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时代境遇、合作现状与未来建议
作者: 王忠昌 翟文哲 廖造壮[摘要]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国际平台。通过对国家层面、职教层面、部省层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背景分析,借助Nvivo22.0等统计软件分析发现,目前仍存在合作机制建设滞后、合作主体的积极性不足、合作渠道面临系统性挑战等问题,进而提出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框架、提供精准的教育援助、搭建数字化平台、拓展职业教育交流渠道等升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大会的未来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展暨论坛
[作者简介]王忠昌(1985- ),男,山东沂南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翟文哲(2000- ),女,山东济南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1)廖造壮(1987- ),男,广西河池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广西 南宁 53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30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框架及其实施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BJA220252,课题主持人:王忠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3-0022-09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以下简称“职教联展暨论坛”)作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通过举办平行论坛、技术技能展、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成为展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成果的重要载体,是研究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现状的重要依据。特别是随着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的深入推进,职教联展暨论坛已成为打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创新高地的重要基础。2023年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中正式宣布部区共建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创新高地,明确提出将职教联展暨论坛升级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大会。为此,本文借助统计软件梳理七届职教联展暨论坛的发展脉络,剖析职教联展暨论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大会升级为世界级职教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提供理论指导。
一、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时代境遇分析
中国与东盟历经三十余年合作,从对话关系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宽领域的职教国际合作格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持续推进以及部省共建职教高地政策的顺利实施,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已成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教育行动。
(一)国家战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安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指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战略部署。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作为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战略选择,承担着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双向互动、协同共进的关系。一方面,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具有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畅通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作用。第一,中国与东盟通过职教国际合作,将广西等毗邻东盟的省份打造成为中国开拓东盟市场的前沿基地,带动边境省份汇聚产教资源的同时推动省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加快中、西部发展成为知识密集型特色区域的步伐,缩小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扩大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第二,中国职业院校积极服务“走出去”战略,协同企业在东盟建设海外办学机构、海外项目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主动参与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服务海外产业转型,畅通国际循环。第三,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职业院校立足于国际化企业的需求,制定跨国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跨界融合性”育人特征,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国工匠,推动企业利用好国内国际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提供新的合作基础、指明新的合作方向、提出新的合作需求。第一,随着RCEP的全面生效,中国大力推进“陆海通新通道”建设,支持东盟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为职教合作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增长空间。第二,以“双循环”为契机,中国与东盟积极制定“工业4.0”战略,推动中国—东盟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挖掘新的职业教育合作方向。第三,当前东盟国家的产业正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需要借助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职业院校在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开发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创新评价体系等促使办学进入良性“内循环”的同时,亟须主动对接东盟国际市场的需求、创新职教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建设中国—东盟人才聚集高地,形成中国与东盟各国多赢发展的职业教育“外循环”,彰显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大国担当。
(二)职教引领: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行动路径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指超越国家或地区的有关职业教育领域的各类活动,包括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跨国合作办学、国际职业教育培训、跨国人才培养等[1]。中国与东盟立足于职教发展的共同目标,通过制定国际化政策、开展境外合作办学、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推动了双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第一,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加大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的供给。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是职业教育国际化行动的依据和指南[2]。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凝聚合作共识,制定了有关职教国际合作的愿景类、备忘录类、计划方案类等政策性文件,涵盖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为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走向规范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向。第二,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国际化合作办学理念指引下,中国与东盟共同打造跨国合作办学品牌,推动国际职业教育培训、跨国人才培养等合作。在“鲁班工坊”的基础上,山东、江苏、广西等省份依托中资海外企业,与东盟国家合作打造“郑和学院”“丝路学院”“班·墨学院”“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等多样化办学品牌,探索境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提供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方案,大大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第三,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致力于统筹协调双方优质资源,搭建了联盟类、论坛类、研究机构类等多样化的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职教合作、共商职业教育发展大计、共享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第四,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国际化的进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职业院校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角色,将东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积极与东盟各国开展留学生培养、师资互换交流、开发国际化课程等合作,在农业、装备制造、旅游、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迈上新高峰。
