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考试招生改革研究

作者: 郑翠香

[摘要]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制度和体系建设均亟待完善。职业本科考试招生改革是建设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着能否为职业本科院校招收到合适的生源。当前,职业本科招生还面临着区域、院校间不均衡的困境,职教高考试点推进缓慢、院校招生自主权不够、职业本科认同度不高等问题突出。为此,应创新招生模式,建立多元立体的招生录取机制,解决好怎么考、怎么招的问题;同时,还要突出类型定位、平衡职业本科院校供给、着力夯实就业质量、健全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多举措推进职业本科考试招生改革。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考试招生;职教高考;认同危机

[作者简介]郑翠香(1987- ),女,湖南耒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办,助理研究员,硕士。(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质量工程项目“职业本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702331011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9-0014-07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职业本科作为新生事物,在我国开展实践仅几年时间,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制度和体系建设均亟待完善。建立符合职业本科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和模式,不仅与职业本科的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本科考试招生改革首先要明确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在当前的招生困境下如何构建职业本科考试招生体系,二是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如何调整和完善技术技能人才选拔机制,三是什么样的职业本科考试招生制度才是科学且可操作的。

一、职业本科考试招生改革的关键

(一)厘清职业本科发展逻辑,明确现实需要

一直以来,不少高职院校都有升格本科的“执念”。然而,在“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的政策要求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极少数的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夙愿。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由此,我国一改往日严控政策,开始探索职业本科试点,高职升本逐渐从“禁止”到“放开”。事实上,发展职业本科背后有一条清晰的逻辑,那就是解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发展职业本科正是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应然选择。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行业和工作岗位更新迭代加速,产业高端化与高端产业集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界普遍认为,发展职业本科不仅是职业教育内部层次提升的现实需要,更是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需要为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既然现有的高职教育因为惯性依赖和认可度较低而无法实现超前的对接,那就需要发展更高层次的、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1]——职业本科,以培养更多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稳步发展职业本科的政策驱动下,过去以专科为录取最高学历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也亟须作出改革和调整。特别是在职业本科规模逐渐壮大的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生源结构和质量不足的现实问题,有力推进职业本科考试招生改革,从而确保能够培育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把握职业本科办学方向,强调类型特色

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位于同一层次,职业本科教育从类型上隶属于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提出:“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意味着职业本科各项制度和体系不能偏移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必须践行瞄准市场、立足就业、服务本地的办学使命和宗旨。要有力推进职业本科考试招生改革,整体上必须精准把握职业本科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制度的精准性、匹配性和适应性,以有效促进学校科学选材、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准则。在具体的标准与规范上,职业本科考试招生制度必须与普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有所区别。应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类型的考试招生制度,兼顾“高等性”和“职业性”,在精准把握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生源结构、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类型、招生录取规则,并且加强对考试招生过程的监督。只有做到与普通本科教育“质量相当”,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地位才能“立住”,才能充分彰显自己的差异化发展优势,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顺应时代变革,发挥考试的评价和遴选功能

当今时代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AI技术、ChatGPT等智能化技术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智能化生产系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是全面的、根本的,面对新的工作模式,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2]。在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着眼于大数据、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考试这把“尺子”用好,准确地衡量和评价考生的潜在职业能力和素质,甄别并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普职分流的焦虑。对于选择职业教育赛道的学生来说,未来既能获得本科学历又能学习职业技能,可以说“性价比”非常高。部分执着于本科文凭的学生可能会逐渐放下对职业教育的成见重新思考,放弃选择某些虽有“本科”牌子但办学质量不高的普通院校,转而选择一些优质职业本科院校。职业本科院校要用有说服力的办学成绩和实力,吸引更多对未来新技术充满抱负的有志青年加入,让更多适配的学生走向未来的职业和岗位,成为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当前职业本科考试招生改革面临的困境

目前,职业本科试点省份、院校数量、招生规模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正在迈向规模增长与提质升级的重要阶段。聚焦到考试招生方面,整体来看,职业本科院校招生形势较好,有些学校的招生分数线甚至远超当地普通本科院校;但具体来看,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公办职业本科与民办职业本科招生表现差异较大

