁”,即阐述自身与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的区别。笔者认为,职业本科学校在坚持“类型是职业教育、层次是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基础上,首要之举是在实践层面,对自身基本职能进行深度思考、科学定位,并明确写入学校章程,以高质量地推进基本职能达成来证明“我是谁”。

三、随事而制: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办学进路与实践样态

职业本科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生事物,作为曾经的高职领头羊的职业本科学校,必须突破原有高职办学理念和思维惯性,用实践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层面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宏观指示、中观要求。在“稳步发展”“三个不变(类型不变、模式不变、定位不变)”原则框架下,职业本科学校应该在微观落实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围绕“如何办、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做好实践进路选择,探索质量为本、行稳致远的特色发展路径,凝练出可推广、可借鉴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模式,办出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满足产业人才需求、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