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内涵要义、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保障
作者: 任振林 乔晓艳 孙姗[摘要]五育融合育人是顺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提高育人质量”的科学回答,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五育割裂各自为政、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在明确五育融合育人内涵要义和新时代高职院校五育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科学构建必修与选修并存、一二课堂一体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建立多元多形式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第二张成绩单、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等措施,全面保障高职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的具体推进。
[关键词]高职;五育融合;全面发展;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任振林(1965- ),男,湖南澧县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乔晓艳(1984- ),女,山东烟台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在读博士;孙姗(1982- ),女,湖南怀化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湖南 长沙 410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一般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五育融合’培养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X22B033,项目主持人:孙姗)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7-0100-07
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提升。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神圣使命。五育融合育人是高职院校实现这一使命任务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五育割裂各自为政的问题,需要正确理解五育融合育人的内涵要义,进一步明确新时代的五育培养目标,相应地构建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一、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内涵要义
五育融合育人是顺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提高育人质量”的科学回答,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核心要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五育并举
新时代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五育各具特色,各有侧重,要以德育为先、以智育为本、以体育为基、以美育为魂、以劳动教育为径。以德为先是因为立德树人重在以德为先、以德铸魂。德育是五育之核心,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以智为本是因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必须坚持职教特色的能力本位培养目标,创新智育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培养新时代产业需要的人才。以体为基是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都离不开健康身体的支撑,必须推崇健康理念,实施体育固本行动,为五育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以美为魂是因为美育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丰富心灵。要以美为魂,通过文化浸润提升育人内涵,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素养,强化职业教育孕育英才的文化底蕴。以劳育为径是因为劳动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举措。劳育是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有效途径。
(二)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简单拼凑整合,而是要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五育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整体。德育是培养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既是有科学实证支撑、历史逻辑验证的道德教育,又是有人文精神引领滋养的知识技能教育,德育与智育是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的。智育中除了有广泛的德育素质要素外,也存在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要素,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提升其综合素质。体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强健体魄的过程,学生个体的体育活动需要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与智育相关;集体体育活动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与德育相关;体育运动能展现力量之美、韵律之美、协调之美等,与美育相融。美育包括美育知识的传授、审美能力的培养,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丰富心灵,因此美育中也有德育、智育、体育等的融合。劳动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需要健康身体的支撑,又进一步锻炼体魄、丰富精神世界、感知并创造美,因此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样是相互融合的。
(三)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方针。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由此,构建五育融合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坚决抛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独立育人、自成体系的做法,打破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课程的育人壁垒,综合发挥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育人的有机融合目标。要将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政行企校协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五育融合育人格局。
二、新时代高职五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行业特质、国家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五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五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的素质培养。
(一)德育素质培养目标
德育素质培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两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高职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认真负责、脚踏实地、遵纪守法、勤勉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职业品质。
(二)智育素质培养目标
智育素质培养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专业技术素质培养、学习和创新素质培养、社交和创业素质培养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对自然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和水平。高职要培养学生掌握与新时代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专业技术素质主要是在职业活动中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高职要培养既掌握与新时代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技术,能够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又拥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习创新素质能体现个人的发展潜力以及对企业的价值。高职要培养具备紧跟新时代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知识迁移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社交创业素质包括社交与适应素质和创业素质两方面的素质。社交与适应素质主要指从业者所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创业素质主要指从业者所具备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等。高职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多方位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三)体育素质培养目标
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两个方面。身体素质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国家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并具备工作需要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质,具备乐观向上、自信豁达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掌握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能够较好地处理、协调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具有良好的适应行业企业要求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情感、正确的从业态度、较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敢于竞争的精神和追求成功的心理。
(四)美育素质培养目标
美育素质培养包括人文素质培养和审美素质培养两个方面。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通过文化浸润提升育人内涵,优化内在品质,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礼仪。审美素质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能够自主发现美、辨识美、创造美、弘扬美,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五)劳育素质培养目标
高职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等的劳动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等的劳模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的工匠精神。
三、新时代高职五育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五育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五育融合育人中的重要环节,是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关键内容。要坚持五育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按照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强化五育融合必修课体系,优化五育融合选修课体系,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构建必修与选修并存、一二课堂一体五育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 总体原则
1.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原则。五育应同等重视,不可偏废。五育各自有独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但五育独立并不是五育分割,五育之间应相互渗透融合。一方面,要按照五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设置五育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凸显五育并举各有侧重;另一方面,要通过挖掘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每门课程本育与他育的培养目标,开发他育相关要素的教学内容,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建立全面育人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实现五育有机融合,达到全面育人的培养目标。
2.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原则。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必须坚持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原则。在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统筹五育课程体系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发,在确保五育融合必修课作为五育培养主阵地的同时,高度重视五育融合选修课的开发。在拓展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开发更多的选修课,丰富和完善五育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原则。高职教育要培养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既要坚持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导向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培养特色,也要坚持专业和产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开发五育融合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
4.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要坚持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以第一课堂课程为主阵地,第二课堂课程为支撑,校内校外两个场景相结合,系统构建涵盖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统筹开发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