公办职业本科院校普遍更受考生青睐,录取分数线均在本省录取控制线及以上,基本超过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个别优质公办院校一升本就成绩亮眼,成功破局职业本科仍不受待见的尴尬境地,令其他院校难以望其项背。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该校2023年首次开展职业本科招生就取得惊人成绩,2024年在广东省物理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达到了559分,超出本科控制分数线117分,超出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线27分,超过省内多所其他普通本科高校。

民办职业本科学校虽然起步早,但受到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治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在招生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不少民办职业本科出现生源危机,投档缺额大,要通过多次征集志愿才能完成招生计划。由民办高职升格的职业本科院校是当时特定情况下的产物。事实上,民办高职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积累与社会对于职业本科大学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期望仍然有一定的差距[3]。通过“升格”“转设”等途径设立一批职业本科院校的举措,不仅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正面反响,反而因为学生对职业本科的抵触不得不暂停独立学院与职业院校合并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民办高职升格与合并转设,并没有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的引领性,自然无法吸引以高品质就业为报考目的的学生和家长[4]。

职业教育发展高度依赖当地产业和市场需求。当前,23所民办职业本科共分布在全国16个省份。从具体招生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本科招生计划完成得比较理想。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为例,2024年普通高考物理类在广东省内4个专业组均一次性满档,投档最低分为447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特色不明显的职业本科招生缺口较大。以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为例,2023年在广西第一次征集计划3397人,第二次征集计划仍然有2076人。

(二)职教高考试点改革推进较为缓慢

建立并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主要目的是确保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类型或层次的职业院校均能招收到合适的生源。当前,职教高考试点改革推进较为缓慢。自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仅有山东、江苏、江西、四川、重庆、福建、安徽等地对职教高考展开具体试点。到目前为止,职教高考仍然没有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例如,2023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职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665人,不足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五分之一。从制度设计角度来说,央地职责分工仍然有待进一步明确,国家层面的统一设置和省级层面的统一组织均未理顺。职教高考考试规范和评价标准尤其是职业技能考评方案尚不清晰,“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测评的具体标准也缺乏配套细则。未来要稳步有序推进改革,迫切需要突破属地生源保护限制,建立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制度,公开选拔优秀生源。

(三)职业本科对普通高考展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

当前,职业教育的考试招生体系仍不完善、不成熟,职业本科招生录取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普通高考。大部分职业技术大学本科招生计划均是投放在普通高考,与普通本科同时录取。2024年,有32所职业本科院校普通高考招生计划在1000人以上,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更是达到了6050人。仅凭文化成绩进行招生录取并未彰显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定位,而且中职学生的文化成绩显然竞争不过普通高中生。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中职考生群体的不满。职业本科院校大部分本科计划用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一定程度上会挤压中职毕业生向上的升学空间。职业本科院校设立的初衷是打破职业教育学历的“天花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更大程度地对选择职业教育这一赛道的中职毕业生敞开大门。

(四)职业本科院校招生自主权匮乏

从全国范围来看,职业本科院校当前主要通过普通高考、职教高考、专升本等形式进行招生,招收生源一般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高职(专科)毕业生。招生形式全部为统考,没有充分考虑生源的差异和特色,没有充分发挥院校招生自主权。在对职业本科院校招办领导进行访谈时,部分职教本科院校反映希望提高招生自主权。“我们也希望能有一点特长生(如艺术生、体育生、技能大赛优秀生)的自主招生渠道,这样能招到我们想要的一些学生”[5]。职业本科招生形式需要更加多元,生源类型需要更加丰富。要给予职业本科院校适当的自主权,制定能够适应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优势的招生细则,录取真正符合院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学生。要给予职业本科院校足够的自由和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筛选未来的人才,选拔特色型或者创新型人才。

(五)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仍有待遇不对等的现象

社会对职业本科教育仍然存在认识不清楚、不全面的信息偏差,低认可度和认同度是影响其获得理想招生结果的最大阻力。职业本科毕业生是否能获得体面的工作和有竞争力的薪酬,是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证书格式一致,明确了职业本科证书效用与普通本科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实际上,职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落户等方面尚未得到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同等待遇。一些用人单位对职业本科学历认可度不高,招聘要求中专业名称全部采用普通本科专业目录,职业本科毕业生所学的专业根本无法对应。

三、职业本科考试招生改革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