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荫昌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作者: 付晓红 郑金凤 刘伟坤

[摘要]近代中国教育思潮不断产生,近代职业教育也从诞生到逐渐形成体系并不断完善。谢荫昌作为近代教育学家,尤其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事业,为东北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谢荫昌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概况,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其教育思想,也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谢荫昌;职业教育;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2-0093-06

谢荫昌(1877-1928),号演苍,江苏武进人,近代教育学家。他常年在东北从事教育事业,提倡实业与教育相结合,鼓励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推动了东北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为近现代东北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谢荫昌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谢荫昌幼时接受私塾教育,且科举成绩优异,“武进遇试皆第一,院试补第三名博士弟子员”[1],却“厌薄科举”[2]。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谢荫昌受维新思想影响,深感传统知识不足以达到国富民强,因此对经世之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加入经世学社,开始跟从张筱圃与周雪樵 “专注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广泛涉猎报刊,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认知,此后多参与报纸的供稿、创办以及翻译工作。1903年,他以附贡生资格留学日本,学习经济。早年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验,增强了他学习西学的积极性,对其职业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谢荫昌作为一名由传统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识之士,从国外留学回来后投身东北教育事业,积极探索适合近代东北地区发展的职业教育之路。在他的倡导和带领下,东北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了长足进步。谢荫昌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敬业精神,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谢荫昌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谢荫昌虽然接受的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但却能突破传统的牢笼,融会贯通,抓住教育思潮变革的机遇,带动东北地区进行教育改革,以此来实现自己“内圣外王”[3]的抱负。1904年,他调任奉天省(现辽宁省)从事创办《东三省公报》的工作,这也是东北地区最早由国人自创的报纸,被称为“近代东北第一报”[4]。谢荫昌曾在与友人交谈时表现出服务国计民生的情怀和责任,“汲汲以讨论天下民生之利而筹其补救,其自爱以爱天下者,如此而余亦幸厕其一” [5]。他投身教育实践,多次担任教育部门的要职,曾任奉天学务处编辑、奉天教育司社会教育科长、奉天教育厅厅长等职务。这些经历使他深入了解了东北地区的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因此,他积极倡导文化与科技相结合,在东北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他认为,教育与实业要共同发展、迭相为用,人才要按需培养、因地制宜,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倡导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以实际效果为办学目标

谢荫昌的职业教育思想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当时俄国、日本侵略东北地区并创办带有殖民性质的职业学校,对此,谢荫昌认识到日俄职业教育侵略对东北地区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他关注到大量东北地区以外的百姓因天灾人祸而涌入东北垦殖的现象,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带动经济发展,教化人民,进而巩固边疆安全。为此,他提出“以交通政策握其生命,以实业政策发其宝藏,以教育政策维其身心”[6]的策略,目的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符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模式,倡导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

时任熊希龄内阁教育总长的汪大燮曾说:“今之学校乃社会之贵胄学校也,大学、专门中学一生一年之费,高者年需四五百金,少亦百余金。兹姑以一生二百金,论其父非有千金以上之收入不能培植。一子弟,夫年有千金收入之家,则其母产非万金以上不可生,而非父积产万金之子,只有望校门而兴叹耳!”[7]当时教育贵族化现象较为普遍,对此,谢荫昌向熊希龄建议,将此前的贵族式教育改为平民教育,使更多平民掌握一技之长,但此建议未得到当局的认可,因此不得不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他倡导组建教育总会、教育品制造所、图书印刷所等机构[8],修建了图书馆36座、通俗教育馆35个、阅报所49个、讲习所110个[9]。虽然他关于教育平民化的建议未被采纳,但提出的办学模式为东北地区教育改革工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困局,谢荫昌在担任奉天省教育厅厅长后,参考国内社会形势,开始重视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拟定《改革奉省学制意见书》《奉天“新学”制草案》等文件,在全面调研全省教育情况的基础上,参考西方国家成熟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东北地区教育实际,提出改革职业教育的设想。他主持制定《奉天省改定学制条例》,按照全国统一学制,创办一大批职业学校,并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为拓宽教育形式,他鼓励私人兴办职业学校以补充官方办学的不足,并以重奖为导向,从而激起私人办学之热潮,使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使受教育者可以学到谋生之技。这不仅丰富了东北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也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为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谢荫昌还将职业教育思想体现在普通教育中,即在普通教育中开设实业课程或实施相关教育,如鼓励创办夜校扫盲班、开展职业培训班的传习所、职业专修班的各类附设科、编纂与时俱进的教科书等方式,通过职业学校在社会推广职业教育。他积极筹集办学师资和经费用以建设图书馆、国语传习所、数理化实验讲习所、博物实验馆、图书音乐传习所、体育场等,为平民子弟提供学习机会,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为满足对农、工、商等专门科技人员的迫切需求,解决资金和实习设备紧缺的问题,他令学校附设于各个工厂、农场,即在“厂”办学,由政府与实习单位签订合同,对实习单位和学员按照规定给予补贴,学成后反哺各个行业,解决就业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职业教育思想保证了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在谢荫昌的主导下,东北地区的职业学校数量大幅提升,增加了许多职业学校和办学场所,职业教育类学校专业更加细致,加快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形成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平民化和实用化的特点。

