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理念下综合高中建设的时代背景、办学模式与推进策略

作者: 王博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以职普融通、支持学生多样化发展为特征的综合高中再次为社会所关注,并将成为高中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和中职教育变革的重要选项。综合高中在办学模式上不能是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简单加和或翻版,而应成为一种既承载以升学为主的基础教育职能,又兼具职业教育属性、“多元通路”式高中办学新类型。建设综合高中,初期宜采用区域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类高中教育资源互补整合的推进策略,并做好多元发展路径的设计和对应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综合高中;职普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生多样化发展;中职教育变革

[作者简介]王博(1981- ),男,天津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天津  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题“以职业劳动价值解析为纽带的中学劳动与生涯教育协同推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HE210132,课题主持人:王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2-0029-09

综合高中是一类兼顾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特征,又区别于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独特学校类型[1]。它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他们提供升学预备课程、就业预备课程等多种教育内容。综合高中的理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家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提出,并逐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普及发展。在科南特看来,综合高中应该是一种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的教育,并将起到推动教育平等和民主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2]。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许多地区就开始了对综合高中的探索。在国家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综合高中。202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也从高中多样化发展视角再次提出积极发展综合高中的要求。尽管国内对综合高中的探索已有较长时间,但不同时期、地区所开设的综合高中,其历史背景、建设思路、目标方向均有差异,少有具备全国范围内推广价值的综合高中办学思路。审视这一现象,其根源在于模糊办学定位下以“综合”为名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强行嫁接[3]。

近两年,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国内多地又兴起了新一轮综合高中试点建设的热潮。与过去不同,本轮综合高中建设是在职普融通理念下对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和中职教育变革路径的一种探索[4]。职普融通的内涵在于职普教育之间的统筹协调、转换衔接、优势互补、开放互认与协同发展[5]。综合高中依其自身特征,自然成为高中阶段推进职普融通的一种可行选项。但鉴于其历史中暴露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我们迫切需要依托职普融通理念,对新历史时期综合高中的建设背景、办学模式和推进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各地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建议。

一、综合高中建设的时代背景

总结多地综合高中建设历史发现,不同时期各地建设背景各有心声,或为变相提升本地普通高中录取,或为迎合部分学生参加普通高考的需要,抑或为解决薄弱中职校及高中校的招生难与生存危机[6]。同时,由于自身的办学定位不清晰、课程结构不合理和配套政策不健全等因素[7],多数综合高中都在探索中逐步夭折、萎缩[8]。当前,再谈及综合高中,其建设背景与以往相比,有了许多新内容。

(一)建设综合高中是新时期应对中职教育变革的重要选项

“普职分流”和“双轨制”一直是我国高中后教育的显著特征。这样的教育体制有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现实中也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不同类型的适应性人才。但在当前,高中阶段的“普职分流”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社会人才需求,并成为公众教育焦虑的一类来源。对此,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做了相应调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传统的“教育分流”修改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9]。这一方向变革,实际上也对传统中职教育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新要求。

职业教育不仅要有效对接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要,也要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演变趋势。未来,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影响,诸多职业将发生显著改变,许多职业任务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10],人机智能协作的新型工作模式将成为职场常态[11]。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系列职业被智能替代,但同时也会有一些新兴职业伴随而生,进而呈现出智能替代与创造效应并存之态[12]。相应地,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会被重构,对高、低技能劳动的需求占比会提升,中技能劳动会因智能替代反而减少[1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同任务场景下智能技术与人类技能在“任务—技术—技能”适应关系上的差异。如在当前技术模式下,人工智能在感知、操作、计算等常规型任务上较人类已呈现出明显优势,并将实现对相应任务的智能替代;在分析、设计等任务上与人类各有优劣,人机深度协作则成为最佳劳动状态;在交流、反思、探索、决策等受人际、情感、文化因素影响较大的任务中,人工智能尚不及人类,只能起到辅助工具作用[14]。多数中技能水平劳动者正好处于技能替代的最佳区间,低、非技能劳动者则因为智能替代成本等因素而得以留存。

中级技能水平劳动者是当前中职和专科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为与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中职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一方面,对于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学生,要强化其升学属性,改变中职终结性教育的定位;另一方面,对于有就业意向的学生,要调整中职面向中级技能人才的目标职业方向,更注重提高学生与非技能型高人文素养职业的匹配度[15]。可见,这样的中职变革方向与综合高中建设方向正相吻合。

