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境及实现路径

作者: 童世华 崔延强

[摘要]科教融汇既是科技创新的新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以三大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双重维度上实现与科学技术创新和使用的融会贯通。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落实科教融汇理念的过程中,却在制度层面存在缺乏针对科教融汇的制度供给、在主体层面存在行动主体科教融汇意识及科研能力薄弱、在场域层面存在校内校外融汇性教育资源缺乏、在结构层面存在科教融汇目标与过程机制不畅等问题。因此,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应从完善科教融汇的制度、打造科教融汇的队伍、丰富科教融汇的资源、健全科教融汇的机制出发,推动科教融汇理念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理论逻辑;实践困境;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童世华(1980- ),男,四川泸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崔延强(1963- ),男,山东青岛人,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2310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6-0062-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追求科技与创新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鉴于其“技术属性”[1],虽有强调职业教育要融入技术,但更多体现于职业教育使用技术展开教学或者传授技术知识,主要停留在用的层面。这种只注重所培养人才技术使用能力的发展样态,在先前经济发展背景下只能算作未达到理想样态,并未构成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存在的技术理论知识深厚、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日渐凸显,亟须通过科教融汇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进一步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关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研究成果以价值、内涵、特征、机制等理论探讨为主[2],在职业教育与科学技术如何实现真正融汇这一过程,尤其是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探讨尚且不足。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理论逻辑、实践困境及实现路径三方面的梳理,回应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时代诉求,助推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走深、走实。

一、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理论逻辑

现代社会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时扮演着为受教育者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角色。然而,伴随社会人才需求类型的转型,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日益凸显。强调将科学知识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科教融汇教育理念作为解决之策应运而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价值到本体层面进行了全方位规定。

(一)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价值逻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对科教融汇发展理念的落实既是对党和国家号召的理性顺应,也是对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的可靠回应。

1.在国家层面,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应致力于贯彻落实国家三大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作为强调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发挥教育多重价值的教育改革行动,其实现不仅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还有利于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应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基础性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本质虽仍为教育的发展,但强调以教育和科技的融汇实现教育本体与科技的同时发展,这与科教兴国战略要求高度一致。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应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为关键性目标。人才强国战略是一个国家以人才发展推动国家富强的总体谋划,是一国走人才强国之路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战略布局和路径安排[3]。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逻辑出发点与落脚点[4],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主动对焦国家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实为必然。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应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提高性目标。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创新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5]。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技术紧密相关的类型教育,在科教融汇中寻求技术创新是对其技术属性的高质量彰显。

2.在社会层面,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应致力于满足产业转型的发展需求。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在技术中的应用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从产业形成的视角,已有研究者将产业细分为“科学驱动的产业”“生产密集型产业”“供应商主导的产业”三类[6],其中,基于科学的产业有其一系列独特的发展规律,如科学,尤其是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在该类产业发展中始终起着关键作用,是每一次产业根本性进步的发端[7]。在科学驱动产业领域,我国虽围绕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政策、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员结构等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也较为快速地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技术性研究成果和实用性研究成果应用转换不足的短板。相较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能力特征表现为技术性,包括实践的应用性、技术的发展创造性、技术的岗位针对性、技术与科学理论结合的发展性等方面[8]。面对当前产业转型中存在的科学驱动产业动力不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理应秉持科教融汇发展理念,在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中实现对现有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为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充足动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本体逻辑

价值逻辑明晰虽能为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指明方向,但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作为一种实体性建设,其价值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确切的本体逻辑梳理。与在价值逻辑中阐明的价值目标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本体建设也应做到从目标到内容对科研内容的全面贯通。

1.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应在目标维度做到服务科技发展,提高科研成果应用的效率和效能。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过程要点在于实现教育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最终落实的重点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技术紧密相关的类型教育,服务科技发展是其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推动科教融汇理念落实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做的便是将服务科技发展融入教育目标之中。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融入服务科技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逻辑出发点与落脚点,是高等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科教融汇发展理念的关键着力点,要培养学生在一线生产中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会“拧螺丝”的创新者。另一方面,要在技术研发目标上融入服务科技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技术研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9],面对科教融汇提出的建设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自觉将其贯通于自身技术研发的目标之中,构建实用性科研体系,加大对技术研发应用和成果转化的激励,以及对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的引导,最终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双线推进科教融汇目标的实现。

