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依据、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作者: 龚小勇 汪麟 张慧敏[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如何适应数字社会发展要求,契合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信息来源、活动方式都烙有数字化、智能化印记的学情特点进行改革创新是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此过程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原则为理论依据,突破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拓展教学空间、丰富育人资源、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数字赋能思政课建设实践路径,展现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新气象新作为。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数字技术
[作者简介]龚小勇(1970- ),男,重庆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汪麟(1981- ),女,重庆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张慧敏(1981- ),女,江西乐平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kzy2024010)、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K22YC309049)和2022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基于数字教育背景下的高职课堂教学智能化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Z221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2-0099-08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精准把握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抓住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及时跟进育人环境的变迁,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变革,创新育人范式,利用数字技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思政课建设必须面对的新任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作为,突破当前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索数字赋能思政课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展现出思政课在数字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数字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建设原则,以保证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
(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路径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应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行动指南。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找到数字技术发展与思政课改革创新之间的有机联系,把握思政课建设的客观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其数字化建设。信息技术不仅对社会生产方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教育进行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手段推动着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模式、资源、评价进行数字化升级。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字技术,为推动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提供新契机,为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辩证地对待和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正确认识数字化发展与思政教育教学的联系和矛盾,全面把握二者的关系,化解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之间的冲突,探索科学技术理论与伦理道德保障之间的平衡点,以防止思政课建设陷入过度数字化的陷阱,削弱其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服务于思政课教学,通过虚实融合、人机交互等创新手段,将原本抽象的思政理论具象化,让学生在“代入式”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强化身心感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获得感及成就感。同时,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应旨在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形式的创新。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针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并强调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3]。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教育领域贯彻数字中国战略任务确立了明确的导向与实践路径,尤其为思政课建设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凸显了信息技术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中的关键作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5]。此处的新思维,显然涵盖了数字化意识,要求思政课教师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把握当代大学生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获取、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上的新特点,探索创新的育人模式。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期间,观摩了思政课智慧教室的现场教学,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6]。这里的“适应”和“做”,无疑指向了对当前数字时代教学对象与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以及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
(三)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内涵为基础
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坚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性、功能定位、学生实际情况及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在确保思政课程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还需增强其亲和力和针对性。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需深刻理解和遵循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内涵与基本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阐述,重点强调了数字技术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作用。其中较为全面地概述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以数字技术为自我持续创新和变革的内驱力,推动职业教育价值理念、组织生态、评价体系等要素产生系统性变革,最终形成智能高效的职业教育育人新形态的持续性创变过程”[7]。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征被概括为数字技术驱动、系统性变革以及重塑育人新形态等。这些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均凸显了整体性、系统性的重要性,强调通过数字赋能来塑造职业教育的新形态,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推进思政课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将信息技术视为一种教学工具或手段。数字赋能并非简单地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而要以数字化思维为引领,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建设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变革。通过数字赋能,打造既具有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富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政“金课”,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其纳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着力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做大做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这一政策从平台构建、资源整合、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为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指明了具体方向,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原则为目标导向
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思政课建设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借助数字技术开辟课程建设的新路径,塑造新形态。然而,在此过程中,必须明确的是,依托数字技术并不等同于依赖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应被视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即载“道”之“术”,其必须服务于思政课之“道”。思政课数字化建设应严格遵循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思政课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人为主体、课堂主导、内容为本的原则,避免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应用,而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课程目标。二是要坚持全流程管理,贯穿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教育数字化通过网络教学、信息化技术手段、虚拟仿真等数字化载体,拓宽了教学渠道,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课前课后的贯通与线上线下的联通。三是要坚持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工作制度。为加强全国范围内思政课的规范化建设,教育部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针对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文件明确指出,网络教学应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以及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学校在进行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时,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注重特色与创新。四是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内容的丰富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建设应围绕如何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塑造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新形态展开,帮助教师深入、透彻、生动地讲解理论,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时代性和吸引力。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困境,给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此,项目组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调研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具体而言,面向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发放了线上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13个问题,其中1个问题为教师基本信息采集,8个问题为教师对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认知及参与情况调查,4个问题为教师所在学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现状调查。共有440名高职思政课教师提交了问卷,有效问卷406份,有效率92.3%。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群体中,教学经验超过十年的教师占比45.65%,5~10年教龄的教师占19.57%,3~5年教龄的教师比例为26.09%,而教学经验不足三年的教师则占8.7%。此外,项目组还针对本地区六所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涵盖了高级职称教师9人、中级职称教师13人、初级职称教师6人,其中女性教师19人、男性教师9人,确保了访谈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通过对上述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不足
在推进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教师扮演着核心角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47.43%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思政课产生的深远影响,但在对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的认知深度上却存在不足。具体而言,仅有4.55%的教师表示对此有深入了解,而45.45%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50%的教师则处于比较了解的状态。此外,就所在学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情况而言,40.91%的受访者认为数字化应用较少,广泛应用的比例仅为11.36%。
由此可见,尽管思政课教师基于课程内容,对国家发展战略有一定的认知,能够理解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但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在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创新的主动性方面仍显不足。教师的数字素养参差不齐,尤其在数字化应用能力方面,与数字化转型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鉴于思政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有一定的数字化意识,但数字化意愿不足,仍固守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思维模式,未能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技术、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特点,思政课建设应顺应时代变化和学生特点。二是部分教师认为当前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专业课程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思政课程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导致思政课教师在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数字化教学与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三是在数字化能力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设计及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对数字化设备、平台、软件的选择与熟练运用能力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建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