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起点、任务与理路
作者: 郑宏涛 郑之帆[摘要]乡村振兴需要一支强大的本土人才队伍,与乡村社会联系紧密的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协同育人以化解生存和发展危机,明确培养扎根乡土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人才振兴、传承和孵化先进技术助力产业振兴、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思想助力文化振兴等基本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县域中等职业教育要夯实发展根基,坚持扩容提质相结合;调整办学方向,坚持在农离农相结合;深化育人内容,坚持培技修身相结合;提升育人成效,多元主体鼎力办学。
[关键词]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作者简介]郑宏涛(1971- ),男,辽宁锦州人,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0)郑之帆(1997- ),女,河南焦作人,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读硕士。(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产业生态圈视角下河南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BJJ03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3-0013-08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支撑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为促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肩负着提供青少年基础技能培养和成人职业技术培训的职责,和乡村社会处于同一空间的县域中职教育与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最为直接。然而,当前县域中职教育发展面临供需错位、产教脱节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生源危机和办学困境,并不能完全担当乡村振兴战略所赋予的人才支撑使命。我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随着教育层次上移,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乡村社会长期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不良倾向,未能进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学龄人口,辍学现象较为严重,新型职业农民不足,难以支撑乡村振兴。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受教人口仅为10.7%左右,过低受教育比率直接导致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根基不牢,这与大量乡村青少年宁愿辍学也不接受中职教育不无关系。面对亟待解决的县域中职教育办学困境与突出的乡村人才供需矛盾,探讨县域中职教育是否具备服务乡村振兴的资源禀赋应是首要着力点。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研究并科学定位县域中职教育的战略基本任务及实现理路,以求更有成效地助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一、县域中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
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上移,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县域由此成为中职教育实践的重要场域,为城乡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当前县域中职教育实践存在较大困境,但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进使其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面对乡村振兴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县域中职教育主体应当对自己的使命担当有清晰的认知,挖掘特有的价值资源禀赋,调整教育目标,改革育人机制,实现与乡村振兴共生同长。
(一)政策基点:乡村振兴需要一支强大的、扎根本土的人才队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振兴乡村是必然。乡村振兴是产业、文化、生态、组织和人才等方面的全方位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关键因素。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点工作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之后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文件均对人才振兴进行了部署,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就提出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支强大的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至少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在乡村建设发展中发挥引领或骨干作用,形成“点”;另一类是数量广泛的新型职业农民,掌握技术技能,追随领军人才,铺成“面”。两类人才不可或缺,才能以点带面,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乡村人才振兴成效显著,人才规模稳步增加,结构持续优化,然而“量不足”“质不佳”的问题依然突出,延滞了人才振兴的步伐。大多数农村人才更倾向于去城市寻求发展,导致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新型职业农民匮乏,乡村老龄化严重。同时,农业生产从业者素质整体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多数,导致从业者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与收益提升。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应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提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分类发展”,取代了原有的“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的提法。虽然提法有所改变,但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与国家人才战略需求相契合,已是大势所趋。面对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和职普比大体相当的义务教育后现实情况,县域中职教育应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功能,转化更熟悉乡情的地域优势,以“三农”发展需求为导向,扩容提质,缓解乡村人才困境,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扎实的支撑。
(二)理论支点:乡村振兴需要县域中职教育协同治理
“协同”一词原意是协调合作,源于希腊语。1976年,赫尔曼·哈肯系统阐述了协同理论,主要用支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分别阐释两类现象:有序集体行为的发生、自组织行为的发生。“治理”一词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现广泛运用于社会公共管理和经济学领域,并被赋予新的内涵,通常被视为一种规则体系或一种管理过程。协同治理理论则是协同理论和治理理论的交叉结合,简单来讲,就是用协同论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来重新检视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交叉理论,虽然理论框架尚未明晰,但学者普遍认为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治理主体多元化及伴随的治理权威多元化,这是协同治理的前提,主体多元才需协同;二是各子系统的协同性,以应对社会系统的动态复杂性和多样性;三是自组织间的协同性,以实现更大程度的自我治理;四是制定共同规则,以形成有序的集体行为。协同治理理论强调的是促进各子系统的协作,实现系统的最大功效,同时尊重多样性,寻求协同系统目标和子系统各自目标,实现多方共赢。
