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的特征、动力与路径
作者: 陈庆新 吉标[摘要]协同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倡导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相互协作、互助互惠,实现预期学习目标,并构建学习共同体。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具有双重沉浸、深度交互、人技共生等典型特征。数智技术为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提供了三重动力:一是场景引领力,助力学习空间变革,搭建协同学习场景;二是内容供给力,着重关注职业需求,重构协同学习内容;三是过程调控力,指向强化具身体验,调适协同学习过程。为进一步发挥数智技术聚势赋能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协同学习质量,高职院校需要以技术架构为基,推动协同学习场景重塑;以双重需求为本,重视协同学习内容设计;以数据应用为要,加强协同学习过程优化。
[关键词]协同学习;数智化;高职学生;学习场景;具身体验
[作者简介]陈庆新(1996- ),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吉标(1976- ),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智能化时代现场工程师的能力素质、生成机理及培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YJC880102,项目主持人:王晨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2-0082-07
协同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展开学习活动,鼓励不同学生在积极互动、相互协作、互助互惠中建构知识、习得技能,达成预期学习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以学习项目或任务为载体,以工作本位能力培养为重心,注重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旨在促进学生群体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组建学习共同体,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未来职业生涯终身学习的需要。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职业教育变革、重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随着数智技术的迭代更新与广泛应用,它们将成为学生协同学习的新介体和新引擎,与学生协同学习过程深度耦合。基于此,明晰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的关键特征,厘清数智技术在增强高职学生协同学习效果中的内在动力机制,并探寻相应的实践路径,对于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的特征
协同学习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相融、现实与未来相连、外在操作技能与内在职业意识相依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者自身、学习者与他者、学习者与技术中介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双重沉浸: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身心融合
沉浸是个体身心与环境的深度交融,通过缩减时空距离、融入环境,产生真实的、情感化的具身体验。例如,通过如手势识别与虚拟现实(VR)等创新手段,学习者可以亲身参与虚拟活动、与虚拟对象互动,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1]。这一特征契合了学习者不断进步的期望,也符合数智化赋能协同学习的目标,即促进学习者在感官与情感层面的双重沉浸,实现身心的深度融合。
第一,感官沉浸是身体层面的深度参与,技术设备作用于高职学生的身体,突破现实限制,拓宽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带来更为丰富的知觉体验[2]。例如,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技术操作与工作流程,结合声音设计,如背景音乐与环境音效,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营造全方位的视听体验。这种视听双重刺激,增强了学生的沉浸感。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协同学习呈现出全感官沉浸的特点,学生能够触摸虚拟学习场域中的物体,缩短与被观察对象的距离,获得生动的学习体验。
第二,情感沉浸则是意识层面的深度投入,技术设备作用于学生的深层意识,使学生在意识世界中自由穿梭,增加对当前学习活动的情感投入,获得更高层次的意识体验。情感沉浸不仅塑造了“真实的现实”,还延伸了情感与幻觉等想象,是个体存在与思考的基础。在数智化学习场域中,学生之间的意识、情感、态度等要素相互联动,形成“能量场”。学生的身体以身份认同的心理将自己映射为学习场域的叙事主体,主动建构学习叙事过程。[3]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数智化学习场景与情节,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情感需求相结合,调节学生的感官运动系统,激发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实现身体与情感的相互关联与感知。
(二)深度交互:基于学习者与他者的协作互动
在协同学习的理论框架内,学习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其核心动力,学习者通过社会性互动,包括观察、模仿、交流及协作等行为,达成学习目标并培育职业素养。数智技术的融入进一步重塑了协同学习生态,更增强了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效能。
第一,师生、生生间的深度交互。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充分的即时互动。相比之下,数智化学习环境倡导人与人、人与技术间的即时反馈与动态交互,强调激发师生双方更高的参与热情,促进学习群体内部的协同进步。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活动将拥有更为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更强的互动性,这种高频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等高阶思维,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步调一致。
第二,学生与学习对象的深度交互。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应是实践探索者。技术知识往往不是以静态、预设的形式呈现,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感知操作等实践手段来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与同伴进行协作互动,还需要与学习对象进行深度交流。例如,学生在实训操作中与数字系统产生交互,数字系统依据学生反馈实时调整,促使自身智能化升级,进而构建出三维虚拟仿真交互式的数字资源库。这一过程展示了数智技术如何为学生协同学习提供交互服务,如何将学生与学习任务深度捆绑,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协同学习实践中获取知识、精进技能,最终达成高效学习的目标。
(三)人技共生:基于学习者与技术中介的共存互促
数智时代,人与技术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学习领域内人技共生的新型关系正逐渐成形。协同学习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学生间合作探究向“人机结合”模式的跨越,学生的学习实践路径由单一的“人—学习”维度拓展至复合的“人—技术—学习”维度,形成了人与技术相互依存、协同促进的新格局。
