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内涵、规格定位和实施策略
作者: 连晓庆 张兴会[摘要]培养一批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人才,是职业本科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现场工程师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支撑,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价值旨归,更是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职业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属性,将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工程技术型、能力复合型和实践创新型。基于此,在实施策略上,需要研发专业认证标准,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聚焦工程实践问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融合多元培养主体,形成育人联动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
[作者简介]连晓庆(1986-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张兴会(1963- ),男,河北孟村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本科教育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JA220022,项目主持人:曾天山)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6-0070-06
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是当前职教领域、产业行业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专项培养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战略举措[1]。对此,职业本科院校需要明晰自身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价值内涵,厘定规格定位进而规划合理的实施策略,从而助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内涵
工程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对工程师的具体责任要求具有显著差异。培养现场工程师不仅是职业本科院校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对于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具有助推作用。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首次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个目标,需要教育系统共同发力,基于不同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培养合适的人才类型。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提出,既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新特点、新要求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理性设计,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优化内部人才培养结构的重要表现,本质上是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职业教育领域培养现场工程师,能够有效契合产业技术分工精细化和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这类人才需要深入制造业生产一线,聚焦解决、优化、革新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装备更新、流程优化、工艺提升等技术难题,是人才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二)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价值旨归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产业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尤其伴随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区块链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涌现,制造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发展态势,迫切需要一批多样化、创新性的工程型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三大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本科院校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院校类型,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交会点,其培养的现场工程师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中发挥桥梁和载体的作用。它既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本,也能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技术技能支持,同时还能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中扮演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角色”,实现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三)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现场工程师属于“工程型”人才的范畴,指掌握精深的科学原理,并能将其转化为指导生产实践的工程原理或工作原理的人才,不仅包括设计、规划、决策人才,也包括进行工程实施、经营管理的人才[2]。这一概念最初体现在工程教育领域。《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其中,本科层次教育阶段对应的是现场工程师类型。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为本科,故应该聚焦于培养现场工程师。此类人才也被称为现场技术负责人或现场的应用工程师,主要在制造业生产一线岗位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装备、工艺或流程层面较为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他们既负责解决制造过程中某一具体工作岗位上的技术问题,还要负责日常的监督和现场管理,有序推进工程项目进度,确保工程项目质量,落实项目现场标准化工作[3]。
二、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规格定位
“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直接指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规定人才的培养规格。对卓越工程师的类型进行划分,有利于各类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工程人才培养优势,准确地选择合适的卓越工程师类型作为本校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4]。结合职业本科院校属性,其现场工程师的规格应为工程技术型、能力复合型和实践创新型的融合。
(一)工程技术型
面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企业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随之增大,且与知识相关的岗位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更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具有工程属性。而工程实施过程中既有学科知识理论的应用,又涉及具体化的技术技能实操环节。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科为导向,注重学科系统化理论知识的传授,旨在培养能够将科学性的理论知识以及产生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其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定位指向“工程应用型”。“应用”二字主要指向学科理论知识的应用。职业本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与就业岗位相适配。为此,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现场工程师在内涵上需要突破单一的技术技能应用层面,侧重于具有工程属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即“工程技术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工作岗位指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技能操作环节,注重对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及解决具体工程技术难题,偏重技术与技能的一体化应用。
(二)能力复合型
大工程观认为,工程教育应该基于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尤其是实践性和创造性特征,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复合能力的工程型人才。当前实施的“新工科”教育,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升级版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基于大工程观的视角,强调培养既有全球视野又具备整合能力、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聚焦到职业本科院校,其培养的现场工程师既要具有大工程观强调的能力复合特征,又要根植于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即不仅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操能力,更要成长为具有广阔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拥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的综合型人才[5]。具体而言,能力的复合包括知识结构的多元和能力的综合。知识结构的多元表征为知识范围的“广度”,主要指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现场工程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不仅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具体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管理学、人际交往学、科技伦理学、经济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体现知识的专业性和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的综合指培养的现场工程师需具备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表现为聚焦岗位工作内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问题”,这是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指能够在生产一线工作岗位通过数字化手段操控具体机器设备的能力,这是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现为解决岗位上某一系统性技术难题时,能够与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以及组织或管理的能力,这是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拓展性能力。
(三)实践创新型
工程是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工程中有大量的内容属于“造物”(包括改变已有物),结果表现为“创新”。“创新”是工程的本质特征,包括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创新思维和工程创新能力。新型工程教育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创新与整合要基于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新型思维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6]。真实的职业教育也需要“借助工程教”“依真实工程学”“在真实工程做”“用真实工程考”,“教、学、做、考”的载体是工程现场一线的真实问题[7],故现场工程师必须具备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作场域面向现场一线,面临的问题系统、复杂、多变,需要同时具备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较强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表现为工程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工程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能够将新的概念、命题和设想通过工程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外,还需要找到一个最优解。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也体现为工程师个人的创新能力,而实施最优解则需要不断地试验和完善。因此,实践创新是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具体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并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方法或手段解决问题。
三、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施策略
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职业院校关键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探索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现场工程师专业认证标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一)研发专业认证标准,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专业认证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确保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既定质量的前提保障,也是院校进行工程师培养的基础。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的工科专业认证已与国际接轨,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具有国际工科专业标准的工程师。当前,职业教育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快速接轨国际工程师培养标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工科专业认证标准,是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明晰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专业认证理念是构建专业认证标准的逻辑起点。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工程专业认证三大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该理念的设计旨在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结构需求的工程师,已成为工程专业认证建设遵循的最基本理念。具体到职业本科院校,要以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现场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明确具有现场工程师培养资格的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而分析这些岗位(群)对现场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以此为根据,具化到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同时也需要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随时做出适切的调整,使现场工程师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同向同行。
其二,培育认证专业。认证专业是构建专业认证标准的基本载体。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主体主要为民办院校和高职“双高”校,决定了其在培育认证专业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民办院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行业、企业资源丰富,专业与市场贴合度较高,而高职“双高”校则拥有某一领域的特色或优势专业。基于此,职业本科院校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优势,在现有专业基础库里,遴选1~2个专业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合作,从定义专业名称、设置专业方向、规定专业主要课程、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设计和操作,从而培育出适应产业变革需求、符合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认证专业。
其三,设计专业认证标准。专业认证标准是保障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制度体现。职业本科教育需要扎根于具体职业实践进行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征,这也使得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成为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8]。为此,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政府应当通过制度性激励手段,引导行业、企业和职业本科院校共同参与设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工科专业认证标准,涵盖专业、课程、师资、实验实训资源、毕业设计等内容,真正做到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