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的功能分析、应然特征与推进路径
作者: 杨红荃 惠亚文[摘要]职业教育与社区联动是助推职业教育革新提质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类属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范畴。基于社会学中层理论,从“显—正、显—负、潜—正、潜—负”四个功能维度分析职业教育社区化的发展,指出其具有共生性、地域性、开放性、集约性的特征,进而提出应发扬“显—正功能、规避“显—负功能”、外化“潜—正功能”、内消“潜—负功能”,以强化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的效能,促进职业教育社区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区发展;功能分析;中层理论
[作者简介]杨红荃(1972- ),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惠亚文(1999- ),女,河南郑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对社区发展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D085,项目主持人:杨红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8-0023-07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参与社区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社区化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有很多研究空间,有待从理论、特征、实践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一、中层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的功能分析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社区的发展是一个由社区的居民、机构、团体实施的社会行动过程[1]。从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语境来看,受教育群体的属性、教育目的、教育意义等都具有浓厚的社会学属性[2],可以从社会学视角来探讨。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提出的社会学中层理论指出,某事件对某系统或其他系统也许不仅具有正功能,还具有反功能;无论是正功能还是反功能,有些功能后果被系统主体认识并确认了,因而是显性的;另外一些后果则没有被确认和认识,因而是潜在的[3]。钱民辉基于默顿的中层理论,提出可以用“正功能和反功能(也称负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十字相交构成的四个维度的变化来说明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后果和未来效用[4]。同样,从这四个维度来看待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这一社会行动过程,也能够认识得更全面。
(一)“显—正功能”维度: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能满足社区成员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显—正功能”是指从外显、积极的方面研究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的效果[5]。我国职业教育的天然特质及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契合社区教育的需求。在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过程中,借助充实的职业教育资源,与社区共同展开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结构多元的协作,建立具有较强互联性、延续性的供给机制,可以满足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身份的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6]。一方面,通过开展社区职业教育,社区居民可以接受感兴趣的或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从而实现各个年龄阶段、各类社区成员各有所学、各有所乐、各有所为。例如,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校社联动模式”,开设茶艺培训专题、社区心理健康讲座,并通过“社区教育大篷车”服务社区居民,发挥社区职业教育的职责,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多层次、多类型职业培训能够助力社区成员更新技能,增强初就业、下岗再就业、需要创业的社区人群的竞争力。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学习新的技能,社区居民可以紧跟经济和产业的变化,提高终身职业技能,以适应新兴职业的需求,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根据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的人才缺口接近3000万人。这样庞大的数据反映出职业技能人才将来的发展前景可期。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是将职业教育纳入社区发展战略,通过将职业教育资源、课程和培训融入社区生活和经济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提高其职业素养;发挥职业教育传承技术技艺的重要作用,守护“乐意学、留得住、甘愿留”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社区失业人员、待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其职业转换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其就业选择机会,尽可能降低失业率,提升社区经济活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显—负功能”维度: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易出现服务定位偏差、加深社区民众的教育焦虑
“显—负功能”的分析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对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7]。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模式强调职业院校在为当地社区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凸显与社区的亲近合作,体现“办在社区、服务社区、依靠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是一种深度融合、共同成长的模式,是职业教育与社区之间实现亲密合作的方式[8]。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易存在职业教育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定位、把服务地方社区发展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手段和路径的问题,从而出现服务定位偏差。具体而言,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能支持,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此服务定位下,职业教育与社区联合发展中易出现职业教育服务社区的主动性不强的情况。例如,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为追求某些热门专业或与市场需求较为契合的领域,忽略了社区居民对多元化培训的需求。
另外,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对职业教育认知不足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未获得有效提升。社区成员普遍持有一种误解,即认为职业教育缺乏继续向上发展的通道。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可能会使社区居民产生“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下行”的误区,进一步加深社区居民对教育的焦虑,容易导致社区居民对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的内部抵制或被动参与。
(三)“潜—正功能”维度: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可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潜—正功能”指的是从潜在、预期和积极的方面研究职业教育与社区发展的关系[9]。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既能日益加大社区居民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也能突破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限制,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全纳性、终身性,从而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体来讲,一方面,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能够强化社区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互动,增强职业教育在社区的影响力,有效引导人们进行观念转换,重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同时,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能够整合社会的开放资源,利用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沟通,搭建职普融通“立交桥”。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社区化是高度开放、社会化的教育类型,无论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参与技能培训。它具有全员、全程、全面、多功能、灵活多样、各取所需的特点,能够为不同背景的个体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再学习、再教育机会[10]。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继续学习,突破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时空限制,增强了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与开放性,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例如,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是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的产物,实现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无缝衔接”的设想[11],使得任何年龄段、任何职业的个体都能获得教育机会。
