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的逻辑、作用与路径
作者: 施静龙[摘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有效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扎实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职业院校,其统一战线工作视野开阔、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与社会经济接触面广、协同性强、联合度高。从逻辑角度分析,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演进,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从作用角度分析,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可以有效发挥统一战线人才支撑的关键要素、科研创新的技术支撑、资政建言的智力优势和覆盖“三类人”的天然优势等。面向未来,职业院校要以凝聚共识为主旨,彰显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以合作协同为方式,彰显统一战线的组织优势;以改革建功为目标,彰显统一战线的人才优势;以建言资政为途径,彰显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从而不断在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创新,充分提升统一战线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统一战线;逻辑;路径
[作者简介]施静龙(1979- ),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学院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讲师。(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3-0100-06
面对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和教育强国战略。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有效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改革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作用的发挥,必须全面贯彻上述要求,“以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根本导向,以增强职业教育个体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为关键要点,全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最高目标”[1],切实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22年,我国有1.12万所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校生数3000多万人;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12万余个专业点。”[2]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与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赋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促进创业创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会需求来看,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从总量还是质量来说,都无法满足企业的直接需求,更多地需要进行“回炉”再造,通过就业再培训后才能胜任岗位需求。
高等学校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域。作为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职业院校,其统一战线工作视野开阔、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与社会经济接触面广、协同性强、联合度高。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的逻辑分析
(一)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通常把统一战线表述为“联盟”,既包含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自身的团结统一,又蕴含争取更多更大范围的同盟军的联合思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其实质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俄国无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势力的力量对比,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4],明确提出了建立同盟军的思想,特别强调同非党知识分子联合的必要性,要充分利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文化,推动共产主义的实现,并使之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史也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独创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并始终牢牢把握住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广大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改造运动,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致力于革命、独立的强大力量和广泛共识,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与时代相适应的政治协商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对统一战线的性质、范围、任务进行了新的阐释,并补充“要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5]的伟大使命,特别重申和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引导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6]。
在党的统战理论的引导下,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明晰了政治导向、工作策略和发展路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加大高等院校统战力度,以团结更多的人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200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将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十类人群纳入高校(含职业院校)统战工作的范畴,职业院校统战工作的指向性更为明确。2015年,党内关于统战工作的第一部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出台,为统一战线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法治保障,对高校(含职业院校)统战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人才培养选拔进行了系统规范。2020年,该条例进行进一步修订,为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对职业院校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从历史进程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广泛人才支撑。但是,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信息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因此,需要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创新人才,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7],对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从现实基础来看,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对应的规模巨大、体系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共有学校7085所,招生454.04万人,在校生1298.46万人,专任教师73.48万人;高职(专科)学校1547所,招生555.07万人,专任教师68.46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招生8.99万人,专任教师3.08万人[8]。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相对应学历层次的规模比重均已过半,足见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鉴于历史实践和现实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要求中,必须不断深化对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广泛凝聚党内外知识分子,有效发挥职业院校人才聚集效应,推动职业院校统战工作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守正创新。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的优势作用
(一)具有人才支撑的关键要素
职业院校是知识分子聚集地,是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地,是学术与思想争鸣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截至202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73.48万人,在校生1298.46万人;本专科职业学校专任教师71.54万人,在校生约1742万人[9]。从职业院校教师到广大学生,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并且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而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有民主党派成员15.6万余人,占总数的15.3%;时任民主党派中央主席、副主席中,54人有过高校工作经历,占63.5%;中央统战部无党派人士重点人物库中,25%在高校工作[10]。高校及职业院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和有过相关工作经历的党外知识分子,正在社会各界绽放着自己的光彩。
职业院校是整个社会人才的“源头活水”,具备“输血”和“造血”双重功能。一方面,广聚党内外英才,并通过校内外岗位历练,培养和锻炼了大批党内外干部。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党内外知识分子也是联系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一条重要纽带。相比本科院校,以技能、应用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党外人士更擅长各行业各领域的协作与履职服务,直面市场所需,与学生共同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真正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把科研做在项目上、把人才育在产业上,为培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具有科研创新的技术支撑
职业院校是国家科研和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分布着众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各类专业研究平台,承载着大量横向和纵向课题研究任务。党外知识分子广泛分布于各个专业和研究机构,是知识生产、理论研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职业院校统战工作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作用,将党外知识分子紧密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职业院校统战工作事关科研强国,各类职业院校高度重视统战工作,为党外知识分子搭建好平台和渠道,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让党外知识分子能够利用专业所长,直接有效致力于科技创新。从近年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情况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果来看,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作用凸显。
(三)具有资政建言的智力优势
职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中,既有学科带头人,也有行业专家,在校内外均有较大的影响。他们中有些基于一定的学术造诣和对相应专业的了解,成为相关行业智库的主力军;有些还被选为各级政协委员,将专业与社会需求融会贯通,关注社会热点,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一些职业院校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调研报告、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
“从政治制度保障、社会资源整合、政治身份社会属性、建言献策渠道和平台等角度而言,职业院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具有其他主体、其他方式所难以比拟的显著优势。”[11]在国家重大决策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进行调研、论证,参与政策的制定,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公共事务中,诸如产业发展战略、城市发展规划等,随处都可以看到职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的身影。
(四)具有覆盖“三类人”的天然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变化,变动着统一战线的格局和阵容,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力量、对象、范围。”[12]2015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新时期要加强“三类人”的工作,即作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的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对象[13]。“三类人”就业相对较为灵活,行业分布广泛,他们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在实际统战工作中,由于力量较为分散,“三类人”的统战工作较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