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共性特征与关键能力
作者: 王红兵[摘要]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演进,可以从理论、政策和实践三个逻辑剖析。为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完善党建引领、章程为核、结构优化、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需以政治领导力、制度引领力、基础组织力、队伍胜任力、创新驱动力、学校凝聚力六个关键能力为突破点,优化治理理念,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演进逻辑;共性特征;关键能力
[作者简介]王红兵(1969- ),男,江苏沭阳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北京 1011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3-0052-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职业教育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演进逻辑
1.理论逻辑。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共同体理论和治理现代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对于高职院校的目标实现至关重要。共同体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同治理的重要性。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现在治理价值目标的认同、结构要素的整合运行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需要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促进各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治理现代化强调理念和技术的现代化,强调平等、合作、互动地处理教育公共事务,要求各利益相关主体在依法治校的框架内共同参与治理,体现“良序善治”治理理念愿景[1],构建科学规范的内部治理体系。
高职院校从“管理”到“治理”,其演进主要经历了四个转变:治理理念的转变、治理主体的转变、治理结构的转变和治理手段的转变。治理理念体现为“法治”“共治”“善治”“智治”,倡导依法治理、共治共享和数智化治理的发展方向。治理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治理结构从“集权”转向“放权”,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强调管理服务规范化、透明化。治理手段从“经验”转向“科学”,注重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治理模式从传统的行政命令为主转向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创新协同的现代治理模式,追求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实现治理现代化。
2.政策逻辑。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有三个显著的时间节点:一是以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起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以确立。二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标志,“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大学治理的主线,在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等方面不断推进改革。三是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高校治理从此汇入国家治理的快车道。特别是2019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3.实践逻辑。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要体现四个结合:一是与产业结合。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教育模式创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结合。高职院校治理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策要求,确保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三是与区域社会结构结合。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水平,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的运行机制,为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四是体现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人的长期、全面发展,通过数字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优化配置,满足个人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的教育需求。
二、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共性特征
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可以看作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系统工程,涉及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2]
《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报告2022》显示,自2019年以来,特别是“双高计划”推出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水平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建设成效显著。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等级》(确定了197所建设单位的评价等级)《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治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不断强化,特别是在党建引领、建章立制、校企多元治理、质量管理、民主监督、二级管理、数字治理等几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3]
对197所建设单位核心治理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剔除一些非相关词,排在前面30项的治理高频词汇为“党委、制度、体系、建设、内部、质量、委员会、完善、章程、学术、改革、教育、发展、专业、教学、二级、评价、绩效、诊改、参与、创新、民主、结构、依法、理事会、组织、两级、教职工、学生、多元”。基于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可以归纳提炼为15组治理特征关键词,其中,“党委”“章程”“制度”覆盖全部院校,显示其作为治理的核心,是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能力和显著特征。
1.以党建引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主要包括政治引领、组织引领与思想引领三个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政治引领,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学校党委必须把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是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优势,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三是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决策、政治把关、发挥作用长效机制;学校校、院两级职权关系清晰明确;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决策,有听取师生意见、师生参与决策会议的机制。
2.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是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准则和基础。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章程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章程作为高校的“基本法”,是高职院校的法治基础。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是高职院校依法治理和依法治校的基本方略,是确保高职院校平稳运行的基础保障。197所建设单位已经逐步形成以章程为引领,以各项配套制度为支撑的,与现代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力争实现全面性、系统性与整体性。
3.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是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提升治理能力的核心在于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使各治理主体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协调互动,以“民主化”为中心抓手,促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需要处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管理和监督权力的关系。一是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赋予二级学院在课程设置、招生就业、人才招聘等方面一定的自主管理权,激活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二是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并积极筹建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学术委员会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部治理要求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真正担负起学术决策与学术治理的使命。三是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推进教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发扬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的积极性。
4.健全外部治理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是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显著特色。当前,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在健全外部治理机制的过程中需坚持多方协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政行企校多元协同育人,坚持共商共治、共享共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创新治理体系,应引入社会力量办学,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应完善多元化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政府、行业企业、家长等广泛参与学校监督,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规范办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为相关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和高职院校教学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以期帮助和引导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和设置专业和课程。
三、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能力
为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建设,完善党建引领、章程为核、结构优化、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需以政治领导力、制度引领力、基础组织力、队伍胜任力、创新驱动力、学校凝聚力六个关键能力为突破点,优化治理理念,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1.夯实政治领导力。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包括确定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等职责。同时,坚持校党委全面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和履行“一岗双责”,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完成。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夯实政治领导力,加强高职院校班子建设,强调汇聚发展合力。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党委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完善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系统提升班子的政治力、学习力、战斗力和服务力,抓实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开展上台讲思想政治课活动,建立健全班子成员联系师生制度、院领导担任班主任制度,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加强校党委对学校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系统谋划和统筹调度,完善领导机制,增强班子合力,切实发挥好带动学校发展的“火车头”作用,推动职业教育在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更大作为。
2.抓实制度引领力。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石。把依法治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落实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坚持制度先行,建立完善以章程为统领,覆盖高职院校党建思政、专业建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提高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能力,让制度“落地生根”。深化机构改革,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放权强院,实现部门运转效能最大化,提升二级学院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制定重大规划、重要措施时,依法依规履行员工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加强合法性、可行性论证,建立依法管理、自主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优化治理理念,提质增效促发展。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做支撑。职业教育可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树立与行业共成长的理念,深化对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认识,创新理论学习形式,打造特色学习品牌,推动教职工理论学习常态化开展,夯实学校现代化治理的思想根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高职院校要及时总结办学经验和创新性实践成果,把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善于勤于将新理论、新经验、新做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一线,走出一条通过理论学习升华思想认识、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学用结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