(二)人才要按需培养、因地制宜

谢荫昌根据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实际,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以按需培养、因地制宜为原则,即按照东北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以做到“才尽其用”。作为一位职业教育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职业教育理念对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积极倡导在各县市区建设职业学校,并根据地方物产设置教学内容、规定学习年限,目的是传授生产技能,培养最低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才。他主张“授课时间分日晚二组,日间教富厚者之儿孙,晚间授贫寒而兼营职业者之子弟”[10],让更多人接受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他提出“小学、大学国家任之,专门职业则地方与农工商业各社会共任之”[11],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了他的远见和人文关怀。

谢荫昌强调职业教育应该根据各地的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来制定教育策略和方案。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地域优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这样,创设的职业学校才能顺利运转,培养的人才方能发挥实际效用。

(三)倡导职业教育专门化

谢荫昌以“力求专精,学以致用”为指导思想,倡导职业教育专门化,其创办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实业服务,为发展各类实业提供专门人才。针对近代中国东北的职业学校多取法日本的情况,谢荫昌认为“但求其科名之正大科目之宏富,实际之适用与否不问也”[12],“省城旧日工业只设机械、土木、纺织等科,规模狭小”[13]。日式职业学校学科范围广,规模狭小,学生所学并不“专”,这些职业学校失去办学意义,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亟须改革。他提出,职业教育的改革要以本国国情为依据,“制定学制当内审国情,外观大势,抱一定之方针,为实施之标准,逐渐推行,方克有济”[14],不能盲目学习他国经验。他在任期间,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计划。例如,改革职业教育,具体措施如下:“乃与省教育会商,将会中在小河沿惠工公司房屋地址改设第二工业学校,教授应用化学等科,又于第一工业设第一职业学校,先办铁工一科,第二工科设第二职业学校,先办制革印刷等科。工厂设备纯照普通营业规则,为经济的之实习教授学生为实际上之工作,一洗从前有名无实之弊”[15]。他在奉天省第一期创办和改建的学校有省立第一、第二工科学校、第一商科学校以及省立第一、第二女子职业学校等,开设应用化学、制革印刷、缝纫、编织、刺绣、家事等科[16]。通过他的努力,东北地区职业学校数量有所提升,开设的学科种类和教学内容逐渐丰富。

谢荫昌认为,传统儒家教育和日式职业教育选拔实业人才的模式不能真正让学生适应生活各方面的需求,传统教育将人才局限在狭窄的儒家经典教条框架中。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如果要学习谋生的本领,就需另行拜师或继承祖传的绝技。随着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增多,但接受教育依旧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正因如此,他才坚持在东北地区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他提出“力求专精,学以致用”,认为办教育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凭借自己接受的教育维持生计,然后才能有所发展。在办学实践中,这种思想也得到了有效的贯彻。

随着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谢荫昌要求学校不仅教授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只有坚持与实业相辅相成的教学,才能使培养的学生不仅一毕业便具有谋生的技能,而且拥有应对社会变迁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谢荫昌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他创办职业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实业服务,激励和培养青年人,使其具有安身立命的本领,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这也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有利于保障自身物质需要的同时增加国家生产总值,为发展各类实业提供专门人才。

谢荫昌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尽管民国时期创办各职业学校缺少资金,实习场所设备紧缺的问题十分严重,但他攻坚克难,坚持发放兴办职业学校的专款。他还要求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应宽筹款项,特设职业学校及工厂以资提倡”,强调“至此项园圃捐固已指定为办理职业学校之用,然亦不得借口收数太少,坐废要政,仍应随时设法多筹款,次第进行”。学生的实习工作由职业学校与各地方的农工商业共同承担,由政府与各企业协商职业教育补贴问题,其中政府对企业招收学生学习给予补贴并支付房屋、书籍、仪器、标本等费用,其他所需资金可结合学生的实习劳动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新建职业学校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生毕业后直接为企业所用。

谢荫昌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计划,令各种实业专门学校皆附设于国内农工各场,比如,冶炼钢铁专业在钢铁厂设炼钢专门学校、博山玻璃厂设玻璃专门学校、商务印书馆设印刷专门学校、启新洋灰公司设塞门德土专科学校、设车夫学校于汽车行、厨夫则设厨子学校于饮食肆等各行各业。在厂设校,学生可专门学习并实际掌握一门技术。此外,他还建议“至理化器具一县市城镇不能独备者,可合数县市城镇购,设巡行实验,实习讲师巡行时,其器械亦随之游行。如医师之卖药者随时随地皆可因乡镇之请求而授习,如是则教育以简易而普及乡镇子弟,不必离其室家、弃其职业以求学”[17]。各地方政府为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还配设了农事试验场、家畜试验场、鱼池、苗圃、森林事务所、垦区农场等供学生实习训练,便于学生学好并掌握一门技术,避免造成社会资源和资金的浪费。随着职业教育逐渐走上正规化,学生也需到校外实习,既可以到农场、工厂、商店等地参观学习,也可去外省甚至外国工农场所实习,所需均由省县财政支出。

由此可见,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的机会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谢荫昌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职业教育应注重实地练习以掌握应用知识,职业教育应与各实业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实业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反哺各实业。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仅有文凭、理想、抱负,更有安身立命的本领,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