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 张锎心 张淼[摘要]通过促进师生主体的国际双向流动、开展多类型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实践导向的国际化应用研究、优化以人为本的国际化服务体系等策略,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国际化道路。借鉴荷兰经验,我国应建立以资格框架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体系,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制度支持,推动师生主体的双向流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立足点,开展多维度举措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国际影响力;荷兰
[作者简介]张锎心(1997- ),女,河北石家庄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张淼(1979- ),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辽宁 沈阳 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数字赋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JA230043,课题主持人:张淼)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3-0085-07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跨越国界流动[1]。面对全球产业和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的新需求,作为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机构,高等职业教育亟须加速国际化步伐。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要求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日益显著的活跃性,吸引力与日俱增。21世纪以来,参加荷兰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学生人数实现了40%的增长[2]。2022年,高等职业教育招收了36682名攻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国际生,占荷兰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总数的30%,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除了积极招收海外学生,荷兰高等职业教育还在课程、校企合作、科研、师资等多方面推进国际化进程。荷兰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深度融合,为荷兰知识经济发展、人才竞争和创新力竞争提供了坚实的支撑[4]。
当前,国内关于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研究者指出,荷兰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成效显著[5]。还有研究者指出,荷兰应用科技大学重视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学生[6],其驱动目标、项目策略和组织策略均不同于研究型大学[7]。但是,多数研究将焦点置于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议题之中,对于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独立深入剖析相对不足。本研究试图以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对其发展策略展开深度剖析,以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有所启示。
一、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荷兰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活跃的国家之一[8]。荷兰的高等教育分为大学教育(WO)和高等职业教育(HBO)两部分,大学教育由研究型大学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由应用科技大学提供[9]。目前,荷兰有36所应用科技大学,截至2022年,有在校生491442人,占高等教育总人数的60%。荷兰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将国际化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共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起步发展时期(1950—1998年)
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始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荷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在外交部的主导下,积极推进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其策略是帮助第三世界国家,为一些国际生提供奖学金。1986年之前,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叫作职业学院,归属于中等教育范畴。20世纪50年代初,荷兰政府成立了荷兰大学国际合作基金会,专门负责荷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工作。职业学院在1960年左右首次开设面向国际生的课程,尝试与国际教育市场建立联系。然而,这时的国际化进程相对缓慢,国际影响力比较有限。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荷兰政府意识到国际化对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1986年,荷兰颁布《高等职业教育法案》,正式明确职业学院从中等教育中脱离出来,纳入高等教育系统,升格并命名为应用科技大学,主要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自此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开始全面兴起[10]。1993年,荷兰颁布实施《高等教育和研究法》,从法律上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同属高等教育的性质,强化了二者“平等不同类”的法律地位[11]。20世纪90年代,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加入欧共体大学生流动计划(ERASMUS),极大促进了荷兰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欧盟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之后,应用科技大学纷纷开设更多的英语课程,增加国际学生的招生规模。同时,也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二)探索发展时期(1999—2011年)
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欧洲一体化的推进,荷兰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荷兰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加入了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计划。2000年初,荷兰教育文化科学部提出了全面实施国际化教育计划,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全面提高荷兰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12]。此后,荷兰开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国际化。这一阶段,荷兰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也拥有了更多的政策制定自主权。为了支持荷兰在海外的高等教育,成立了第一批荷兰教育支持办公室(Neso)。2002年,荷兰通过了《高等教育和研究法》修订案,引入了学士—硕士学位体系,授权应用科技大学开设专业硕士项目,办学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发。2006年,为了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参与率,为就业市场提供经短期培训后的劳动力,引入副学士学位,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后可继续申请应用科技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学士学位[13]。副学士学位相比于学士学位学制较短,为应用科技大招生增强了吸引力。2007年,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出台了《高等教育、研究与科学政策的战略议程》,强调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制定国内、国际发展政策。这推动更多的荷兰大学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各类高校加强与国外院校合作,主动与国外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学位、暑期班、联合学术研究以及招收国际学生。
(三)高质量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之后,荷兰政府开始制定国际化战略,鼓励应用科技大学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在此阶段,国际化核心功能变为重视知识经济建设和荷兰高等教育的国际营销[14]。
