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多重动因、核心议题与发展路径
作者: 朱素芬 蔡金芳 陈佳佳[摘要]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动因下,诸多高职院校下沉县域办学,走出了一条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之路,有效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典型个案的实践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下沉县域进行办学应围绕供需适配性、校区管理协同性、校园文化融合性、办学产出实效性等核心议题,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智慧治理、深化学城联动、理顺利益关系、促进文化融合、健全监督评价,持续推进县域办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县校合作;校地共生
[作者简介]朱素芬(1989- ),女,江西上饶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产教融合处),讲师,硕士。(浙江 温州 325000)蔡金芳(1986- ),女,安徽合肥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上海 普陀 200333)陈佳佳(1974-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产教融合处),副教授,硕士。(浙江 温州 3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专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实践特征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ZYGJzd202206,项目主持人:朱素芬)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水平高职院校区域服务贡献度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2SZH0411,项目主持人:朱素芬)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1-0037-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①。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县域办学”正成为后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特有现象。②高职院校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实践活动载体,承担着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使命。据统计,全国已有200余所高职学校在县级城市办学。③各高职院校通过整体搬迁或者部分延伸至县域(地市级非中心城区)办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获取了更为宽阔的办学空间,走出了一条从以生存空间换取发展空间到以创新质量换取发展空间的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道路④;另一方面“顺应了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的需求”⑤,“有利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化城乡融合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促进共同富裕,更有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⑥。
一、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多重动因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变革离不开社会的巨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无不深深影响着高职院校。”⑦高职院校下沉县域办学,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发展结果,既有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选择。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历程使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地方化的过程。
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的一线城市与省会城市。随着高水平技术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方经济发展受到高层次人才缺乏的制约。“仅靠国家和省两级举办的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供不应求,难以满足广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⑧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布局开始从省会城市逐渐转向地市级中心城市,一批高职院校也在地市级中心城市兴办,开启了高职院校地方化办学的实践之路。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为它服务⑨。高等教育要求在发展方式、治理理念和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增强高等教育的可及性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的办学场域深入县域,正是顺应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地方化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
(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重要历史节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命题。这为专门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就发展目的而言,“是构建县域地区与高职院校创新协同平台,在县级相关部门与高校之间建立有序的协同机制,实现知识互惠、资源优化,在扎实的平台土壤中生长出创新成果”⑩。推进县域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与县域的共生发展,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具有加速推进的作用。地方政府在考量落户的办学高职院校时,与其发展目标相吻合的高职院校自然成为首要选择。
(三)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选择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诸多高职院校面临着发展空间限制。为吸引高职院校落户县域,地方政府往往会在土地划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优惠性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为高职院校落户办学解决了办学投入成本问题,也为高职院校拓展办学空间、进行特色化办学提供了新的选择。
同时,与本区域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相比,如何提升内涵与质量、形成品牌与特色,在区域竞争中胜出,成为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进入到内涵提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寻求新的发展域和服务域,是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战略任务”11。嵌入县域经济发展,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下沉式发展道路,成为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抉择。
此外,新时期国家提出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强调职业教育对产业变化与职业变化的适应性改变。职业教育县域办学,就其实质而言,是高职院校校地合作式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高职院校与区域发展关系在县域的延伸12。县域办学为高职院校走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进一步增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提供了实践场,将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进行办学改革并推进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核心议题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县域的实践探索,对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在面对高校内涵发展和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双重压力下,县域办学仍存在着亟须解决的发展问题。为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核心议题,考量到个案研究信息的可获取性、全面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选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下沉县域办学实践作为个案,综合运用实地调研、访谈座谈和资料分析等多元方法对其办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出下沉县域进行办学的核心议题,以期为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提供研究和实践参考。
2015年开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先后与瑞安市人民政府、永嘉县人民政府、瓯海区人民政府签署办学协议,成立瑞安学院、永嘉学院、设计学院,主动下沉县域和产业集聚区办学,紧贴县域产业集聚区发展,在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校地合作实践。近十年的县域办学历程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县域办学经验。结合其办学实践可以发现,县域办学需要处理好供求适配性、管理协同性、文化认同性、产出高效性等核心议题。
(一)供给需求适配性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涉及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利益主体。高职院校县域办学不仅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也是政府、行业企业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促进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高职院校将地方需求融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办学全过程,达到校地共赢发展。
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来看,需求导向和因地制宜是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主线。一是基于县域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当地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赋能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发展。二是对办学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选择,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发展策略,形成了独立新建、合作办学、嵌入产业综合体办学三种模式。瑞安学院由瑞安市划拨土地独立兴建;永嘉学院在永嘉职业教育中心的基础上设置高职部和中职部,资源整合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设计学院嵌入省特色小镇,入驻学校大师工作室和研发平台,学生完成二年本部学习后在第三年进入设计学院进行“训研创”,打造“集研发转化、培养培训、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于一体”的数字时尚产业服务综合体。
从县域办学实际来看,当前高校供给与县域服务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高职院校与县域政府、行业企业等其他相关办学利益主体的常态化沟通和联系机制未有效运行,各主体间存在着“信息孤岛”,办学需求未得到有效对接。如瑞安学院虽建立了涵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相关人员的理事会,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理事会并没有常态化运行,致使各主体间缺乏沟通,需求与供给仍存在着偏移情况,削弱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成效。二是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性和丰富性有待提升。需求端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呈现出人才培养规模匹配化、人才规格细分化、职业培训个性化、技术服务一体化、社区活动常态化、区域发展共生化13等特征。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学校顶层对县域办学进行了宏观谋划,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尚未将校地共生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各要素之中,且囿于县域办学在新的实践地域,学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机制和关系尚需磨合和巩固,产教合作深度和全面性还需进一步提升。此外,就社会服务形式而言,虽然当前社会服务形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服务内容上仍存在随机性、碎片化等问题,服务规模、服务效果和参与深度上均需提升,在打造服务品牌、扩大知识溢出效应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二)校区管理协同性
面向县域的空间分离的教育管理模式,其建设与管理问题是高职院校县域异地办学过程中的关键难题。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下,“在单校区运作情况时,学院、教师分布范围较小,相对集中,易于管理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学院、系都容易形成密切的联系,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通道都较顺畅”14。但在分布式县域办学模式下,县域校区管理上面临着不协调和效率不高等问题。
一是办学资源分配不均,校区间发展不平衡。各校区因建设时间和战略定位不同,在办学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差异,带来了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整体而言,优质办学资源主要集中在总校,县域学院因距离较远、所处位置偏远,在办学资源配置上处于弱势地位。师资方面,当前县域办学主要是采取“派遣+自有”师资组合形式授课。一方面,分散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老师因通勤时间成本问题,去县域学院授课的主动性和投入性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学质量。在实习实训、科技研发等资源方面,总部因办学历史悠久,占据了核心的办学资源和办学优势,而县域办学学院专业建设时间短,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和科技研发等方面都需要重新部署,在发展上尚需要时间积累。二是管理效率尚待增强,办学成本上升。为保证县域学院的办学正常运营,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或者外派老师授课,人力投入成本增加;要通过校车配置解决各校区之间距离难题,总部的实习实训、科研等专业建设所需的设备等资源难以共享,办学运营成本增加。同时,因距离原因,办学的管理协同面临着挑战,行政部门多位于总部校区,教师需要经常奔波于总校和县域处理各项事务,增加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影响了办事效率。此外,县域办学除了面临总部的办学管理制约,还需要妥善处理好属地关系,也给管理带来了双重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