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作者: 程萍[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为职业教育高速、优质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与资源平台。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表现为,技术迭代增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动能、应对工作世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新需求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转型升级。在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渗透。但从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现状来看,还存在数字化应用理念有待突破、数字化基础设施未能发挥赋能作用和数据驱动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的现实困境。对此,需要强化数字布局,规划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蓝图;构建数字生态,转变职业教育理实分离的教学模式;防范数字隐患,营造职业教育人机融合的生态环境。只有全面推进数字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效能。
[关键词]数字化;职业教育;驱动逻辑;挑战
[作者简介]程萍(1978- ),女,江苏涟水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一带一路”应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研究员,博士。(江苏 南京 2111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科大讯飞高校智慧教学创新研究专项“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创新模式探究”(课题编号:2022XF034)、202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深度学习理念下高校‘大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4SJZDSZ017)和2024年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数智化时代高职院校‘精准思政’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24BSKY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2-0048-06
2022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教育数字化”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国际上,诸如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数字化时代先机,并率先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数字化转型举措,将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开发利用等作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行动,彰显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1]。为了促进数字化更精准、更高效地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逻辑,针对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困境,探索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实践进路。
一、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逻辑
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的赋能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强调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技术的工具属性与文化属性应达到平衡,以实现“以技成人”的教育目标[2];二是“结构导向”,该方向的研究主张在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基于特定的结构实现其广泛的民生功能[3]。然而,这两种研究方向均存在局限性。职业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高度依赖于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联与协同作用,以及整体功能的一致性。因此,仅从目标或结构的单一角度出发,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平衡。例如,若单纯追求技术应用的完成率和实现率,可能导致“目标崇拜”,从而忽视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价值导向。同样,若过分拘泥于既定的结构和系统控制,则可能陷入“技术泥潭”,从而削弱教育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要真正实现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维度考虑数字技术应用的驱动逻辑。
(一)技术迭代增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不仅仅是对现有教育体系的简单改良,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赋能和对技术革新的响应。这种转型的核心目的是利用技术驱动和持续创新,以重构教育体系,实现内部的持续增能和自我升级。通过这种方式,职业教育能够快速适应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变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同时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性。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一直以技术为支撑,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反哺社会,促进技能型社会的建设。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的技术性是其本质属性,由此衍生出职业性,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演进路径和发展模式[4]。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要素也要跟随技术迭代不断革新。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还加速了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改革。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实质上是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职业教育进行重塑,优化其理念、结构和功能,构建新的教育生态,实现技术、产业与教育、人才的紧密对接。
从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来看,职业教育是与劳动力市场连接最紧密的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更明显的跨界融合特征。通过数字技术将职业教育与其他领域连接,实现领域间的交融与共生,展现出数字技术的文化内核,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技能培养和质量评价等多个维度的数字化转型。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75%,这表明各行各业都在加快数字化进程。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给职业教育数字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数字技术将成为连接不同学科、专业和工作领域的桥梁,打破传统技术技能人才的界限。
(二)应对工作世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新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格局的演变以及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劳动者的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需求正发生改变,这一转变重构了个体的职业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连接着教育系统与全球工作场域的重要介体,其重要性愈加凸显。
数字经济发展使旧职业消亡、新职业兴起,工作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变化,工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工作方式的人机协作化和工作环境混合化特征越发明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必然受数字技术的影响也最深。美国学者玛丽·L.格雷(Mary L.Gray)指出,到21世纪30年代初,仅美国就有38%的职业会随着科技创新而消失,或者半自动化[5]。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在新型数字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场景中,外部因素如技术特性、环境条件等,会影响教师和学生对技术的实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并进一步作用于师生的行为态度、行为意愿。换言之,这些外部因素通过改变师生对技术的心理感知,引导其行为模式与选择的形成。因此,面对职场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对专业架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标准进行全面的更新与升级。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关键转型期。这一阶段既是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和优化培训的机遇期,也是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关键期。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支持职业院校在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出适应性强、技能全面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迫切需要从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向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教学方法。
