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政策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毕丽花 袁潇 詹莹莹

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政策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0

[摘要]自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设立职教专硕硕士点以来,各培养院校积极探索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培养院校在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明确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推动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整合性,推进课程建设与综合知识素养培养精准对接;健全“双导师制”管理运行机制,协同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重视校外企业实践环节,推进理实结合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专业素养;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职教专硕研究生实践创新素养培养。

[关键词]职教专硕研究生;综合知识素养;科学研究素养;专业素养;实践创新素养

[作者简介]毕丽花(1998- ),女,山西高平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袁潇(1984- ),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  401331)詹莹莹(1999- ),男,贵州兴义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YJC880086)、重庆市教委2023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重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SKGH065)和2023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JG233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5-0034-09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诉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指出,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020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再次强调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职教专硕是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的简称,是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职教专硕参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划分的专业类别,设置了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17个专业方向,旨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核心素养是为应对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发展与终身学习的目标而提出的,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核心素养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深入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2]为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结合“职教20条”《意见》《方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职教专硕培养方案》)等政策文件和已有相关文献,本研究将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界定为以职业素养为圆心,以综合知识素养、科学研究素养、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素养四个扇面为支撑的体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和考核评价环节推动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见图1)。

在中国知网上以“职教专硕”或“核心素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近十年相关主题的文献共51篇,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路径、中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张建荣对43所职教专硕研究生试点培养高校进行调查发现,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等改进建议。[3]唐瑗彬、石伟平等在分析职教专硕研究生数字胜任力内涵的基础上,从五个维度构建了职教专硕研究生数字胜任力模型,并提出“学—做—教—研”“六段四阶”的数字胜任力培育路径。[4]陈宏艳、徐国庆提出职教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载体是课程与教学,因此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和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和教学变革。[5]井文、匡瑛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构建了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并提出通过培养目标设定、学业质量评价等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6]白滨、和震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调研和资料编码分析,从企业需求出发,构建了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素养的洋葱模型。[7]通过梳理发现,已有文献对核心素养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进行了研究,但对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文本,分析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逻辑起点、目标愿景、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并对部分职教专硕研究生进行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培养优化路径。

二、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政策逻辑

2016年,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工作拉开序幕,全国各培养院校共招收职教专硕研究生339名。2017年,招生人数增长到874名。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2024年拟招职教专硕研究生1131名(不含推免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可见,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保障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日益迫切。为解决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培养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核心素养”等问题,需从逻辑起点、目标愿景、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厘清其政策逻辑。

1.逻辑起点: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8]但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高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指出,2021—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目标为800万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仍需不断发展壮大。《意见》《方案》等政策文件指出,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职业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要加快发展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注重职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研究视角将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9],清晰地回答要“培养什么样的职教专硕研究生”,明确职教专硕研究生应具备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保障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2.目标愿景:培养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层次职教师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遵循高质量发展这一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层次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例如,江苏省职业院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高层次职教师资引进力度。2023年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中职和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分别为27.6%、73.67%,较2021年分别提高1.91%、1.29%。高层次职教师资队伍的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助推江苏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教专硕培养方案》指出,职教专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因此,为培养能够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层次职教师资,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应结合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和落实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

3.培养模式:创新以产教融合为鲜明特征的培养模式改革。《意见》《方案》均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再次强调了产教融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建议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提高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创新以产教融合为鲜明特征的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产教融合广度方面,培养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制订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编写精品教材和共建实践基地等各个培养环节均加强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贯穿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产教融合深度方面,通过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等方式,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激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4.评价机制:聚焦以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的职教专硕研究生评价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考核评价事关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是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指挥棒”。职教专硕研究生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修满学分的过程考核;二是基于学位论文答辩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0]

当前,职教专硕研究生考核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提出以下建议:过程考核方面,应结合培养目标,注重对职教专硕研究生理论、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全方面考核,加强对课程学习以及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体现《职教专硕培养方案》提出的“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期考查”。学位论文方面,应加强论文选题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在规范论文形式的同时允许形式的多样性,论文形式可以为调研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案例设计等,体现《方案》提出的“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

三、职教专硕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困境

为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2018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各培养院校高度重视、积极探索,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离不开上述各个环节,因此,需认真审视以上环节存在的问题,明晰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困境。

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职教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有待深化。职业素养是指“职教专硕研究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综合品质”[11]。职教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培养,离不开对培养目标的科学理解和准确定位。根据《职教专硕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职教专硕研究生是职教师资的重要来源,这一职业要求其不仅应掌握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2023年,职教专硕研究生招生院校共38所。各院校结合自身培养优势,将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工作落实在不同的管理单位。但部分院校对其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在培养过程中,易混淆与管理单位内其他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未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一是未明确区分职教专硕研究生和职教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部分院校由职教学院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如某院校职业教育学院仅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和职教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易混淆两类研究生的培养,对职教专硕研究生同样侧重职教理论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对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足。二是未明确区分职教专硕研究生和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部分院校由相关专业方向的具体学院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具体学院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但在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时未能严格区分两者的培养,同样侧重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职教理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三是未明确区分职教专硕研究生和其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部分院校由教育学院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如某院校职教专硕研究生和其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均由教育科学学院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虽属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但面向的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性。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参照其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则会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