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理论品质、建构面向与实践路径
作者: 梁晨 杨满福 季益龙[摘要]建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突出人民性、民族性、适应性、开放性的理论品质。实践过程中,应立足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知识属性,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知识面向,以凸显文化自觉为使命的知识根基。在自主化、类型化发展的背景下,建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聚焦职业教育实践的“元”问题,服务职业教育实践,锚定知识体系宏观方位,实现守正创新与自信自立、自主发展与社会适应、知识创新与内外融通相统一。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类型教育;适应性
[作者简介]梁晨(1996- ),男,陕西洛南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浙江 金华 321004)杨满福(1975- ),男,甘肃陇南人,南宁师范大学实验设备与管理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1)季益龙(1988- ),男,安徽芜湖人,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在读博士。(浙江 金华 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技术时代知识变革与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YJC880014,项目主持人:方绪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5-0043-08
人类因内在的具有知识内涵的劳动而与动物区别开来,而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知识内涵越是增长就越是“属人”的活动。[1]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知识、知识体系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范畴体系、概念体系、逻辑体系等的复合性认知体现,是人在主体性支配下的创造物。“自主”知识体系是与“不自主”“非自主”等知识体系具有明显区别的知识组织形态,表现为某一知识主体按照自我的主体性认知并结合自我的信念、理想等建构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强调作为知识创造主体的人对知识体系的原创性(支配权)和主导支配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要想建构起自我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就必须在既有的职业教育实践基础上,建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关涉诸多问题,如“何为自主”、知识体系以及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依据、内涵、内容包括什么等。诸多问题中,为什么建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即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现实理据与本质性问题,在逻辑上具备相应的优先性。
一、文献综述
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职业教育知识及其体系的本源与逻辑展开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关于“技术”与“知识”的范畴和类属关系,一直以来是学界争议的主要焦点之一。西方传统认识论中,技术一直被排除在外。无论是柏拉图、休谟、洛克,还是康德、维特根斯坦,都没有对技术作专门的论述。逻辑经验主义和以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原则”为根基的证伪主义,也均未对技术进行相应的探讨。可见,在传统的哲学发展视野中,技术作为一种经验性的实践并未被纳入知识的范畴中。技术真正被人们正视和作为研究对象,始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催生社会形态和知识结构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将人类发展带入新的场域之内。而哲学家们多是通过社会考察方法对技术进行观照,如马尔库塞等哲学家及后世学人多是在探讨“技术的社会效应”,即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度。有学者基于唯物史观,将技术知识形态划分为“原始时代的技术”“古代工匠时代的技术”“近代工业时代的技术”“现代科学时代的技术”四个阶段。[2]从技术知识的历时性出发,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先验主义的知识生产阶段(原始时代的技术)、技艺经验的知识生产阶段(古代工匠时代的技术)、技术知识生产阶段(近代工业时代的技术)、技术知识变革阶段(现代科学时代的技术)。[3]这一划分以社会形态的变革和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变革内驱力为参照系,视角定向于技术的效能。围绕技术变革社会形态和生产力驱动下的知识结构深层次调整视角,有学者指出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知识变革已逐渐打破传统以学科为逻辑关系的知识生产模式,新技术知识应从原有的学科内部逐渐向学科分野的缝隙中转变,交互性成为新技术时代知识的典型特征。这一变革也使得以技术发展为核心内核的职业教育实践,从技术表象向技术知识产生的“源发性(职业工作场域)”原理进行探寻。
构建以工作为核心逻辑的知识,是职业教育知识体系形成的首要逻辑。以个体工作能力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为逻辑的知识结构,其核心在于关注个体职业周期的成长性和个体以职业为中心的实践性。有学者从工作知识视角指出,工作知识是支撑“人”高效工作的基础,作用在于提高生产力。[4]在此基础上,工作知识逐渐被表述为对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过程、方法等整体知识的统称。以工作知识为主体的知识,是以人的生成为核心逻辑的工作推引下的知识,表现为知识的职业性和工作性,职业性就是工作知识的本质属性。有学者以个体在企业实践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为参照系[5],提出建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进而引出以系统、动态、要素、联系等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知识要素结构。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知识在从“技艺经验”到“技能知识”再到“技术知识”的探究过程,既是对知识的递生,也是对知识的回顾和证实,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应建构职业教育类型的知识观。
概而述之,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包含三个关键因素:本土化、自主性、知识体系。其中,本土化是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底蕴和根脉;自主性是对职业教育知识、原理、逻辑、结构等的主体性挖掘;知识体系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所应达到的标准,即如何从知识类型的角度,赋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以同等的学科地位。[6]现有研究表现为以下不足:一是不能获得对职业教育知识的具象化理解。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技术的概念、职业概念上探索职业教育相应的知识,对职业教育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多处于对知识的描述层面,缺乏对职业教育知识本身的逻辑性论证。二是未能对职业教育知识的学术性进行深入解析。现有研究多是主张以职业为依托的知识开发,这一知识多偏向于知识的实用主义和时效性,难以再介入相应的学校文化。三是多以移植借鉴等为主,知识理念难以体现本土化特征。现有知识模式多是对发达国家知识生成模式的译介,无法及时回应本土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实践,同时也没有与我国传统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文化属性相融汇,尚未形成比较成熟和自主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因此,建构自主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无论是对诠释和完善正在探索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还是对于创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二、塑造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品质
人类有两大身份,一是作为观察者,二是作为行动者。前者在觉,在对社会形态基本表象的觉知,在观察;后者在行,在证实、验证之意,将“真信念”通过实践验证和证实逐渐知识化,即通过个体的本体觉知将社会基本表象与自我证实相结合,进而将原有的“真信念”转化为启蒙个体智慧的知识。建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便是在人的主体性推动下,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事实、概念、命题等进行系统性证实和逻辑性觉知的过程,核心任务是塑造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品质,使之具备人民性、民族性、适应性、开放性等品质。
