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嬗变、实践困境与恰切路径
作者: 吴韦成 易希平[摘要]在脱贫攻坚阶段,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发展致力于助推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帮扶和实现技术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服务理念的重构、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服务方式的优化则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回应乡村发展的应有转变。面对时代的嬗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认真审视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梳理分析技术与人文、单一与全域、专业与产业的关系,并通过淬炼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技“创新力”、整合产教“匹配度”等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乡村振兴;艺术设计;专业服务
[作者简介]吴韦成(1985- ),男,湖南津市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易希平(1972- ),男,湖南攸县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博士。(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教联合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农村生态景观‘新’与‘旧’共生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J60102,项目主持人:吴韦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0-0102-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何加快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于如何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服务乡村最直接的参与者,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脱贫攻坚中践行职教精神,发挥专业特色,助力乡村发展。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服务理念、服务能力及服务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全新变化,这种变化促使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历史担当的责任感进行自我更新,审视现实困境,并探寻实现路径。同时,作为高职教育的特殊类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具有“社会适应性、行业实用性”的共性,还蕴含着文化艺术的“高创新性、高增值性”的特质,这也决定了其服务乡村振兴必定具有独特的内涵、方式和路径。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嬗变
(一)重构服务理念:从技术帮扶到人文关怀的价值更新
在脱贫攻坚中,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通常以技术帮扶形式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就业增多等多项变化。然而,这个阶段的专业服务更多是一种被动对接或单向输送的技术帮扶,仅仅是围绕如何提高产业生产效益而进行的助力活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固然与产业兴旺息息相关,但是,乡村振兴不应止于产业的发展振兴,还需要追求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全面振兴。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发展来看,从技术帮扶到人文关怀既是服务理念的价值更新,也是技术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而这需要文化自信和创新引领的加持才能得以实现。具体而言:一是重塑文化自信。面对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诉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的落脚点应是艺术创新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用“传统的魂、现代的形”实现乡村文化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演绎的和谐统一。如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深入挖掘产业文化的附加值,推进乡村文化再生研究与发展,助力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从而激发乡村文化自信重塑的内生动力。二是强化创新引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中的特殊存在,它有着不同于其他高职教育的特质——艺术设计超越了形而下层面的所谓的技能或技术,走向了形而上意义的突显差异性的创新或创造。这意味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创设非遗传承、文化创新、文旅开发、数字传媒等特色专业,在服务乡村产业升级、环境美化、形象宣传等方面的基础上,强化乡土文化的提炼及艺术创作的深度,发扬乡村接续传承的内在自觉,以乡村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为媒介,复兴乡村生活的文化样式,彰显当代乡村的风俗礼仪、生活习惯,以及传承并创新建造样式、文化遗产、百工民艺的文化意义,赋予乡村发展更多人文意义。
(二)提升服务能力:从单一助力到全域服务的效能延伸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引导高质量专业服务体现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全域服务能力的追求。但是,在脱贫攻坚阶段,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服务仅仅局限在输送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单一助力上,忽略了乡村建设的发展性与变化性。随着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加速,乡村更需要创新能力强、技能覆盖广、综合应用快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全域服务的效能延伸。具体而言:一是在强化人才培养能力上,努力跳出单向培养走向多元培育,实现校村共育人才的同向同行。通过开设对接乡村的“订单班”精准巩固乡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同时,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培育村民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土生土长”的地方人才,推动乡村人才多元升级。二是在拓展服务领域上,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围绕“产业兴、生态美、同富裕”的目标提供“高创新性,高增值性”服务内容,将“人文、产业、生态”作为切入点,探索乡村差异性、多元性的内涵特色,从产业文化细节到整体乡村规划提供全域综合的专业服务方案与技术技能支持,引领乡村各个领域的全面振兴。三是在提升服务质量上,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扎根乡土,准确把握乡村特征并融合创新元素,使乡土特质得到全面释放、乡土精神得到充分舒展,让艺术创新理念与实践融于乡村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彰显创新理念与设计技术的契合统一,切实提供高质增效的服务,促进乡村全地域、全生态、全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优化服务方式:从被动服务到主动融通的自觉转型
