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现实之困与应对之策

作者: 张红瑞 李青 张宇婷

[摘要]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可以为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旨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教学资源支撑度不足、培养模式灵活度不够、管理制度体系化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从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和完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等方面入手,助推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人才成长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学习成果;学分银行

[作者简介]张红瑞(1978- ),女,河北定州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李青(1989-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张宇婷(1990- ),女,河北秦皇岛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202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学视域下的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4ZT040,项目主持人:张红瑞)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2-0068-07

2004年《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适应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完善学分互认机制和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二十年来,高职院校在学分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在教学资源支撑、学习成果认证和制度体系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自2019年起,我国先后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等重要文件,修订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搭建了顶层框架。其中,《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为高职院校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目标要求。

一、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内在逻辑

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应然选择,既有国家宏观层面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要求,也有教育数字化时代的技术赋能教育转型,还有学校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为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助力。

1.学分制改革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是我国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路径。教育部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推进各类教育融通发展,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开展市民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研究试点。国家学分银行支持将个人所获得的职业等级技能证书与个人学习账户系统数据实现对接和存储。高职院校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服务的“双重”职能,随着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发展,面临“知识异构、需求异质和学制异步”的现实诉求,应开发面向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培训新模式。一方面,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作用,打破各级各类教育阶段的成果“壁垒”,将所获得的资格证书、实践成果、岗位能力等学习成果转换成相应的课程学分,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认证与转换。另一方面,通过学分来记录和衡量学习量和价值度并存储到国家学分银行,按照相应规则将在不同阶段、不同机构所获得的学分和成绩转换为相应的学位或证书,以满足多元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搭建终身学习桥梁。

2.学分制改革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需要。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重要路径。目前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持续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虚拟仿真等项目的数字资源开发与供给,新增“企业资源”“工匠精神”“智慧教研室”等专栏,累计汇聚各类优质资源727万余条[1]。“互联网+”教学模式有效打破了教育教学的时空界限,改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扩大了学习群体的范围,为推进学分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时间,选择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开放性、特色性课程进行学习,通过科学设定成绩指标体系,确保不同学习模式下的成绩评价科学合理,提高课程的学习完成率和考试通过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建设受众面广、资源丰富、符合用户学习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既可以面向专业开展实际教学,又可以服务社会开放共享,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作为门户入口和搜索引擎,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信息技术的放大倍增作用。

3.学分制改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产教深度融合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期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吸收行业企业的场地设备和技术标准,组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安排专业对口的实习就业岗位,进一步为社会培养适应性更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期望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来储备优质人力资源,获得与岗位匹配度更高的人才,减少筛选和培训的成本投入。高职院校联合行业企业陆续开展了中国特色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时,采用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可以有效解决学徒无法长时间离岗和学校要求集中式学习的现实矛盾[2],将在企业期间的工作经历、实习成果或资格证书转换成课程学分,实现企业岗位培养与院校学历教育的紧密衔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面向企业一线的真实生产岗位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岗位要求和工艺流程重构实训操作环节,将企业任务工单、岗位手册、操作规范、技术标准等转化为教学资源,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实习实训项目和岗位培训包等课程供学习者使用,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现实困境

学分制改革是一场系统性、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变革,既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也要强化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因此,高职院校要从教学资源支撑度、培养模式契合度、管理机制保障度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审视和全面评估,研究梳理推进学分制改革时遇到的困难、问题和阻力并加以解决。

1.支撑学分制改革的教学资源不够充足。学分制改革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课程资源作支撑,但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仍存在不足。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高职(专科)学校生师比为18.92∶1[3],略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的生师比指标18∶1。学分制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承担更多的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学生指导等工作,如果再给教师叠加顶岗实习锻炼、企业项目合作等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师资力量的不足。高职院校为解决师资紧张和短缺等现实问题,一般会按照30人或40人的标准班人数进行教学编排,如果专业或课程人数较多,会采用平行班或合班教学;对于所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果选课人数达不到最低的开课要求,则会停止开设该门课程或进行二次选课,这与学分制改革所提倡的“学术自由”“选课自由”等理念相违背,更谈不上“一人一案”“一人一策”的理想状态。同时,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并且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5%,又要考虑符合专业教学标准,科学设置6~8门专业核心课程,导致选修课程安排调整的空间有限,部分院校甚至仅开设人文艺术或素质培养等选修课程[4]。此外,学生在选择课程时,也面临信息不透明、学业指导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职业发展规划,一些热门课程或容易获取学分的课程依靠“口口相传”而供不应求,而一些受众少但创新价值高的“好课”“金课”[5]则因报名人数不足而被边缘化。导致教师持续开发优质课程的动力不足。

2.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培养模式不够灵活。高职院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时要有更多的场地设备和深度的校企合作,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期望之间仍存在现实差距。一是随着高职扩招计划的圆满完成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断增强,2023年高职(专科)的招生规模达555万余人,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数量,比2018年增长了50%,但学校的场地和设备没有实现同步增长。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要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实现学习成长,部分技术更新较快的专业和实践操作较强的课程需要特定的场地、环境和平台进行实训,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有些大型的实验实训装备,如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化工制药等实训装备由于造价较高或场地限制,学生只能采取“换人不换地”的分组实训形式甚至进行模拟操作。实训场地和设备的短板导致高职院校开展学分制改革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教育部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布局开展了11项重点任务,其中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广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岗位成才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普遍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和教师岗位实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要“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些任务的启动和实施为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但是,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预设了固定的教学计划和刚性的学习路径,这与以企业为主导的较为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柔性的教学安排形成了“结构性矛盾”,忽视了学生作为培养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差异。利用学分制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打破教学计划安排的刚性约束和教学班级管理的组织建制,同时也考验合作企业的场地、岗位、设备和师资等支撑资源,导致难以从“小批量”试点发展到“大规模”推广。

3.保障学分制改革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学分制改革需要多方协作、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行支撑和保障,但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和学习成果认证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完善的诊断和改进工作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为推进学分制的多元参与和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化、持续化、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来监控和评价改革效果。高职院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时,通过教学督导、学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难以量化其效果,这使得院校难以准确判断学分制改革措施的实际成效和问题所在,如学生对课程选择的满意度、教师对课程教学安排的满意度、实训场地和设备资源分配的合理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企业岗位适应情况等,都需要通过具体的评估体系和数据指标来获取准确的反馈。同时,高职院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时一般由教务管理部门起草制定学分制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明确课程设置、学分计算方法、成绩考核与绩点、课程免修、补考及重修等内容,而与学分制改革紧密相关的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内容则很少涉及,并且学习成果的认证过于强调在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课程成绩或证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社会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所获得的学习成果难以被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学校的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相对封闭,缺少足够的弹性和活力,学校和社会、企业之间的学习成果流动性不够、开放性不足。高职院校所运行的教务管理平台以日常教学活动为主线进行管理,难以支撑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部分学分制等不同类型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无法全面实现学习成果的学分认证、转换、累计与查询等功能。

三、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有效策略

高职院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依托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采用适宜的培养模式,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效应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从“形似”到“神似”、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为持续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先后启动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等工作,但工作任务的重点已经从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转向优质资源的应用开发以及数字化的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