(一)人民性: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灵魂品质
自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伊始,以陈独秀、李大钊、杨贤江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就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相关宣传工作。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提出以“职业主义”为核心的四大教育方针,新文化运动时期职业教育逐渐取代实利教育成为新的教育方向。大革命时期,积极兴办革命干部学校。土地革命时期,积极探索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活动,如工农学校、妇女半日学校等。抗战时期,探索职业教育学校与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班相结合的办学形式,培养技术人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号召我们的同志,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的方法,并学习同生产密切联系的其他工作”[7]。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积极从教育方针制定、教学层次调整、教育理论探索等方面进行深刻的调整和变革,促使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民的需要相接轨。及至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数量、质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将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方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8]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既是深化职业教育制度、理论的过程,又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更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主流与方向。从一般意义上讲,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职业教育现代化理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论等诸多理论的集中体现,必须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以群众满意度作为建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方向。
(二)民族性: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本源品质
教育“民族性”观点最早于1859年由乌申斯基在其著作《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提出,后被英国学者萨德勒引入比较教育学科。就职业教育而言,“民族性”即在思想、制度、模式等诸层面着眼“民族性”、围绕“民族性”、归于“民族性”等。民族性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质,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反映的文明属性的规定。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总是与特定的文明形态结合在一起,处在特定文化中的职业教育活动与实践就是在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相应地,反映特定文明形态的职业教育诸要素关系和系统结构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便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正是因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理念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这一时代脉搏之中,才进一步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底色。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道路,在内涵、逻辑、机制、属性等方面与西方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有着明显的区别和联系。相应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自然应对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等的本体特征和推进路径做出深入回应,探索契合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制度支撑的职业教育实践规律,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
(三)适应性: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品质
适应性是关于职业教育知识的来源和真理性的规定,强调职业教育知识来源的科学性和可实践性,要求职业教育知识只能来源于中国式发展道路下的人的实践。
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对20世纪初社会各界关于“职业教育实用性”的深化。针对当时教育“不切实用”的现实诟病,黄炎培先生于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推进“大职业教育主义”方针,将职业教育视作“个人谋生”“服务社会”以及“增进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经历了“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1919—1949)”“为国家建设服务(1949—1978)”“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78—2012)”“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2至今)”的接续发展后,2021年“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正式被确定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9]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变革相适应。例如,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通过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理念等的调整,探索和发展契合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创新契合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总之,在建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中坚持适应性和实践性,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实践中,获取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架构和思路,用以指导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实践。
(四)开放性: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活力品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职业教育开放性是涉及环境、观念、制度与实践操作,融合人员、财物、信息和组织等要素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现有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多是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念的借鉴,实践过程中缺乏对“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概念、范畴等的深入创新。从知识体系看,我国职业教育知识体系受西方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自主性不够,基于中国实践和中国实际的学术阐释和理论创新不足,导致职业教育知识贡献率较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的深入推进,日益需要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服务企业“走出去”。这必然需要在坚持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加强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开放性的认知,以彰显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观与开放观。因此,在建构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坚持开放性,就是要深入研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总的来说,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参照是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即“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