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理念下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提升研究

作者: 戴建波 戴伟

[摘要]对近十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科研成果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投入力、生产力、转化力三个维度观测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发现存在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经费不足、科技产出不高、科技转化能力不强、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基于类型教育理念,建议从明确“技术应用”的科研定位、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提高科技成果质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健全科研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升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从而促进科技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类型教育;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戴建波(1979- ),男,湖北红安人,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商学院,副研究员、副教授,博士。(湖北  武汉  430079)戴伟(1980- ),男,湖北红安人,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教授,博士。(湖北  武汉  4300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的价值取向及其调适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IA20035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5-0038-08

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占比45.21%)、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54.79%),高职(专科)院校专任教师61.95万人,在校生校均规模10168人。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数、专任教师数都有较大增幅,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从规模化建设转向内涵建设,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求高职院校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初步形成了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科研体系,产学研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新时代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到底如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又应该如何提升?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统计数据,分类统计高职(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含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院校,少量专科升本,以当年学校规格为准)相关数据。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科研评价体系、计算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无法进行统一评价,因此只关注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基于此,本研究对过去十年高职(专科)院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纵向梳理、横向对比、交叉分析,并与本科院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特征,探寻其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类型教育理念出发提出提升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策略。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现状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2021年),重点关注高职(专科)院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并结合总数据和本科院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了便于统计,对原始数据统一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同类项目进行合并,并有针对性地删除部分项目,按年度进行分类汇总。由于院校数、专任教师数、学校规模等数据处于动态变化状态,横向上只对同年度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纵向上以均数作为参考依据。

尽管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证研究经验,但还未形成一种广为接受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测量方式。再加上我国高校生态的多样性,使得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异常复杂。邱均平等对高校科研评价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按照他们的评价理念,科研工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科研投入力度,科研投入力决定科研产出力,科研产出又必须讲效率[1]。笔者认为,投入与产出比是衡量科研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结合科技创新和高职院校的应用型特性,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应该同时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基于此,构建了以投入力、生产力和转化力为主要内容的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科技创新投入力

投入力是科技工作的基础,科技工作离不开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支撑,据此从课题数、科技经费、投入人数三个二级指标来观测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投入力。其中,课题数描述为各类科技课题,支出经费描述为当年科技课题实际支出经费,投入人数描述为当年科技课题投入人数。

1.课题数。科技课题是围绕特定科技领域展开的创新性研究,以解决现实的科技问题。对近十年的科技课题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高职(专科)院校十年来科技课题数呈直线增长趋势。2021科技课题数是2012年的约4倍,校均课题数从2012年的8项增长到2021年的31项,校年均课题数18项。但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本科院校的科技课题数是高职(专科)院校的23倍,本科院校校年均科技课题480项,是高职院校的27倍。十年来,本科院校课题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高职(专科)院校。

2.科技经费。科技经费支出是科技研究或试验发展阶段与科技活动有关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投入的科技经费的总量,通常以科技课题的形式进行分配,由于科技课题或科技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周期,周期长短因科技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因此,选取当年实际支出科技经费为参考。十年来,高职(专科)院校当年实际支出科技经费逐年缓慢增长,从2012年的438123(千元)增长到2021年的2005974(千元),十年间增长了约4倍;校均科技经费从2012年的337.797(千元)增长到2021年的1349.915(千元),十年间增长了约3倍,与本科院校相比,本科院校科技经费是高职(专科)院校科技经费的约97倍,本科院校校均科技经费是高职(专科)院校的约111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专科)院校科技经费总量和校均科技经费与本科院校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3.投入人数。科技课题投入人数可以反映出高校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科技工作的规模与质量。十年来,高职(专科)院校科技课题投入人力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8095人增加到2021年的25803人,增长了2倍,但投入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小,年均占比3.26%。而本科院校年均投入人数是高职(专科)院校的近20倍,本科院校投入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年均占比为27.31%,投入人数比是高职(专科)院校的8倍,2019年本科院校投入人数比高达39.19%。

(二)科技创新生产力

科技创新生产力是指高校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开发科学技术能力的总称,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量化指标,包含发表学术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数、成果获奖数三个二级指标。一般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数、出版著作数、成果获奖数越多,表示科技产出多,发表论文质量、出版著作质量、获奖级别越高,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1.发表论文。学术论文是科技研究活动的重要载体,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状态及研究趋势。十年来,高职(专科)院校发表科技学术论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2021年略微下降,校均发文从2012年的28篇增长到2019年的46篇,增速缓慢,且2020年、2021年校均发文数有减少趋势。而本科院校发文总数呈直线增长趋势,发文总量远超高职(专科)院校,校年均发文是高职(专科)院校的20倍。

