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性的实证分析
作者: 缪昌武[摘要]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从学生、院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三个层面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匹配性调查研究,发现存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培养主体与需求主体对技术技能人才认识不匹配、人才培养对象对自身素质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扭转职业教育内部“重学历”观念,强化不同学段学生技能培养;创新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优化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式方法,倒逼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学历;技能
[作者简介]缪昌武(1965-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支持体系研究”(课题编号:B/2022/02/48)和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创新团队”(课题编号:苏教社政函〔2020〕20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7-0036-08
建设技能型社会,“人人拥有技能”是根本目标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都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人拥有技能”目标,关键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承担着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输送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并不高。为了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本研究拟从学生、院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三个层面开展调查研究,试图在厘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源起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质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需要,人类社会的技术技能要素也同样具有自身的演进脉络。探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性的问题,首先需要从历史演变与现实需要两个维度厘清技能型社会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与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技能型社会的理念与实践:现实需要
构建技能型社会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与重要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奠定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关键支撑。随着新一轮数字技术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因素导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分工,适配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应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端研发人才严重短缺。这种因技能错配导致的“结构性人才荒”①,给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力技能开发带来了巨大的转型压力。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并于2021年4月在全国职教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
“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提出之后,国家和地方迅速采取措施推进落实。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2021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1月,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等,这些文件明确了技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推进任务时间表、国家技能开发体系构建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和优化等重要改革任务。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法律依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方层面,各省按照“各地打造技能省市”要求,开始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例如,浙江省在台州市开展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出台了《台州市技能型社会建设规划(2022—2025)》,奋力打造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台州样板;2022年1月,山西省颁布《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技能山西建设的决定》,推进“技能山西建设”;2022年10月,江苏省下发《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信厅国资委工商联关于深入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推进技能江苏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快建设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的技能型社会,为推动“十四五”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二)技能人才对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价值:历史视角
技术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技能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引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革,带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导致新行业和新职业不断增加,职业专门化日益加剧,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掌握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只有技能型人才的供应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②。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就已经指出,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的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学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③马克思的这番话指出了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在世界工业化和科技大发展背景下,中国近代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大规模的内部建设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导向,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张。
技能型人才培养及其与社会之间的供需关系是影响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新经济的浪潮之中,特别是以ChatGPT人工智能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升级,这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人才经济学理论,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形态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标准。在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中,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技能化的特征。例如,现代服务业需要具备良好服务技能和素质的服务型人才,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熟练掌握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这些都体现了新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经济学家Eric Hanushek指出:“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David Autor在其著作中指出:“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技能和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④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主导的新经济下,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实践性、技能性和创新性。他们不仅要掌握前沿的科技知识,更要有扎实的技能基础。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均是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理论图景
技能型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我国当前的技能型社会建设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然而这种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当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仍面临诸多问题。要精准透析这些问题,必须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多维思考。
从微观层面来看,适切的个体技能培养需要人才培养方、人才需求方和人才培养对象三方协同努力。技能形成理论认为技能是影响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也影响到组织和社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身体—大脑—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复杂动力系统,需要个体、教育者和企业的共同作用⑤。具体而言,在培养技能人才之前,第一,职业院校应先确定行业企业的技能需求。同一行业、不同类型的职位都有其独特的技能需求,需要综合考虑工作性质、组织文化和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明确所需技能的类型和等级。第二,职业院校要了解人才培养对象的个体需求。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具身性,离不开学生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体验,人才培养对象应具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和技能发展潜力,以便于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形势的挑战。第三,职业院校要为技能人才培养创设工作情境。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这意味着学习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和提升技能,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理论学习,理实一体、做中学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备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了解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端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而在技能型人才供给端,则既需要培养对象将自身发展需要与市场或社会需要相一致,更需要培养主体——职业教育者(学校和教师)将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或社会需要、培养对象自身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技能人才的供需匹配。
从宏观层面来看,适切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12个强国建设,实现强国建设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路径。而要实现强国建设目标,既需要高精尖人才,更需要技能型人才,两者不可或缺。就技能型人才而言,不能只关注供给侧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数量的增长,同时也要关注需求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特性。当前,企事业单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和开拓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技能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⑥。因此,职业院校应在宏观上把握国家产业发展动态,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维度来分析研判技能人才需求规模和规格,及时调整技能人才培养结构,通过技能人才供需两侧良好的匹配,保证人才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能够完美对接。
二、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匹配性的实证调查
为了了解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情况,本研究于2023年3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院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三类群体。其中,职业院校学生涉及中专生、专科生和职业本科学生;职业院校管理者涉及中职学校管理者、高职学校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涉及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和上市企业的管理者。本次调查共发放918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950份,有效回收率97.5%。整体来看,数据样本庞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过程采用不记名原则,调查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
(一)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关于“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是否迫切需要技能人才”,100%的职业院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回答“是”,说明技能人才供需双方都认为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因此职业教育可以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人才供给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技能型社会建设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管理者的答案是“80%~90%”,没有一所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低于80%,在当前国家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严峻的环境下,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初次就业率如此之高,反映出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职院校管理者中85%选择“不清楚”,15%选择“40%~50%”;中职学校管理者中,15%选择“70%~80%”,42%选择“60%~70%”,43%选择“不清楚”。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个结果:一是职业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还不太重视,一味地关注就业率;二是中职学校培养的低技能人才比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要高。关于“企业年度技能人才招聘任务完成度”,51%的企业管理者选择“50%以下”,36%的企业管理者选择“50%~60%”,13%的企业管理者选择“70%~80%”,表明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