(三)部省联动: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职教高地的重要保障
教育部和地方共同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切实举措[3],为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职教高地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第一,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是一个典型的松散联合的开放系统[4]。在这个开放系统中,政府间的协调工作是否有效是能否打造面向东盟的职教高地的前提。为打通政府间的工作壁垒,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推动部区协调机制的建立,共同组建工作专班、细致划分工作任务,构建了权责清晰、央地互动的建设格局。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共同履行职教高地建设责任,通过与东盟各国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召开常态化的教育部长联席会议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推动产教资源集聚融合是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职教高地的目标。为汇聚产教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增有关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教育经费,并以积极吸纳社会资本的方式,集聚了资金、信息等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的要素与资源。第三,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搭建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是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职教高地的技术支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为升级职教联展暨论坛、开展远程技术培训等合作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创新了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第四,提供了国际化的人才支撑。职教高地作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理应承担培养跨国人才的重任。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建设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探索专、升、本、研衔接培养,中外学位联授的国际化拔尖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并面向中国和东盟学生分别开展“英文/东盟语种+技术创新”培训、“中文+技术创新”培训,加大服务双方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力度。由此,部省共建通过发挥保障作用,为中国—东盟职教创新高地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样板高地、产教融合示范高地、国际平台创新高地、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提供了机遇,优化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环境。
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
为助推职教联展暨论坛升级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大会,本研究梳理了七届职教联展暨论坛的基本情况,从活动主题、活动规模、活动内容三个方面,对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现状进行全面剖析。
(一)主题突出,明确国际合作交流的方向
职教联展暨论坛的活动主题是对论坛目标和内容的整体概括,涉及技能培训、教育合作等方面,直接反映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的方向。本研究通过对历届主题进行词频分析、演变分析,旨在深度研究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交流方向的演进趋势。
1.词频分析。截至目前,职教联展暨论坛在广西已经举办了七届。每届的职教联展暨论坛都根据不同时期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的需求设置了独特的活动主题。关键词是对活动主题精炼、概要性的表达,通过研究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可以判断历届职教联展暨论坛交流的职业教育热点及合作的方向。为实现对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交流方向的深度分析,将七届职教联展暨论坛的主题导入Nvivo软件中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研究发现,“职业教育”是活动主题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表明历届职教联展暨论坛始终围绕“职业教育”这一核心词汇丰富拓展主题内涵。随着时间的演变,活动主题中反复出现“发展”“经济”“一带一路”等关键词,突现了“技能”“共同体”“产教集聚融合平台”等新的关键词。由于历届的活动主题是政府根据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背景制定的,这就表明活动主题中的关键词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前瞻性。时代性指关键词准确反映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的现状;创新性指关键词的设置展现合作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前瞻性指关键词体现出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的规律、预见和引领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的方向。
2.演变分析。结合关键词出现的时间以及政策的实施动态对主题分析后发现,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的方向紧扣国际合作的需求。其中,“经济”“发展”作为2012年、2013年的高频关键词,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提出的职业教育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相契合。随后,“一带一路”政策理念的提出促使2015年以及2017年的职教联展暨论坛的主题聚焦于“一带一路”,通过签署《南宁宣言》等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达成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的共识。这一合作方向在2019年的论坛主题“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构建职教共同体”中得以落实,彰显双方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决心。由此,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已经从对政策目标、政策理念的响应逐渐转向对合作路径的研究,更加注重合作的实践性以及时效性。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强调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时代之需。为此,第六届主题中突现了“技能”一词,将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方向。在部区共建中国—东盟职教创新高地的背景下,第七届职教联展暨论坛中突现的关键词“产教集聚融合平台”则是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路径更为聚焦的研究体现。综上,关键词的变化反映出职教联展暨论坛已经从注重国际平台的搭建转向关注职教国际合作的实质性需求,职教联展暨论坛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规模扩大,构建国际合作交流的格局
历年来,广西政府、高校利用国际合作网络邀请了国际组织的官员、东盟各国的院校、知名学者以及政府官员等参加职教联展暨论坛,其参会规模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合作市场的变化。为此,根据相关网站公布的参会数据,对历届参会人员以及参与院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参会人员情况。一方面,从参会人员的数量分析,第一届参会人数只有320人,参会规模较小。随着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论坛的层次以及水平的提升,参会人数连届攀升,由于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只在2021年出现了回落。但是,2021年第六届职教联展暨论坛利用数字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论坛的参会规模,使得论坛在应对突发挑战时能够保持其正常运行的状态。在数字化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以及全球经济形势向好发展的背景下,第七届的参会规模达到了历届最高,表明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进入了新的迸发期。另一方面,从参会人员的构成分析,职教联展暨论坛已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交流格局,集聚东盟各国的教育官员、专家学者、院校领导、企业共同探讨职业教育发展的蓝图。以前五届职教联展暨论坛为例,东盟国家的参与人数从首届的163人显著增长至第五届的352人,其中包括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的部级领导,而外宾的邀请工作主要由广西高校负责,这就透视出广西高校与东盟各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日益紧密、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呈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