(二)综合高中与高中阶段学生追求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为适应

根据职业生涯理论,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即已进入职业生涯的探索期[16]。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各有特点。以往我国高中教育对学生发展多样性的关注度一直偏低,这既源于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是物质资源相对短缺、公众价值追求高度一致的前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常态。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物质财富的丰沛,人们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元。尤其是青年人,他们有比前人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和更广阔的精神文化视野,追求更有高度、境界、品位的精神生活,渴望获得更多成就自我的机会,这成为了他们生涯发展的方向所在[17]。因此,传统单一的以高考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和就业质量偏低的中职教育,从供给形态上与新时代青年人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

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不仅为宏观的社会进步所推动,也源于个体对“教育经历—职业发展”关系的再认知。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及大众化前期,获得大学文凭与高品质就业、优质生活状态之间是紧密对应关系[18]。就业与生活是每个人必然的需求,多样化发展在统一的升学目标和高考评价面前的意义非常有限,就读中职学校仅为成绩处于劣势学生的无奈选择,少有人会因其人才培养特色而主动选择[19]。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单一学历层次对就业与生活的决定效应明显弱化;专业方向、职普类型、个人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则在强化。未来,在人工智能影响下,中、高技能型职位的人才需求量更会显著少于高学历人才供给;另外一些对技能和学历要求不高但能凸显人类情感价值优势的职业,也不再等同于低就业质量。对青年人来讲,与个体间差异化生涯定位相伴随,多元化生涯目标、多样化发展路径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更有意义。这样,综合高中将可能成为不少普通学生的适宜性选择。

(三)建设综合高中是适应未来高等教育资源充分供给下的理性变革

一般认为,传统普职分流政策具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它有利于保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一致性;二是通过多轮分流筛选也能弱化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受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和近年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影响,将来的高等教育资源将足够充沛。逐步弱化教育分流筛选,至少将其移至高中学段之后,显然更为合理。

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意味着让所有学生都能无差别地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同样的文化课程。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源于对不同潜质和发展需要的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20]。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特点、生涯目标、发展路径、学习需要都有所差异,如果在大学教育大比例普及、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基本完成历史使命后,均按传统普通高中模式“千校一面”来办学,显然也不符合社会需要和国家教育方针[21]。因此,以适应学生差异化需要,多维分类发展为特色的各种新型高中办学模式孕育而生[22],综合高中也被视为多样化高中办学中的一种类型[23]。且因其在引领中职教育变革、秉承职普融通理念、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上的优势[24],更可能成为未来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

二、以职普融通为特征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

通常认为,综合高中是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一种教育模式或办学类型,其典型特征在于“综合”[25]。这里的“综合”更类似于非精确定义下的原型范畴[26],可以理解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或多类型高中课程的综合,抑或多元化学生发展路径的综合。当前之所以再谈建设综合高中,一方面源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功能定位已明显弱化;另一方面也源于缺乏职业准备元素的完全升学预备型普通高中并不适合所有高中学生的现实[27]。为此,要首先厘清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特征,包括办学定位、教学组织方式和组建形式等。

(一)综合高中的办学定位

综合高中的职普融通特征并不等于就业和升学双重职能的简单叠加,或对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与中职技能课程的拼盘复合。因为这种拼盘和叠加不但无法展现综合高中的优势,反而增加了学生和学校的负担,并成为导致过去探索失败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要从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双重视角重新解析其办学定位,以有效承载其“职普一体、双向开放、自主选择、多样成才”的优势[28]。

首先,要承认综合高中以升学为主的基础教育职能。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综合高中客观上将与普通高中类似,成为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学段,承载起基本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为高等教育输送预备人才的基础教育职能[29]。但不同于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主的科学高中或精英高中,也不同于培养艺体人才的特色高中,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综合高中的意义应在于更好地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课程支持,但同时也具有学生个人特征优势不显著和发展需求不清晰的特点。其次,综合高中要与普通高中相区别,兼具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并成为中职学校转型发展的一条路径。综合高中的职业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综合高中应较传统普通高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础职业能力和职业规划意识,并提供更丰富的职业类课程及职业发展指导;第二,综合高中学生的升学方向多会面向职业型或应用技术型高校,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多为各领域的应用技术或技能型人才;第三,直接就业也属于综合高中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综合高中也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和就业预备教育。鉴于未来高中毕业生将很难再获得在中、高级技术技能职位就业的可能,综合高中仅提供基础、通用型职业技能教育即可。最后,综合高中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具有相应地位。当前,包含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30]。其中,中职教育在完成其就业支持功能后,仍将起到为更高层次职业教育输送具有基础职业能力和良好文化素养生源的职能[31]。综合高中在其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向上将更接近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中职层次的功能定位,并成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