我国乡村振兴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长期的、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协同治理,才能推动县域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高效地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乡村本土主体和外来主体。政府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支配者,具有根本的规定性。乡村本土主体和外来主体必须服从政府领导,形成有序的集体行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具体行动要自下而上,乡村本土主体和外来主体要探索并实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的自组织过程。作为乡村本土主体之一,县域中职教育拥有独特的乡村社会资源,生源主要面向乡村,承担着为本土培养最基础“三农”人才的职责,是以要积极协同乡村振兴进行育人,立足区域自然环境以及县域“一乡一品”“一县一业”所形成的资源禀赋,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办学质量,吸引更多生源,为乡村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三)实践靶点:县域中职教育为乡村青少年成长成才和本土人才振兴筑基
生物学适应理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是选择主体,生物是适应主体,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改变时,生物突变基因使自身生理结构和机能与其相适应,通过自然选择定向筛选变异的生物。与一般生物的被动适应不同,人是有智慧的高级生物,对客体的适应具有明确的主动性与目的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能动地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人的适应过程表明,适应客体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总结实践活动规律,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并按照认知对客体进行改造,力求实现主客体共生发展。教育本身就是遵循人的适应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手段改造个体以促进发展,把潜在于人身心的素质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教育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也是一种思维的传授,帮助人形成相对成熟或理性的认识能力,是以教育能够显著增强人对客体的适应能力。职业教育实践特色更为鲜明,具有技能属性,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侧重,依托产业发展所需技术的传承与创造,培养和输出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反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通过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农村劳动力具备更高的素养技能,代代相传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技能并不足以胜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人才需求侧为县域中职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县域中职教育实践主要面向本土乡村,主要受教者是14~17岁的青少年,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人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到个体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在义务教育阶段后职普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县域中职教育肩负重任:一方面承载着使乡村学龄人口接受基础教育的职责,应注重塑造个体个性,对个体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属性,对个体进行技术赋能,赋予受教者拥有技能资本所需的系统化基础知识,促进个体就业创业。受教者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接受统一的、系统化的职业技术知识信息后,通过理解和转化,将其储存于大脑中,沉淀为隐性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认知系统,随后受教育者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这些隐性知识就会一一外显,构成指引行动的某种规定。理论和实践结合过程中,受教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形成个体独有的技能资本,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县域中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任务
县域中职教育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的重要教育类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兼顾就业和升学等多种功能,满足乡村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接续推进的乡村振兴工作对县域中职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提高农民群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县域中职教育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发挥改善人口质量、培养人才、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教育功能,厚植县域中职教育办学实力,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助推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
(一)培养心怀乡土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具有初级技能水平的个体所占比重较高,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如果不加快发展县域中职教育,势必延缓解决“三农”问题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职教育兼具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属性,承担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加之办学方式灵活,除了可以面向新增劳动力提供技能教育,还可以面向存量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服务,因而能直接高效赋能乡村人口素质提高和人才支撑。
当前,县域中职教育面临一定程度的生源危机,甚至有学者认为,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中教育普及化,县域中职教育没有必要发展。然而,义务教育后职普协调发展的教育政策实际上明确了中职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分类发展且具有平等地位,两者并无层次差别,只是教育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类型存在差异。县域中职教育普遍奉行的升学和就业教育交错并行的办学倾向已不能满足乡村社会对技能学习和职业培训的教育需求。由于地少人多的客观情况,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现代化并不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方式,特殊的农业经济结构决定了乡村振兴在较长时间内大量需求中低端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是县域中职教育转型办学的强大动力。基于此,县域中职教育应克服功利化办学倾向,发挥自身的类型教育功能,调整办学方向和目标,主动承担培养“三农”发展所需的大量中低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传承和孵化先进技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快速迭代,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新技术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劳动形态复杂多变,传统低效的生产结构正被解构。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用先进技术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应对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三农”新兴产业类型与新颖多变劳动形态的技术要求是中职教育朝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勇于直面的现实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