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
作者: 李阳[摘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与世界共建共享的时代战略,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形成过往百年的叙事基调,彰显了百年中国基于历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形塑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加速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内在统一、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实践向度,共同体现职业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民生”与“国家”的高度。
[关键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价值意蕴;逻辑理路;实践向度
[作者简介]李阳(1993- ),女,四川宣汉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谱系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jzd055,项目主持人:潘海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5-0021-08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造福于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备世界现代化和中国特色化的现代化。何以表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了深刻的答案。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宣告“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探寻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可以发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职业教育在理念、规范、制度、结构、文化等方面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变迁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职业教育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实力增强,进而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包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和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又包括中国特色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以此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国家繁荣富强。未来百年,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旨在以更加自信、更加成熟的姿态将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有效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中国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因此,阐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向度,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追寻的重要方向,是未来百年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旨归。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使命和战略追求。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引领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经济现代化而言,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与国民收入的增长,经济福利与社会公平的改善,涉及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等变化。中国式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构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指引职业教育现代化由外生模仿引进向内生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超越发展建立在知识与技术创新引领的基础之上,积极开拓自主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发展道路,着重引进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当前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点方向是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这对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职业教育在职业分类与标准、人才培养规格与规模、专业结构与设置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以期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价值追求。
政治现代化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而出现的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的过程,包括政治体制结构、政治管理行为、政治价值观念等。政治现代化具有政治民主化、现代科层制运作、政府有能力与权威实现政治稳定性、关注经济发展等显著特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坚持以促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积极贯彻部省协同发展机制,有效纾解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的制度供需矛盾,有利于全面实现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向,是个人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过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个人现代化的核心,是立足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从职业人到公民再到人类的转变方向,关注共同人性、培养整全的人的价值追求,是满足个人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关键之举,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经道路。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与世界共建共享的时代战略
随着国际化加速推进,现代生产的国际化现象正形成一个全球价值链,促进世界各国和地区积极统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战略,大力推进自身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准绳,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教育交流互鉴为原则,积极融入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现代化。中国式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就“一带一路”美好蓝图,将具有国际化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中国式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全球化需要和促进人类发展的国际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致力于服务产业需求和助推共同富裕的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式职业教育与世界共建共享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秉持“拿来主义”精神,广泛借鉴学习世界各国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与典型模式,引入职业教育相关国际标准或课程体系;二是以开放的襟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践行中国道路、弘扬中华文化、服务人民、服务中国发展,将我国职业教育推向世界,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所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要坚持本国特色化发展,又要融入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以后发模仿为主的后发外生模式和以后发自主创新为主的后发内生模式。不仅如此,还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育,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适时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激发职业教育内生发展的优势,实现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领先超越。更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案例、可推广经验,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2021年10月,《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即面向2035年,职业教育要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可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然样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旨在积极应对新时代新要求,从规模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全面保障个人受教育权利,提升个人选择职业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纵向融通、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质量是新时代中国式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着眼于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质量规则、质量行为等,其核心旨在建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准,使职业教育发展形成统一的质量价值观。因此,我们要立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起点,构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新发展格局,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形成“命运共同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期盼,深化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体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改革,以期迈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形成过往百年的叙事基调,奠定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彰显了百年中国基于历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形塑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逻辑理路,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开启未来百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形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三个阶段。这种道路自信作为一种历史积淀,成为未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萌芽期(1840—1977年)。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是鸦片战争之后从国外引入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也伴随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进入中国。在民族危机、国家落后的时代背景下,为救亡图存,一批有志之士开启了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及之后的“维新运动”。“洋务派”相继创办一批技术学校,用来专门培养科技、军事、制造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1866年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创办,作为第一所职业教育机构开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以1904年1月的“癸卯学制”为标志,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开始引入并形成制度化建制。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面向工农群体,相继举办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专业技术教育取代了旧有的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形成。1958年,我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成功开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得到加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肇始于国家奋发图强、追赶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既有政治意义上的考量,也有来自技术、科学、实业起步的需要。
2.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期(1978—2011年)。开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自觉自省之路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现代化发端于西方,鸦片战争之后的我国现代意义职业教育的肇始已带有一定的“现代化基因”,但由于历史文化和经济环境等因素,并没有使现代化萌芽茁壮成长,而使职业教育缓慢地踟蹰朝向现代化。“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百废待兴,经济发展蓄势待发,发展职业教育成为迫切需要。以1985年《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高潮,在后来的十几年发展中职业教育规模得到迅速提升,趋向“普职相当”。真正打出“现代化旗帜”的标志性事件是邓小平1993年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随着2010年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正式开启现代化之路。
可见,从改革开放走向新时代这段时期,职业教育旨在从应对社会急需发展到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搭架子”的时期,我国通过规模扩张适应社会必需,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3.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期(2012年至今)。迈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新征程起始于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战略布局,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类型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事实上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任务之一。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职业教育法系统构建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法律制度体系,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2022年,随着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具备了战略高度,必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