2.出版专著。学术专著是研究者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性著作,是研究者在特定领域的集大成者。整体上看,从2012年到2017年,高校出版科技专著的数量相对稳定;2018年后,国家出版政策改革,书号锐减,专著出版数也随之减少,总量控制相对稳定。2017年前,高职(专科)院校校年均出版科技专著2.4部,本科院校校年均出版科技专著7.9部,本科院校科技专著出版量是高职(专科)院校的3倍;2018年后,高职(专科)院校校年均出版科技专著0.3部,本科院校校年均出版科技专著4.6部,本科院校科技专著出版量是高职(专科)院校的15倍。

3.成果获奖。科技成果奖是各级政府或国家部委授予的科技奖项,不同级别的授予单位设置不同级别的奖项,按照类别可以分为最高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成果推广奖等。十年来,高职(专科)院校成果获奖数相对稳定,获奖总数在48~89之间波动,校年均获奖数为0.05项,特别是2015年、2018年分别获得了1项国家奖。本科院校获奖总数在4467~5224之间波动,校年均获奖数为约4项,校年均获奖数是高职(专科)院校的80倍,且除2020年外国家奖获奖数均在300项左右,远超高职(专科)院校。

(三)科技创新转化力

科技创新转化力是指高校利用理论、知识、技术、管理等方式,通过配置各种科技创新投入,将已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更具有生产价值的商品或服务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从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授权、专利出售三个二级指标来观测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转化力。

1.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指专门技能、技术知识或技术从原有载体(高校及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员)转移到企业或其他社会主体,并为其他主体占有、使用的经济技术活动。十年来,高职(专科)院校科技成果技术转让增长速度较快,从2012年的43项增加到2021年的2783项,特别是2015年、2020年、2021年出现较大增幅,校均技术转让合同数从2012年的0.03项增加到2021年的1.87项,校均技术转让收入从2012年的1.41千元增长到2021年的70.74千元。本科院校技术转让合同数则呈曲线增长趋势,虽然2015年、2016年、2018年均出现负增长,但总量上依然有较大优势,本科院校校年均技术转让合同数是高职(专科)院校的约15倍,本科院校校年均技术转让收入是高职(专科)院校的约101倍。

2.知识产权授权。知识产权授权是在不改变知识产权权属的基础上,授权其他主体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使用知识产权的法律行为。知识产权授权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高校知识产权的价值,促进高校知识产权成果的实施和转化。十年来,高职(专科)院校知识产权授权数逐年增加,总量从2012年的2328项增加到2021年的43331项,增长了约18倍;校均知识产权授权数从2012的1.8项增加到2021年的29.1项,增长了约15倍;并且从2015年开始,总量和校均数增速均有所加快。但是,整体上仍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提并论,总量上,本科院校知识产权授权数是高职(专科)院校的约7倍;校均数上,本科院校知识产权授权数是高职(专科)院校的约8倍。

3.专利出售。高校专利出售是高校利用其科技资源和科技能力从事新知识、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活动,旨在促进高校专利技术从科学向市场扩散。近十年来,高职(专科)院校专利出售数逐年增长,从2012年的27项增加到2021年的2169项,增长了约79倍;出售金额从2012年的841千元增长到2021年的94840千元,增长了约112倍;但校年均出售专利数仍小于2项。而本科院校在专利总数上,是高职(专科)院校的约7倍;在出售金额上,是高职(专科)院校的约170倍;在校均专利出售数上,是高职(专科)院校的约12倍。

二、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向上看,高职(专科)院校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科技产量初步形成规模,科技转化能力和效率有所提升;横向上看,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在投入力、产出力、转化力三个维度及其二级观察指标上都存在指数级差距。

(一)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长期以来,高职(专科)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主,注重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的培养,认为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其“重教学、轻科研”的认知与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认知形成鲜明对比。同时,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呈现“先天不足,后天不够”的特征。我国大部分高职(专科)院校是由中专等升格而来,在科研基础设施、科研设备等方面劣势明显,不能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物理技术环境,对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的投入相对不够。同时,高职(专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很多教师学历不高,且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学术训练,科技创新基础不足。虽然近几年其师资力量不断增强,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占比不断提高,但短时间内难以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加之,很多教师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科技投入力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科技产出不高,高质量科技成果不多。综上,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学术资源匮乏、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因素仍然严重束缚高职(专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