2.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应在内容维度做到融通科技成果。职业教育的技术属性不仅反映为职业教育“为了技术”,也反映为职业教育“需要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之“功用”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大范围推广,其既能推动职业教育器物形态的日趋丰富,也能在无形之中影响职业教育的工艺形态,最终推动职业教育智能形态的改造升级[10]。在科教融汇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将科技成果引入建设本体,服务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加强融通科技成果的教育资源的建设。高职院校借助现有科学技术,加强对实验(实训)室、研发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教融汇载体的现代化建设,提升自身科技类教育资源的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高等职业教育可通过与社会上的科研机构、普通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单位的全方位合作,实现组织与组织之间科技类教育资源的融通。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产教融合项目,通过实践性教学、“双师型”课程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1]。

二、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践困境

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融入科技要素的创举,是对教育、科技、人才、载体和项目等的统筹安排,助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升。然而,当前结构层面的产学研用机制不畅、制度层面的保障与管理制度缺失、主体层面的行动者动力与能力不足、资源层面的实践资源缺乏等问题横亘于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教融汇的过程中。

(一)制度层面:缺乏针对科教融汇的制度供给

职业教育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其有序和有效发展[12]。完善的制度是推动高等教育科教融汇走深走实的关键所在,然而,制度缺位却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明确的政策、规范和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科教融汇只依赖于行动者的自觉意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与引导。换言之,在没有制度设计的情况下,是否科教融汇、如何科教融汇等核心问题只能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意愿和能力,在实践上就会呈现出参差不齐、混乱漂移的失序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科教融汇运行制度的缺失。自科教融汇提出一年多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政策中与科教融汇相关的政策和规范较为缺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包括什么、需要怎么做等问题尚且缺乏统一界定,导致各高校和机构之间合作系统性、全面性缺乏,合作项目的推进受到限制。二是科教融汇管理制度不完善。完善的科教融汇管理制度,健全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教学实践的激励机制,可引导教师和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教融汇中来[13]。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存在项目管理不规范、资源协调不畅、成果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致使院校内部、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较为混乱,主体之间信任度不高,科教融汇限于形式,未能深入下去。三是科教融汇激励制度的缺失。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决策行动均遵循收益优先原则,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之所以选择职业院校,而非本科院校进行科研合作,关键在于其可以通过与职业院校开展科研合作获得更多的诸如税收优惠[14]。科教融汇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参与,同样也需要社会企业等主体的参与。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科教融汇更多停留于口号层面,并未设有专门的积极制度去激发教师、企业等的参与活力,最终导致师生参与度不高,限制了科教融汇的深度和广度。

(二)主体层面:行动主体科教融汇意识及科研能力薄弱

据近几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在服务贡献评价中的科学技术服务能力方面总体表现不尽如人意,科研能力不足和产教科协同创新不够等问题已然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教师是落实科教融汇理念的行动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科教融汇的落实成效十分重要。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教师科教融汇意识薄弱、专业能力不足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性问题[15],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教融汇的主要阻碍。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惯习影响下,行动主体科教融汇意识不强。部分高职院校受限于现有的科研管理、资源分配、人才评价激励等机制影响,科研组织模式、成果认定、学科专业等评价基于传统认知,学校整体的科研理念较为落后。惯习作为场域内行为个体对场域规则的感知和内化,最终会转化为行为主体外在的社会行为[16]。受高职院校既往重教学的惯习影响,部分教师对科研缺乏正确认识,在教学中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领域,重视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没有意识到教育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意义和价值;加之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热情,使得科教融汇陷入“无动力”发展的样态。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很重视科研,其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仅停留在论文发表层面,未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实践[17];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视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将产业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二是行动主体科研能力不足[18]。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是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在科研过程中,很难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低。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文化积淀不深,科研氛围不浓,领导不够重视,未为教师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研培训。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学生竞赛等方面的任务繁重,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在科研问题发现、研究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科研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