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王校伟 冯华 于婷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思考0

[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迅速发展,数字化教育环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能力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改革及支持政策等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胜任能力不断增强、“研服”能力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加强、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在从教师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态势、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系统、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等方面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要构筑“1334”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提升模式,建立“五维支撑、数智评价”的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框架,打造“多元协同、虚实结合”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构建“分类发展、分层提升”的教师发展新方式,建立“目标导向、个性考评”的评价新体系,从而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王校伟(1983- ),男,陕西周至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冯华(1976- ),女,陕西富平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于婷(1983-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陕西  咸阳  7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3GG016,项目主持人:王校伟)和2023年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数智驱动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分层分类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S2023YB114,项目主持人:冯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0-0075-06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提出,陕西省全面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创新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结对学习、跟岗研修、访学研修等培训形式,促进教师师德养成、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1]。工业时代规模化方式培养的专业型人才已难以满足数字时代的需求,教育的目标逐步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转变,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对基于固定空间和静态资源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自2023年10月开始,课题组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能力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改革及支持政策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调查收集了来自13所院校(国家“双高”校、省级“双高”校、省市属普通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师问卷1030份、学生问卷10468份。课题组还实地调研10所院校,并比较研究分析建立了教师教学能力案例库,特别吸收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典型做法。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的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借鉴。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成效

1.坚持大赛引领改革,教师的胜任能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抓手,建立了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决赛的三级选拔机制,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通过比赛全面考察教师的数字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问卷显示,超过半数的教师参加了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学校从中遴选参加国、省级选拔赛,有92.81%的教师认为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能显著提升教学能力。

2.“研服”能力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首先,教师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加强对区域数字化产业的技术服务,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陕西省40所高职院校的质量年度报告(2023)显示,全省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共计11059.44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共计68520.85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共计1897.32万元。其次,联合行业企业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成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以及教师管理平台,建立虚拟教研室,拓展了合作交流。最后,数字化教学环境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1—2023年全省高职院校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的比例分别为77.14%、83.87%、84.21%,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室的比例分别为25.71%、41.94%、44.74%,建设规模逐年增长。大部分院校已建成涵盖课程、教科研、教学督导等内容的数字系统,有效支撑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3.数字化教学能力不断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更加广泛。首先,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升。问卷从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五个维度出发,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体系,能力要素共计36项。从调研结果来看,对“请对您的教学能力做出评价”的调研问题,其中师德践行能力包含能力要素共计6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94.54%;专业教学能力包含能力要素共计11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89.6%;数字素养水平包含能力要素共计12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88.75%;综合育人能力包含能力要素共计3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90.81%;自主发展能力包含能力要素共计4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90.24%。其次,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从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功能使用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利用数字化系统开展教学督促与质量评价、作业管理、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管理的占比均超过40%;从高职院校虚拟仿真技术的主要应用情况来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比例为81.58%;从促进教与学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应用情况来看,教师能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比例为73.6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能适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4.数字化资源建设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首先,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陕西数字教育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高职院校拥有仿真实训资源的比例为92.11%;高职院校建设校企合作在线开放资源的比例为63.16%。全省高职院校的质量年度报告(2023)显示,省内40所高职院校中,29所高职院校建有专业教学资源库,30所高职院校建有在线精品课程,29所高职院校建有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其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从调研问卷来看,对“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频率是”这一问题,选择“经常使用”选项的教师占比56.12%;对“数字化转型对您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一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的变革、资源共享的提升、学生体验的改善”的教师分别占比73.4%、79.42%、70.29%;对“你是否使用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这一问题,选择“经常使用”选项的教师占比56.1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拥有丰富且类型多样的数字化资源,能有效满足教学的需求,推动教师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

5.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组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越来越健全。2021年11月,陕西省教育厅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各高职院校设置了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行政管理部门。其次,教师数字化转型相关制度越来越完善。从调研问卷来看,对“为适用数字化转型,贵校是否制定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这一问题,71.84%的教师选择了“是”。最后,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从培训和激励保障情况来看,60.35%的高职院校制定了学校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50%的高职院校将数字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评聘考核体系;对“您认为现有的数字化教学培训是否能够满足您的需求”这一问题,选择“满意”及以上选项的教师占比88.16%。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持续优化教师队伍体制机制,建立政策制度体系,加强组织保障,有效保障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运行。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态势的能力有待增强。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态势对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当前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适应能力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适应数字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标准有待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教师的数字素养、专业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等。陕西数字教育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42.11%的高职院校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标准,39.47%的高职院校建立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全省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2023)显示,40所高职院校中,有14所院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指标低于50%,有9所高职院校“生师比”指标高于18。从调研问卷来看,对“您认为最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一问题,选择“数字素养水平”“专业教学能力”占比分别为77.48%、73.2%。

2.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有待深化。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能持续赋能教育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当前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够深入,具体表现为:基于大数据的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有待加快、教育教学数字化评价亟待推广应用、数字化实训室建设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专业的融合度有待提高。陕西数字教育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从高职院校促进教与学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应用情况来看,36.84%的高职院校能实现模拟实训及现场实习的数字化考评;从高职院校仿真实训系统环境建设情况来看,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室、情景化互动实验室、大场景虚拟仿真实训室、强交互虚拟实验实训室的高职院校分别占44.74%、28.95%、26.32%、13.16%。从调研问卷来看,对“你所学专业是否进行了数字化转型的升级改造”这一问题,有39.93%的学生选择“是”。

3.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支持系统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教育部于2022年10月和12月分别发布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和《教师数字素养》两项教育行业标准,但对于职业教育领域教师如何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能力仍然缺乏具体的指导性文件,这导致教师在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方面缺少系统性规范。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3版)关于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方面,提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仍缺乏规范引领”[3]。

4.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仍需进一步拓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主要通过校内评价、教师培训、教师能力比赛等路径实现,但当前存在培养路径单一、培养模式陈旧、教师个性化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从调研问卷来看,对“您认为数字化转型的困难是”这一问题,66.6%的教师选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55.92%的教师选择“技术应用能力不足”,52.43%的教师选择“学生参与度不够”,45.44%的教师选择“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足”,38.25%的教师选择“教育理念传统”。对“目前您掌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获取途径能满足教学需求吗”这一问题,只有10.68%的教师选择“完全满意”。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1.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1334”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提升模式。高职院校应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级培训、四阶培养”的理念构筑教师数字化素养水平提升“1334”模式。首先,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加强顶层设计,融入数字化转型要求,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教学能力标准、积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其次,依托国、省两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用好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中心,强化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研修和共享;建立校级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有效整合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汇聚教师教学业绩数据,开展教师画像、分层分类培养、评价反馈等建设,开发包括师德养成、数字能力、专业实践等菜单式培训资源,精准适配为教师推送个性化培训包。再次,依托国、省、校三级培训项目,实施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国家级培训侧重于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省级培训重点聚焦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法的革新,校级培训应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培训定制活动,为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指导。最后,按照“合格—新秀—骨干—大师”四阶培养,以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为基本遵循,分析并提取教师达标性基础发展要素(师德践行能力、数字素养水平)+预期性核心发展要素(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通过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积分换算,确定教师进阶等级,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