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超越与构建
作者: 逯长春 叶媚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遵循一种闭环逻辑,其以结构化的制度设计,展现出极高的效率和专业化优势。但这种封闭性的培养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如招生评价方式单一、专业覆盖范围有限、培养规模超额供给、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等。为突破这些局限,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需要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有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开放性转型,可以从主体、招生、培养和就业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制度,进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师范教育;培养制度;“开放性”
[作者简介]逯长春(1982- ),男,山东莱芜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叶媚(2000- ),女,广东信宜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重大课题“复杂局面下的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升学价值导向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D10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2-0075-07
从1959年国务院批准在天津、上海、沈阳和开封设立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校培养职教师资以来[1],我国职业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六十五年历程。通过开展规范化和结构化的专业课教师职前培养,职业师范教育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在从“单纯就业导向”的规模化扩张向“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内涵式建设转型。这一转型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也为职业师范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目前,职业师范教育难以覆盖所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师培养,导致职教师资供给不足,制约了职业师范教育在支撑当前及未来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师范功能逐渐弱化”[2],职业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创新思路与策略。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封闭性”特征
(一)“封闭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
所谓“封闭性”,指的是事物在结构上倾向于形成自我封闭的循环,缺乏对外界环境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从而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深入剖析和理解封闭性特征,对于改进事物的发展路径和拓宽其功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是最早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国家之一。1834年,卡尔斯鲁厄综合技术学校(现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开设了以学科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课程[3]。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该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
教师职前培养制度遵循一种闭环逻辑,即从“教师素养”出发,经过“专业招生”和“师范培养”,最终实现“就业入职”。这一过程是现代专业教育的基本范式,其以结构化的制度设计,确保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专业性。在长期的职业师范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两种培育模式(如图1所示)。一是“独立型”模式,即高等院校将职业师范教育专业整合到一个独立的二级培养单位中,由该单位全面负责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教学。二是“分工型”模式,即职业师范教育专业由专业学院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共同负责,其中,专业学院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负责教育课程的教学。两种模式各具特色,但职业师范教育的专业覆盖面相对有限。此外,在就业环节,学生往往直接从学校进入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这进一步限制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因此,这种专业覆盖有限、招生和培养方式相对固定,且学生直接从大学进入教师职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可以定义为封闭性。
(二)“封闭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局限
1.招生方式单一。专业招生是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承担着选拔高质量未来教师的重任。招生工作需具备高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招生应以教师专业素养为基准,通过筛选与匹配,判断学生的素养与潜质是否符合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素养形成的潜在条件如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及身心素质,应是招生选拔的基础要求。当前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评估标准的招生模式,仅考查了学习能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评估。这种单一的招生方式导致部分不适合的学生进入教师培养体系。
2.教师培养规模超额供给但专业覆盖范围有限。根据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358个专业。目前,教师职前培养体制往往侧重于人才供给,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实际需求。这就导致职教师资供需不匹配[4],具体表现为: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内,部分专业面临教师资源极度匮乏的困境,而另一些专业则出现了教师数量“过度饱和”的问题。鉴于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结构日益趋同,若不及时调整传统的职业师范教育模式,教师培育的过度供给问题势必进一步加剧。
3.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动机受其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重要性认识的影响。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及重要性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内容所关联职业前景的影响。当学生的职业目标清晰且具体时,他们往往会对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或高度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众多职业师范专业的学生并非出于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内在意愿而选择该专业,而是由于外部因素(如专业调剂、提升学历)而进入这一专业。在此情境下,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会明显降低,进而导致他们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及投入精力有限。这种学习动力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还直接导致了学习成效低下。