在管理体系方面,2012年荷兰在对接欧洲资格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了荷兰国家资格框架(NLQF),NLQF有8个资格水平,涵盖了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教育部门,搭建起不同类型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桥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渠道。之后,荷兰还将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分制度(ECVET)融入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对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突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本国与他国之间学分转换的障碍,提高了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透明程度和兼容程度,也增加了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此外,荷兰还引入了欧洲VET质量保证参考框架(EQAVET),对所有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监督和评估,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2022年,荷兰政府授权应用科技大学设立专业博士学位,并计划在2023年招收专业博士生[15]。
在战略方面,2011年,欧盟发布了《针对就业和学习流动性的教育与培训基准指标》文件,确定了2020年前欧盟各成员国参加国际流动项目的职业教育学生达到6%的目标。荷兰作为欧盟成员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开始加大职业院校学生的流动性。2014开始,应用科技大学协会和高等教育协会共同发布了《国际化愿景》,从提升学生国际技能、增加荷兰知识经济创收、打造荷兰国际品牌、深化战略合作四个方面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其中强调大学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目标群体制定不同的策略,并且还鼓励与国际产业建立联系[16]。2018年,荷兰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议程》,在《国际化愿景》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加强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化定位,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家知识国际战略地位、解决劳动市场人才短缺问题的三大愿景和策略。
二、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一)促进师生主体的国际双向流动
输入与输出并重的双向流动是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在教师和学生两主体方面的特点。荷兰始终将师生的国际流动视为衡量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关键指标。
在“输入”层面,荷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如《现代移民政策法》“公认担保人”制度以及《荷兰高等学校国际学生行为准则》,旨在保障国际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荷兰还通过简化签证和申请程序,提高了国际学生申请留学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为国际学生提供了毕业后留在荷兰工作和学习的机会。有意愿的学生可以申请求职年签证(search year visa),而毕业生在三年内均有资格申请。此外,对于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科学研究的外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可以申请研究员居留签证,并有机会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荷兰居留权。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国外教师和研究人员,荷兰还实施了国家高技能移民计划,以进一步壮大其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据统计,2006—2016年,近14万名国际学生在荷兰的大学毕业,而毕业后一年内的逗留率高达46%[17]。这充分证明了荷兰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输出”层面,荷兰政府积极通过奖学金设立、高等职业教育补贴宣传等手段,推动学生外出流动,并为想去国外深造、实习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如合作国家、奖学金等信息。统计数据显示,2017—2019年,超过7.5%的荷兰职业教育毕业生选择了国外学习或实习的经历[18]。在应用科技大学中,农业和自然环境两个专业的学生流动性尤为显著。2019年,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中有超过2/3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了国外的交流与学习[19]。同时,荷兰对具备国际经验的职业教育教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例如,汉恩应用科技大学将职业教育教师的晋升过程、终身教职和国际化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具有国际经验与工作背景的教师在招聘、培养和评选方面更有优势。此外,荷兰还积极参与“伊拉谟斯+”(Erasmus+)计划,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行政人员参与国外的专业化发展活动提供经济支持。
(二)开展多类型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课程
课程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大多数应用科技大学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主要是服务区域发展,并以职业导向为学习重点。因此,相较于研究型大学,应用科技大学一直将课程国际化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20]。
在课程开发方面,应用科学大学制定了“国家计划概况”,规定了毕业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技能和能力。尽管各专业在强化学生国际能力方面各有侧重,但核心目标均聚焦于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例如,欧洲可再生能源硕士学位,要求学生具备国际化的定位和能力,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欧洲研究学士学位,要求学生具备连接文化和外语能力,必须在专业环境中使用英语,在跨文化和跨学科中学会合作。应用科技大学也会和区域内的企业、行业协商和探讨,定期调整课程,并开发相应的辅修课程。
在课程改革方面,主要是使课程与国际接轨。一是增设第二语言的课程。国际化的本土课程是国际化的起点[21]。在荷兰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尽管大部分课程以荷兰语授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对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强。为此,学校决定增设英语、法语、德语等第二语言课程,以适应这一趋势。2017—2018年,荷兰应用科技大学的160个硕士课程中,32%是第二语言授课,其中英语占23%[22]。此外,自2012年起,无论某个职业是否需要英语作为前提条件,VET 4级资格考试都必须使用英语。荷兰在加强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融入国际化的元素。荷兰的职业教育课程经常涵盖国际商业、跨文化沟通等议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和文化多样性,进而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二是开设国际学位项目。例如,阿姆斯特丹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商业与管理研究及国际商业与语言学士学位课程已成功获取国际认证;海牙应用科技大学也推出了国际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项目,融合了主修与辅修科目,核心理念在于推动知识的共享与文化的交融。三是开展国际联合实习实训项目。荷兰的应用科技大学通过国际合作,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实习实训平台。2008年,荷兰三所应用科技大学与两所研究型大学携手中国的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在厦门共同创立了中荷高校国际化实习实训基地。除了与不同国家的大学合作,还有与不同组织的合作模式。例如,鹿特丹应用科技大学建筑环境学院自2011年起,便与印尼三宝垄大学和当地水务局展开合作,共同探索解决三宝垄所面临的严重洪水和沉降问题的方案。此外,荷兰应用科技大学还积极参与了名为欧洲项目学期(EPS)的国际交流项目,项目主要面向工程、产品设计和商科专业的学生,每个项目均要求至少有三个不同国家的学生参与。通过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三方合作,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多元文化与跨学科团队协作,帮助学生培养21世纪所需的能力和技能。四是开展国际在线讨论与教学。荷兰积极参与欧盟的“网络孪生学校”项目(eTwing),通过通信软件、邮件等方式,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和教师可与欧洲30多个国家的师生在虚拟社区中交往,通常方式是两所学校的两个班级的师生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在“国家创新计划”(Het Innovative Arrangement)的推动下,荷兰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正在尝试建立混合学习情境、自我导向学习等新理念指导下的工作环境模拟情境在线教学[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