第一,人技共生的学习生态提升了学习任务的完成质量。数智技术凭借其类人的交互性与快速迭代能力,正逐步重塑人与人、人与技术的协作模式,推动学生的发展目标与方式变革。它以多样化的形式与形态渗透于学生学习之中,使得学习内容趋于真实连贯、学习过程更加自主灵活、学习场景更加智能。技术赋能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将先进理念与方法巧妙融入模块化课程、实习实训项目,为协同学习环境的构建、资源的优化配置、效果的精准评估提供支持,进而实现对教育教学设计的全面优化。
第二,学生与技术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一方面,在协同学习过程中,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人的需求是提升数智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而高职学生认知与技能的发展规律则是数智技术在高职院校应用的重要依据。技术的价值是由使用者赋予的,高职学生有意义的协同学习过程,赋予了数智技术明确的价值导向。学生在协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样化需求,成为驱动数智技术形态、功能、结构、操作步骤及使用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增强了数智技术的适应性。
二、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协同学习的动力
数智技术对协同学习的全要素、各环节进行赋能,注重场景引领、内容供给和过程调控,以“智”求“质”,融合创新。
(一)场景引领力:变革学习空间,搭建协同学习场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个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即时需求,并重视人的生命活动与周遭环境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学习场景是由特定时空和学习主体共同塑造的情境,其内涵与外延在数智化浪潮的推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数智化转型不仅丰富了学习场景的载体资源,还促进了资源类型的多元化发展,通过重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空间,展现与协同学习对象紧密相关的“知识景观”,为协同学习场景的构建提供强大支撑。
第一,数智技术为打造虚实交融的学习空间奠定基础。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现实物理空间拓展至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环境之间更为流畅的交互,从而促进了各类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4]。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协同学习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与个性化,数智技术着重为课堂内外的学习提供全方位、多平台的支持,精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是人工智能学习伙伴、智能辅导系统等创新工具,它们能够精准捕捉学生的学习意图,识别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据此在不同情境下自动生成对话内容,适时推送相关课程资源,旨在打造一个高度个性化且智能化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一趋势促使虚拟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深度融合,形成无缝对接的协同学习域,重在为学生提供混合且灵活多变的学习体验。
第二,数智技术助力构建协同学习新场景。除了重塑学习空间外,数智技术还将学习对象中的实体与虚拟对象紧密相连,注重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深度融合。这里的实体包括产品、设备、生产线等。数智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工业制造有机联结,可以构建出与实体相对应的虚拟产品、虚拟设备、虚拟生产线,为“准职业人”打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工作世界。高职院校可利用映射技术模拟不同行业的工作场景,复刻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与真实操作高度相似的实践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一系列可重复、可加速的仿真实验,模拟验证产品的生产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作流程和操作步骤,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供给力:关注职业需求,重构协同学习内容
近年来,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形态经历了重大变迁,涌现出一系列与数字技术紧密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装备,并催生了诸如数字化管理师、数字媒体艺术专家、数据安全工程师等新兴职业角色。工作世界的变革对职业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促使职业教育在数智化转型中更加注重对接工作世界的新要求,由此指向了协同学习内容设计的创新与重构。
第一,需顺应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宏观趋势,精准把握未来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数智技术作为当前行业技术体系的关键构成,影响着传统职业的工作模式与流程变革,也关乎着部分新兴职业的“工作域”与“作业方式”。因此,数智技术对以实践为导向的协同学习影响重大,其演进不仅驱动着协同学习内容设计的革新,还为协同学习内容的持续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借助数智技术,教育者能够更为精确地剖析工作岗位的能力结构特征、产业人才需求动向,进而组织并整合与具体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学习内容;同时,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企业生产实例为学习载体,及时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协同学习活动。此外,数智技术还能够基于对未来职业需求的精准预测,智能匹配职业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生成协同学习任务清单,明确跨学科资源的整合路径,为教育者筛选和优化协同学习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应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的优势,将行业产业的最新发展需求融入协同学习的项目设计,从而重构高职学生协同学习的任务体系。教育者需依据相关产业的数智化转型趋势,以及相关岗位群在数智化背景下提出的新知识、新技能要求,基于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重新构建高职学生协同学习的知识图谱与任务框架,实现传统协同学习内容与行业前沿知识及数智技术的有效耦合与重构。正如学者赵蒙成的观点,“重视技术技能养成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核心属性,强调技能养成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5]。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精准对接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系统规划协同学习任务的设计,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获得更强的实践感知与能力提升,最终成为市场所需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运用数智技术,优化协同学习内容,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重点,推动学生向“实践型”“操作型”“数智型”的高技能人才转型,切实提升数智技术在协同学习内容供给方面的效能,实现数智技术对协同学习的高质量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