4.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涵盖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两大部分,两者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学时分配比例是教学的重点。理论层面主要涉及专业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原理的掌握[5],而实践则囊括教学实践与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经验。实践环节作为教师能力构建的关键媒介,其缺失将严重阻碍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的进程。尽管教师培训政策一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育过程中,理论学习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失衡现象具体体现为:一是企业实践机会的匮乏,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二是教学实践环节的不足,使学生缺乏在教学情境中锻炼和提升教学技能的机会;三是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脱节,未能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
5.人才培养效益不高。效益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指效果和收益。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对口就业率是人才培养效益的重要指标。若上述指标表现不佳,则表明人才培养效益低。人才培养效益受多种因素影响。封闭性的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如今已出现较大的效益损失。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供需结构的严重失衡,导致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进一步加剧了效益损失。具体而言,职业师范教育效益不高的原因包括: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学历层次与职业要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学生对教师职业缺乏内在兴趣及教师能力素养不足等。
二、“开放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内涵与优势
(一)“开放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内涵
随着人口低出生率趋势及职普招生结构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将不可避免地有所缩减。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必须从“封闭性”模式迈向“开放性”模式。“开放性”是对“封闭性”的超越与升级,旨在服务和支撑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性”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符合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特点,同时可细分为三种模式(如图2所示)。
1.模式Ⅰ:大学职业师范教育的开放性模式。模式Ⅰ在保持传统人才培养基本框架的同时,开辟了新的培养路径,并对关键环节进行了优化改革。首先,创新招生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开放的招生策略,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职专科毕业生及在读一、二年级大学生。将高考成绩和学业成绩作为录取的核心依据,并增设面试环节,以全面评估学生的教师潜质和综合素养。此外,鼓励非职业师范的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和专业兴趣申请转入教师培养计划。其次,合理控制人才培养规模。在师资饱和的情况下,避免盲目扩大培养规模,而是追求“小而精”的培养模式,通过统筹育人资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坚守“五个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坚守卓越的培养目标、师资团队、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和实验实训设施,推动职业师范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模式Ⅱ:重点面向社会人群的开放性模式。以烹饪专业为例,该模式旨在解决烹饪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一是报名注册。符合学历要求且具有烹饪专业背景或高超烹饪技能的人员均可申请学习教师培训课程。通过审核后,正式注册学习。针对专业课教师紧缺的专业,可适当放宽条件,并设计补充性专业课程。二是课程制定。教师教育机构基于职业学校教师的能力结构,为学习者制订包含教育教学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的课程学习计划。三是协同培养。与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学习者在教师教育机构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完成理论和实践课程后,进行学业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随后,学习者参加教师资格国家考试,获得“双证”后方可应聘教师职位。
3.模式Ⅲ:面向非师范专业新教师的开放性模式。模式Ⅲ采用“先上岗、后培训,工作与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模式Ⅱ的“先培训、后上岗”相反。一是初步聘用,职业学校根据一定标准初步聘用相关专业课教师;二是注册学习,要求被聘用的教师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同时,在教师教育机构学习相关课程;三是取得资格证书,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正式聘用。该模式精准定位培训对象,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符合建立系统化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机构在招募不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的社会人员时,也采纳了一种相仿的聘任策略,即先行录用,随后敦促教师获取必要的教师资格证书。然而,此模式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缺乏针对新晋教师的系统性培训。该聘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徐国庆教授所倡导的“构建以新入职教师系统化教育为基石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育框架”[5]的理念相契合。具体而言,该模式在培训对象的定位上展现出更高的精确性,且培训内容在实效性方面也有所提升。
(二)“开放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优势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自2019年起,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应主要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及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募。这一政策导向强调了“企业工作经历”的重要性。相比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开放性”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1.培养对象和专业更广泛。在开放性制度的框架下,职业师范专业的设立不再受限。通过革新招生方式,培养对象的结构得到了优化,展现出更为包容与开放的特性。特别是此制度为来自社会各界、拥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人群开辟了成为职业教师的路径。此举不仅显著增强了学习者学业与未来职业需求的契合度,也有效激发了学习者更为强劲的学习动力,促进了学习成效的全面提升。
2.培养方式更有效。教师教育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枢纽,专注于区域职业学校教师的供给与专业发展。通过与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形成紧密的育人共同体,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种共育模式以实践培训为中心,同时认可其他相关机构和在线课程的学习成果。此外,“开放性”职业师范教育模式面向具备专业教育和企业背景的社会人员及新入职教师群体。此类群体不仅拥有更为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基础,还兼备“双师型”教师所需的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出的教师会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