(三)推动职业教育治理转型升级
通过系统化和多维度的数字治理,职业教育得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产教融合,并提高教学质量与服务效率[6]。据2021年发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显示,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逐步深化,职业院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及数字校园建设水平等显著提高[7]。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通过资源管理系统,职业院校能够实时监控和分析资源使用数据,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例如,智能调度系统可以根据课程需求动态分配教室和实验设备,最大化提升设施的利用率,减少空置时间。同时,数字资源库的建立可以让师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学习材料,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资源的可获取性和教育的灵活性。此外,职业院校能够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未来资源需求,依据有限资源做出更为高效的预算调整决策。更关键的是,资源配置的优化不仅限于“硬件”资源,同样适用于“软件”资源,如管理决策支持、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等。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各国纷纷探索数字技术的应用。日本推行“社会人基础技能开发”项目,利用在线平台和虚拟实训室提升在职人员和学生的技术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业需求。德国则侧重于“双元制”教育系统的数字化,合作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开发数字教育工具和课程,以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直接应用最新技术。美国则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与现代化”计划,投资开发新型教学模型和数字工具,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效率和吸引力。由此可见,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行业合作网络,职业院校能够进一步深化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对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均产生了推动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服务效率方面,学习管理系统(LMS)的应用使职业院校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学情分析,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借助数字埋点,系统能够准确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际表现,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以便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二、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数字化应用理念有待更新
尽管数字化与职业教育实现了融合,但两者的内涵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导致了数字技术在赋能职业教育过程中主体需求模糊、客体影响分散以及价值转换偏位。袁振国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关键在于教育陷入了以技术为中心的认识误区[8]。
一是重技术应用,轻能力发展。尽管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为教学和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但在实践中容易产生“技术异化”的问题,即过分侧重于技术本身的应用,而忽略了为技术构建必要的支持性组织结构与制度环境,导致数字化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二是重技术功能,轻教育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技术解决方案与职业教育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过于追求技术的新颖性,而忽视了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导致即便有高端技术投入,也难以在提升教育质量、满足行业需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三是重短期效果,轻长期规划。部分职业教育院校过于强调短期效果,倾向于直接购买和应用第三方技术产品,而忽视了制定、实施与长期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数字化战略规划,导致技术应用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不同步。
(二)数字化基础设施未能发挥赋能作用
当前数字化硬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未能充分彰显其应有的价值。具体而言,尽管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中,数字资源已逐渐呈现出协同性、开放性和融合性等特征,为职业院校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助力其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丰富教学手段。但这些数字资源数量庞大且缺乏明确的逻辑关联,具有明显的离散特征。职业院校对数字资源的调配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数字化硬件难以有效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此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遵循着复杂且系统的技能形成规律,硬件设施的更新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建设质量和进度。更为关键的是,数字化设备和系统的高效运行依赖于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维护。然而,很多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无法及时进行,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进程,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校的整体教学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数据驱动的管理与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虽然大数据、5G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尚不成熟。一是数据利用效率高但精准度不足。教育主管部门虽能收集庞大的数据,但在将海量数据有效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决策工具方面明显力不从心。二是数字化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管理者的工作负担,但在推动教育管理向智慧化转型方面的作用有限。当前,许多教育管理决策依赖传统经验而非数据分析。三是各地教育系统纷纷构建了在线教育平台,但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操作规范,导致这些平台互不兼容,阻碍了有效数字治理体系的形成。四是虽然数字资源的开放性有所提高,但在构建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这限制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也影响了职业教育公平性和质量的提升。
三、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优化数字布局,绘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蓝图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数字化转型应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产教融合的深化。这不仅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还需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实现数字技术在教学与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数字化转型需要有清晰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的战略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层面给予支持,制定统一的数字化转型标准和指导方针,确保职业院校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方向明确、资源合理配置。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数字化发展路线图,并通过政策激励和专项资金支持,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落地。同时,各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区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确保转型进程既符合国家整体战略又契合地方经济发展与行业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