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作者: 钟世潋[摘要]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人力资本;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钟世潋(1984- ),男,江西兴国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重庆 40226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财贸职教集团2022年度解读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委托项目“人力资本开发视域下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WT017)、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2020年度科研课题“基于系列讲话的习近平职业教育观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ZJXH282063)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专项课题“新乡贤在重庆市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CQSLCDDHA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5-0051-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此,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作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着眼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有效整合校地资源,因地制宜,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构建行动策略,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可以说,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例分析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旨在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分析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基础。2021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着力发挥乡村的特色优势,还需要思考如何创新发展方式,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汇聚。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少职业院校纷纷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和农村发展实际,与政府或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的产教融合组织机构,意在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学院植根于产业,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也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应然路径。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其所具有的产教协同优势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可有效转化为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一线的高素质涉农专业人才的新动能。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而乡村产业发展是从产业示范点到产业链条再到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着产业形态、规模的变化以及产业集聚效应的显现而同步变化,进而引发教育组织形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引领下,职业院校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等主体,集合优势资源,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及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农业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涉农专业人才。
同时,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具有鲜明的“产业”属性,是吸引涉农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由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产业发展过程对接,使其主要专业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且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主体在涉农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能够凭借自身强大的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能力,吸引涉农产业人才集聚。在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吸引下,涉农企业集聚和涉农产业人才汇聚相叠加所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能使农村居民合理分享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2.产业学院承担育人功能,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但当前农村居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激发农村居民的内生发展动力成为当务之急。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农民队伍作为支撑。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育人联合体,除具有鲜明的“产业”属性外,还承担着育人功能。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天然的师资优势、专业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中可以将蕴藏在乡村的人力资本有效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因此,进行乡村人力资本开发,重点是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发挥其师资优势、专业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此外,乡村振兴产业学院面向农村居民发展的实际需求,可以通过育人功能的发挥来培养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类型。农业现代化既需要农业技术、设备等物质要素的现代化,也需要农民素质、能力等人力资本要素的现代化。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并非传统意义上单一或相近专业群组成的校内二级学院,而是乡村振兴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以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智库。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将“文化素质教育”与“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既可以增加农村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还可以把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农业强国的主导力量。
3.产业学院办学主体多元,可为乡村振兴整合各类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效整合资源是前提,即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资源、汇聚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村居民、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力量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对此,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推动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解决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作为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可协调各方利益,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通过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可将地方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涉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和产业人才,以及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技术技能等多方资源“跨界整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满足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力量、农村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具有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的优势。这些优势的集合,为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可以说,人的要素及其衍生的人力资本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关键变量。人力资本是对人力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体能、技能、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主要通过激活内生性人力资本、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等人力资本开发手段赋能乡村振兴,以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1.发挥农村居民主体性,激活内生性人力资本。在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中,乡村产业的发展、生态宜居环境的打造、文明乡风的形成以及农村居民生活的富裕富足都需要人才支撑。如何有效发挥农村居民主体性,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村居民老龄化、农村人才缺乏和乡村留不住人的现象愈发突出,由此产生乡村人力资本短缺、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的落实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有力人才支撑。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本。发挥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意味着农村居民要从乡村振兴的旁观者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值得指出的是,农村居民主体性属于内化的认知层级,需要通过外化的行为表现去识别,这一外化的行为就是角色。根据社会角色理论中“角色认知—角色实践—角色建构”的分析框架,在乡村振兴初期,农村居民由于教育、认知等方面的制约,难以自发认识到自身的新角色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导致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为此,需要外部力量的嵌入推动农村居民的角色转型,从而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作为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是由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建立的面向“三农”领域的产业学院,其目标主要是面向农村居民提供学历、技能培养,为乡村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农村居民需要的是极强的实践性知识技能而非抽象的理论知识,因此,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可依托职业院校人才会聚的优势,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要求,针对农村居民特点,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居民工作和学习习惯的弹性学制和教学方式,着力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乡村振兴人才。
正是在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嵌入推动下,农村居民通过接受实用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开始构建起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角色,并积极进行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者、乡村经济活动管理者、乡村公共事务参与者等多样化角色实践,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内生发展动力得到增强。
2.吸引涉农产业集聚,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除了需要激发农村居民等乡村实践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还要获得外部力量的广泛支持。而获取外部力量支持的关键在于吸引涉农产业集聚,加强人力资本积累。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人力资本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①,即产业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吸引企业集聚和人才汇聚,有利于提升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理性经济人”,往往更注重追求短期效益,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在人力资本的投入上较为保守,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而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责任主体,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与产业发展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专业耦合、产教融合优势,可以有效吸引涉农企业集聚,当涉农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涉农企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也势必增强,而伴随分工深化而来的产业发展机会增加,则必然会吸引更多涉农企业进驻,形成涉农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在吸引涉农企业集聚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汇聚,形成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组合结构,在整体上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具有较强的专业资源和师资优势,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和技术指导以及引导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把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引入乡村,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吸引更多人才汇聚,形成人才“虹吸效应”。如此循环往复,乡村便形成了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组合结构,加强了人力资本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