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斌 张霞[摘要]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运行逻辑是扶智、扶技、扶业。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推进技能乡村建设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据此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方略:完善人才链,即强化供给侧改革,筑就技能人才培养“压舱石”;提升价值链,即深化技术创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器”;服务产业链,即优化专业结构,把牢产业效益增值“定盘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简介]王斌(1981- ),男,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张霞(1984- ),女,陕西延安人,榆林学院,副教授,硕士。(陕西 榆林 719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榆林市社科联“榆林经济转型的文旅路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YLSKGH2019-20)和2020年榆林高新区管委会“西沟桃园里生态产业园文旅开发研究”(项目编号:CXY-202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9-0099-07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之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打造智能化农业生产模式、健全高效化农业经营体系、完善专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塑造高端化农业产业格局的关键表征,对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以来,我国深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据《2023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农业增加值增速为9.8%,农产品贸易额达到3874.5亿美元。这表征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快、规模大的基本面依然不变,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行动框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应注意,部分乡村地区受农民技能素养低下、文化涵养缺失等因素影响,仍面临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韧性不足等现实挑战。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2020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2022年8月,《职教中国》发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人”培养的职教方案》,表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类型优势,重新整合原有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群设置,采取多样化的培养培训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振兴‘新农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职教力量。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叠加政策利好下,农村职业教育迎来飞速发展机遇,彰显出显著的头部效益。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农村社会服务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事实上,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打造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高度契合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能够解决乡村新型工匠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尚未形成基本共识。因此,深入剖析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厘清这一服务过程的价值意蕴,并据此提出可行性实践方略,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运行逻辑
(一)扶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乡村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柱,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形塑终身教育理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重任,有助于建设学习型农村,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打造“学科+专业+品牌”育人模式,培育专业化新型职业农民。2023年5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强调“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探索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贯通衔接”。在此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优化专业布局、搭建科创平台、共建实训基地、组建科技支农团队等方式,打造“学科+专业+品牌”育人模式,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新型职业农民。例如,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推动中药制药技术、电子商务等7大专业跨界融合,打造“雁埠”“秦菊”等6个农产品品牌,优化新兴农科专业群,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专业人才。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打造“产业+企业+农户”育人模式,培育规模化新型职业农民。2022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表示“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并提出“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这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益探索,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保障。例如,河北省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院校,立足县域产业发展实际,创新“产业+企业+农户”育人模式,批量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这一角度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可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打造“产业+企业+农户”育人模式,培育规模化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扶技: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章节明确表示,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暴露出基础薄弱、技术定位不明、层级化研发体系缺失等问题,难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效助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农业农村的类型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人才、技术优势,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聚焦技术教育位优势,夯实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基。农村职业教育坚守以农立校办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技术教育位优势,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以促进乡村振兴为旨归,紧跟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加强涉农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推进农科类、经营服务类技术创新。例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自身技术教育位优势,以送教下乡、智力进村、技能到户为导向,对全疆814个县市34个乡镇40个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1万余户农牧民实现增收。
第二,聚焦技术文化位优势,筑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桥。农村职业教育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切实发挥自身技术文化位优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筑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桥。提供技术文化位支撑,强化技能培训以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然要义。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术技能、形塑技术精神厚植农民的爱农情怀,练就农民的兴农本领。例如,基于乡村振兴理念,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近10年来共计立项24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培育37个新品种农作物,获得46项农业类重大科技成果。实践经验表明,农村职业教育立足“技术势能—动能—赋能”的文化位优势,可以有效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助力技能乡村建设。
(三)扶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
2023年2月,《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农村职业教育可充分利用人才、知识等优势,推动产业集聚、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第一,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强农惠农的关键枢纽,农村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有机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方略,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助力。例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启动100余项科技研发项目,帮助滨海县陈涛镇实施白鹅养殖项目,实现产值1.5亿元,帮扶农民增产增收2000余万元。这一实践数据表明,农村职业教育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有助于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立足于乡村振兴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精准研判城乡产业链变化趋势,增设农村电子商务、休闲生态农业等新专业,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集聚乡村产业发展动能。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这一重要论断为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行动指南。农村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助力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例如,河南省依托夏邑县西瓜产业开设中职班,总计种植优质西瓜高达17万亩,在切实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基础上带动西瓜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实践数据表明,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有机衔接,可以融合实训与生产环节,同步学习周期与生产周期,完善校企、校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2023年1月,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北京论坛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多维交织的有机整体,以面向全体人民、服务全产业链、贯穿全生命周期为核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支柱。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推进技能乡村建设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一)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时代呼应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也需着力提升韧性水平,全面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精准匹配产业需求的有力举措,也是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时代呼应。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增强农业产业链复原韧性。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拓展知识传输渠道,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打破传统产业技术知识界限,形塑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水平,增强农业产业链复原韧性。2022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15%的高职院校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5000人/日,培养了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致富带头人”,为提高农业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链复原韧性提供保障。这充分证明,农村职业教育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