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在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同时,也能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职业教育社区化有助于个体职业的横向和纵向发展。就横向而言,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通过提供更为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提升社区居民的职业素质,使其有机会实现从一个行业或职业领域向另一个行业或领域的转变。这种职业转变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多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会归属感,营造社会和谐发展的氛围。就纵向而言,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职业晋升通道。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技能,有望实现职业晋升。这种纵向流动能够体现社会的平等、包容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职业教育社区化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学习空间,使其在共同的知识文化和技术技能学习过程中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这种社会联系的加强有助于构建和谐友爱、有凝聚力的社区,为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总之,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不仅关注个体的职业发展,也注重整个社区的繁荣与和谐,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潜—负功能”维度: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或过度关注实用性、缺乏从人本角度进行的考量
这一维度的负功能具有隐蔽性和延迟爆发性[12],职业教育社区化的目标在于促进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生产与生活能力的培养方面,即以民生为基础开展社区职业教育服务[13]。然而,在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经验和职业教育功能固有的影响,技能与人本教育之间可能存在难以齐头并进的窘迫。“人格本位”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社会本位等教育理念提出的,它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14]。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社区作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主要平台,应着力提升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职业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本身专注职业技能培养,能够及时、有效地满足社区居民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但同时也容易出现一个潜在的问题,即陷入片面重视社区居民劳动与就业技能培训的泥沼,忽视教育“育人”的本质属性。社区居民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能短期内满足特定工作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导致社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度减弱、发展投入不足。反观美国社区学院近年的发展,过度偏向以职业和实用为主,出现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度减弱、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研究滞后的问题[15]。对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潜—负功能”的研究是基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可能出现偏差的推测,旨在将社会行动的负功能影响降到可控范围[16]。
二、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的应然特征
依据四个功能维度的分析,职业教育社区化在发展过程中强调职业教育与社区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最根本的特点和属性,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共生性
在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中,共生性指的是职业教育与社区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一是职业教育通过调整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包括职业素养提升需要、兴趣学习需要、数字化能力提升需要等。同时,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提供专业培训、技能提升等服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实用的职业技能,提高社区居民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二是社区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推动社区居民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教育过程,提供实际的反馈和支持,促使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社区覆盖人群的广泛性、多元性也助推构建开放性、全纳性、终身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之,共生性是指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中“职业教育”与“社区”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影响,不仅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推动社区发展,也助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
(二)地域性
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致力于在地方社区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资源,从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发展、本土文化、地方需求的互动出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是在关注当地产业发展方面,着眼于解决当地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调研当地产业结构和用工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设置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产业特点,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融入当地产业,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二是在深度融合本土文化方面,注重尊重、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传统。在教育内容设计中,将本土文化因素有机融入职业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贴近当地社区的历史、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培养他们对本地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心,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三是在满足多样化的地方需求方面,强调与社区居民和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通过与社区成员的充分沟通,了解并满足当地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合作,助力职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地方发展规划,及时响应地方的多元化需求。这种沟通与合作关系促使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期待,培养的受教育者也更符合地方实际需求。总之,地域性主要体现为发展目标与服务对象紧密联系地方经济、产业和文化,致力于通过深度融合实现对当地社区的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