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普融通背景下职教高考的底层逻辑、地方经验与未来展望
作者: 刘慧 匡瑛 吕猛[摘要]职教高考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重要载体,基于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呼唤、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实现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的综合考量。当前国家层面的职教高考制度尚未建立,通过梳理山东省职教高考的历史脉络和特色特征,明确省域探索折射出的问题,由此提出职普融通背景下职教高考的未来展望,包括构建统一的职教高考政策框架、打造凸显类型特征的职教高考、完善职教高考的多元保障体系,深化职教高考相关研究等。
[关键词]职教高考;类型教育;地方经验;职教教研
[作者简介]刘慧(1990- ),女,山东济南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一级教师。(广东 珠海 519087)匡瑛(1978- ),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吕猛(1983- ),男,山东济南人,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级讲师。(山东 济南 2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VJA200003,项目主持人:匡瑛)、2022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类型教育需求下‘校企研’三方协同教研的市域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102,项目主持人:刘慧)和2024年山东省教育厅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理论实践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就业与升学双重功能研究”(课题编号:XMS26,课题主持人:刘庆华)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3-003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普融通背后反映出的诸多问题涉及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的关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学校办学定位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关系等。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职普融通与职教体系改革的多重关系”[1],但现有文献中职普融通与职教高考制度之间的具体互动关系,以及如何有效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具体案例分析和理论框架仍显不足。当前教育发展改革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应从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出发,正确看待职普融通背景下的职教高考问题。为此,有必要在学理层面对职教高考制度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梳理总结地方层面的经验做法,为国家层面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提供有价值性的地方经验。
一、职普融通背景下职教高考的底层逻辑
职普融通的根本逻辑在于认识到人发展的不确定性,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职教高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发展路径。二者间的双向耦合互动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并集中体现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人口变化与教育发展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三个方面。
(一)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呼唤
教育公平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育领域的鲜明体现,也是重要的核心价值取向。在职普融通背景下,无论是从学校办学定位还是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实现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需要。主要包括统筹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办好综合高中,基于职普两种类型教育发展的需要,优化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和体系,该问题关乎着高中阶段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如对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都会产生影响。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需要。国家通过对职普融通、职教高考的政策调整,实际上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成长发展的不确定性,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理念出发,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教育机会。我国教育系统现行的“双轨制”的基本逻辑在于,学生到底适合“学术性”知识还是“技能性”知识。现行的中考制度实质上是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作为学生接受高中学段教育机会分配的手段,完成对优质高中、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生源划分。研究表明,“入学机会分配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2]。伴随着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的逐渐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动手能力等方面已相对稳定,能够更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鉴于此,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是以教育公平为立意,实现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整体考量。
(二)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3]。人口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准确预测学龄人口的规模与结构,为合理可行的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前提依据”[4]。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的变化不同于学前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受十多年前人口出生率和职普比、中考分数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呈现学龄人口的波峰样态。由此可见,人口出生率作为一种关键性变量,倒逼教育进行变革,思考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等现实问题。这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关于对职普融通的研究,国际上主要有“德国的双轨学制—职普课程渗透式、新加坡的职普早分流—多元通道式和美国的综合课程体系—彻底融通式”[5]三大主流模式。由此可见,无论是当前国内倡导建立的综合高中还是传统的中职学校,都应主动思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问题,探索知识体系、技能学习对学校教学管理的优化路径,在技能学习方面实现一体化、长时间的培养,不断强化关键技能的学习。
(三)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统计显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6],突出体现在十大重点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这说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有自身独特的培养规律。不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新学徒制,还是我国的特色学徒制,均强调长学制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职教高考制度的内在逻辑在于学生未来关键技能的掌握和专业素养的培育,暗含着以专业体系、技术体系和技能体系为主的技能知识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组成的专业知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其中,“文化素质”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考试,“职业技能”包括学生所学专业的技能考试。职教高考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注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未来职业方向的机会;同时,在专业体系、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技能体系四个方面强化类型教育的特征,有助于贯通衔接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学习,有效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职普融通背景下职教高考的地方经验——以山东省为主
当前我国的职教高考制度具有鲜明的省域特征。为了达成“为高等学校公开选拔人才、为考生提供充分选择机会”[7]的目标,各地依据实际情况,对职教高考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山东省作为我国的职教大省和强省,在职教高考方面进行了一些有价值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山东省职教高考制度的发展脉络
1.职教高考萌芽阶段(1980—2000年):实行对口招生提供升学机会。我国职教高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学习形式是半工半读,采取推荐升学的方式,涉及的学生非常有限。从1987年开始,山东省开始实施对口招生考试,考试内容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文化课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和政治,专业课则赋予了招生院校较多的自主权。在实行早期,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考试制度的发展,也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了升学机会,但随着这一制度的深入实行,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例如,部分学校越来越重视文化课考试成绩,以提高对口升学率。90年代开始,在国家层面,国家教委逐步出台了对口升学的政策,为有升学意向的学生提供选拔性考试,在一些本科和专业专业中展开试点,并且列出了明确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名额,这可以视为萌芽阶段的职教高考。
2.职教高考初探阶段(2001—2012年):变革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从2001年开始,山东省开始实行“3+X+Y”考试,“3”指语文、数学、英语,“X”指专业综合理论,“Y”指专业技能考核,这可以被视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雏形。201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明确提出“建立‘知识+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改进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进一步突出职业技能的重要地位”[8]。为了区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夏季高考”),山东省将职教高考命名为“春季高考”,自此在山东省形成了“中职生参加春季高考、高中生参加夏季高考”的新局面。
3.职教高考内涵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文化素质+技能考试”获得认可。2013年,山东省大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将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职教高考本科计划增加到5000个,近三年全省28.2万名职校毕业生进入应用型大学(含专升本和贯通培养毕业生)。2019年,山东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每年3月份进行职教高考的职业技能考试,具体测试方式和时间由各高校自主确定,4月份,全省进行文化素质考试,具体包括语数英三个科目,职业技能分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总分750分。职教高考统一考试的录取时间与夏季高考同步,分本科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三个批次进行录取。其中,本科提前批仅限招收技能拔尖人才,主要指获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据山东省教育厅的官方统计,近三年来分别有128名、245名和258名学生入选春季高考技能拔尖人才,获得了免试资格。
2020年,山东省作为全国首个教育部和省政府层面建立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把职教高考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通过不断扩大职教高考本科的招生计划,初步构建了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并行的考试轨道,基本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考试格局,为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学习晋升、技能提升的成长通道。同时,各地市也依托现有的资源进行了有效探索。例如,济南市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通过教研结对联合、共建专业进行交流,加强对教研引领和教学管理的支撑力度,打通校际之间师资、课程的融通和衔接;青岛市探索实行了“分数带式”招生政策,以及“双重管理”学籍管理制度;聊城市、枣庄市、威海市等也通过不同形式帮助学生实现从普通高中到中职学校的学籍转换,通过职教高考考上理想学校和专业。
(二)山东省职教高考制度的主要特色
1.育人为本:教学标准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山东省职教高考制度通过构建科学的教学标准体系和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以“育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确保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自2011年,山东省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目前已编制469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课程体系。这些方案不仅在规范职业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强化中高职衔接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山东省再次强调标准建设,开展第二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工作,以确保其科学性、适应性和前瞻性。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六部分,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9],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基础教育课程标有所不同,包含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是基于专业(专业群)制定的纲领性教学实施方案。这种标准体系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确保了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