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普协调发展视角下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研究
作者: 徐晔 刘金松 任锁平[摘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高中阶段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要树立多样化发展思维,打破职普分离的简单分类传统,从职普协调发展入手,探究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路径:完善分类招生考试制度,畅通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升学通道;推动高中阶段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加强外部支持系统建设,优化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生态。
[关键词]高中阶段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职普协调发展;多样化发展
[作者简介]徐晔(1989- ),女,山东淄博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研究政策研究基地博士后。(北京 100029)刘金松(1986- ),男,河北阜城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 200234)任锁平(1986- ),男,陕西商洛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陕西 西安 710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YJC880054)和2023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陕西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QN03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7-0021-0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现阶段高中阶段教育正由数量普及进入质量普及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指明了高中教育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在特色化、内涵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也逐步开始关注办学质量提升。但是,整体来看,仍然亟待统筹考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整体谋划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一、职普协调发展的内涵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思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系协调发展。职普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每一个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权,为其提供多样化、更加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所谓“职普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而是要在整个社会发展大系统中,动态调整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具体而言,从质量、规模、机制三个方面实现职普协调发展。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特定实体及其特性满足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特定要求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利益主体根据一定的方法和工具,通过比较达到对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把握。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存在办学不达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远不及普通教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阻碍职普协调发展的问题。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课程、开发一批优质教材,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确保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均具有较高水平。这是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离开质量谈职普协调发展是无源之水。只有二者在办学质量上实现大体相当,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结构科学合理
规模结构主要指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类教育在学校、师资和学生等方面形成较为合理的数量关系,尤其是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这里的职普规模并不是指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数量和在校生数量比例绝对相当,而是二者培养的人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因此,不可采取一刀切的规定,各地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体需求,科学划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职普比例可以是4∶6,也可以是3∶7,在不同区域职普规模也是多样化的,但应保持基本的底线。应用型和学术型两类人才决定了必须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存在,这样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如果一个地区普通髙中教育规模占比偏大,不仅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造成“挤压”,还会造成普通高中教育自身实现多样化办学所需投入的政策、财政、人力、时间等诸多方面成本的叠加。这在客观上将制约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不利于两类人才的培养,也将进一步限制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因此,科学划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结构,是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规模基础。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健全
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类教育高质量发展、规模结构适宜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这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具体可以归结出两个特征:一是整体性。立足服务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观念,将系统内部诸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量,建立与普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实现良性互动,达到系统整体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之和的目的,满足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平衡性。立足教育体系内部,一方面基于职业资格框架、学分银行、职教高考制度等多样化的协调发展机制,确保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能够在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实现转化;另一方面在普通学校开设技术课程,在职业学校设立职业体验中心,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学内容的互通,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类教育办学理念的融通、人才的互转、课程的互认,满足个体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职普协调发展视角下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指向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确保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满足个体多样化需求,成为当下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单纯就业导向转向兼顾升学和就业是大势所趋。“2020年中职升学人数达145.33万人,升学率49.24%,升学人数比2019年上升5.07个百分点。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的升学比例更高,达70%以上。”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不可或缺,这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要服务高层次技术技能培养。另一方面,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仅仅依靠中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中教育,难以全面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在职普融通的基础上,走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一)坚持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
要着力解决普通高中普及过程中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问题,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最终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以单一育人模式配备教育资源,以升学率高低配置生源,导致普通高中“千校一面”,影响了很多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一方面,要推动普通高中建立健全高质量、多样化课程体系。一部分办学质量较高的普通高中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横向层面,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门类;纵向层面,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可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开设职业教育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另一方面,要确保普通高中学校找准办学定位,明确特色发展的学科领域。一部分条件较为成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基于自身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需求,从数理、科技、人文、社科、艺体、综合等多个领域中选择某一个领域,以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构建特色学科课程体系和以生涯规划教育制度、选课制度、走班教学制度、学分制度和评价制度为核心的实施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方式,建设一批特色高中,如科技高中、艺术高中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分类发展
要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分类发展,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提升,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分类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中等专业学校。要进一步畅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升学通道,尤其是拓宽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升入职业技术大学的通道,满足个体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新时期中等专业学校要立足于为高职院校、职业技术大学和应用型大学输送生源,服务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第二类是以职普融通为导向的职业高中。以融通性和综合化为主要特征,确立职业高中的升学定位,课程设置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建立综合性课程体系,且三年中始终渗透职业技术课程。学生第一年可根据需求选择职业课程或者普通课程,第二年可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毕业后可选择直接就业,也可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术大学、应用型大学或学术型大学,形成职普融通新动能。第三类是以服务就业创业为导向的技工学校。技工学校从产生之初就定位于培养个体技术技能,促进个体就业创业。新时期,要进一步强化技工学校的就业创业功能,扩大生源来源,面向人人进行招生。同时,技工学校要将职业教育与资格证书相结合,让个体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个体职业技能,满足个体就业、创业、转岗等多样化的需求。
(三)探索建立一批新型综合高中
综合高中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在20世纪20—30年代、80—90年代都曾有过尝试,但最终均已失败告终。我国探索建设综合高中,目的就是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满足个体升学、就业等多样化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等职业学校不断萎缩,某些职业高中甚至通过举办“普高班”等形式,来完成规模达标的任务。我国以普通高中为基础探索综合高中发展以失败告终,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单一的高考升学制度,导致普通高中的升学导向;二是缺乏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导致普通高中举办综合高中难以持续发展。事实证明,由普通高中举办综合高中是不可行的,可以转换办学思路,由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综合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由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举办综合高中更有优势。可尝试推动一部分职业高中向综合高中转型,以普职融通为价值导向,设置综合高中办学标准,建立具有综合性结构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可灵活转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机会。同时,建立与普通高考制度相对应的职教高考制度,学生在综合高中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普通高考或职教高考,从而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
三、现阶段我国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尽管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进入高质量普及发展的新阶段,但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与人民满意的高中阶段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普通高中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办学同质化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受到社会各领域和学生家长的高度关注,各地对普通高中的投入也明显高于中等职业学校。相比较而言,普通高中教育总体质量较高,普通高中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但是,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普通高中升学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普通高中内部形成了鲜明的层次结构:不同区域普通高中发展差异大,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区域内普通高中发展也不均衡,依生源录取分数的高低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强弱而形成了明显的梯次结构,少数重点高中处于梯次结构最上端,一般高中处在梯次结构中端,薄弱高中处于梯次结构底端,而且“重点—一般—薄弱”的梯次分布与升学率基本对应,学生家长根据升学率对普通高中形成“好—中—差”的分类。社会上长期以升学率来判断一所普通高中是“好学校”还是“差学校”,忽视其育人功能,而多数普通高中也定位于升学教育,陷入追求升学率的泥潭,由此导致整个普通高中教育办学类型趋同,培养目标单一化,这显然违背了个体的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