在脱贫攻坚阶段,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没有足够的服务乡村实践的经验借鉴,多以被动服务方式对接乡村产业生产的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方案和服务内容。然而,当前乡村振兴进程加快,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服务迫切需要主动融入乡村经济发展大局中,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专业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融通”,加强专业服务对乡村发展的总结认识与前瞻探索,积极对接乡村产业新的发展诉求,提供顺应时代发展、符合产业升级的高质量服务。一方面,优化主动服务乡村发展的意识,弘扬助力乡村、振兴乡村的乡建精神,激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投身乡村、实践创新、涵养乡情、追求卓越的主动服务意识引导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积极主动地服务乡村振兴。同时,积极加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对涉农认知的拓展,强化专业服务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科学性、规律性认识,积累更多细分领域的服务经验,主动针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研发前瞻性、长远性、创新性的专业服务,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专业智慧。另一方面,在日趋实用性、系统性的服务体系下要主动积极思考如何以更“整全性”的专业体系融入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全面服务实践,避免专业对产业实时发展的认识偏离。要围绕“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对接乡村产业的匹配程度,促使专业服务主动融通产业结构,利用专业服务创新增值优势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高水平、高能级的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建设多样与统一、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辩证统一,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合理、创新增值、应用快捷、优质卓越的专业服务。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一)理念困境:技术与人文的互斥
从哲学角度来看,技术可广义理解为融合“科学”和“人文”的一切应用于生产实践领域的智慧,也可以说技术至少有科学和人文两个维度。由此可见,“技术”与“人文”是相生相依的。然而,在当前的乡村建设中,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过于强调技术服务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对乡村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淡化、弱化,致使乡村中有形的村落空间、历史古建、自然环境等空间格局陆续受到破坏或替代;同时,无形的乡村民俗、非遗文化、民间工艺等文化要素也受到严重冲击。此外,城市经验的照搬也阻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方面,乡民对城市文化的向往使得不少建设者投其所好,将城市中的解决方案直接应用到乡村发展中,造成了乡愁记忆的流失和乡村文化的迷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主体知识体系都来源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作经验总结,在服务乡村中受限于没有更多的乡村建设有益经验可借鉴参考,时常出现照搬套用城市案例的做法,造成千篇一律的“样板化”设计在乡村大量涌现。“城市经验”侧重对城市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对城市审美体系的反馈,而并非弘扬乡土精神、振兴乡村文化的应有之义。时至今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仍未脱离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欠缺的困境,部分院校专业深受工具规律和功利观点的制约,依然过度强调产业发展依赖技术驱动,导致专业的发展墨守成规,无法达到技术与人文的实践统一,更谈不上耦合乡村智慧实现文化、产业及生态融合共生的高层次服务。
(二)能力困境:单一与全域的脱节
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为乡村提供专业服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本质在于直面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需求,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实现有效应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教育未能真正理解专业服务中“高创新性、高增值性”的特点,把其仅仅当作一种理念,孤立地搁置于知识学习中,缺乏真正地从全地域、全生态和全产业等方面提供全域专业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缺乏培养规划、考察论证和协作安排,加之片面理解乡村服务,导致人才培养局限于技术技能的单一纵向发展,专业学习仍然按照专业标准让学生掌握单一专业知识,未能让学生获得适应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无法真正培养体现地域特色、发扬乡风民俗、守护文化传承、重视产业创新的全域服务能力。另外,专业服务在创新研发上的欠缺,导致许多专业服务在主题表达、设计语言和创意手法等方面较为雷同,出现了“公式化”“同质化”的服务方案,这意味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服务尚未真正反映出乡村特色;同时,由于这些“模仿、趋同”的专业服务使得专业建设停滞不前,没有产生“创新、特异”的突破,涉猎领域更全面的强大服务能力也未能在实践中凝练形成。
(三)方式困境:专业与产业的偏离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理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兴旺为重要使命,着力构建和完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优化乡村产业人力资源结构。那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与乡村发展最为直接的创意创新类专业,理应着力探索专产融通路径,提高专产匹配度,提升服务质量。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置布局上存在重复化、趋同化等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充分的乡村田野调研、现状论证和客观决策,忽视自身专业条件,不研究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外延拓展的方式使专业设置求新、求全,导致特色专业的内涵重构与纵深提质未能有效开展。而在盲目求新求全趋势下,专业设置中面向乡村的专业升级也表现出发展不足的现象,加剧了专业与产业的偏离,造成部分专业服务过剩,而有些乡村产业却得不到专业服务支持,阻碍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由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助力乡村发展的意识不强,从专业自身来说,其各个专业结构的设置与调整缺乏针对乡村产业前瞻性与长远性的分析,专业结构布局不够灵活,专业设置的变革与调整明显不足,导致专业服务无法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动态需求。加之专业服务缺乏向更高技术创新、更高附加值和更高产业匹配度的专业服务转移,最终致使专业服务未能高度匹配产业升级的速度和规模,无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
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恰切路径
(一)淬炼文化“软实力”,引启技术人文共生
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技术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视域,在服务理念重构上,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实践要走出技术帮扶的局限,加强对人文关怀的重视,推进专业服务创新发展,淬炼乡村发展“软实力”,温和笃定地促进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和加强乡村文化创新。乡村文化是乡村人文思想的集中概括,是长期以来村民遵循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认知,充分反映了乡村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展现了村民集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成果。因此,既要接续文化传承,也要促进文化创新,剥离“技术”与“人文”的互斥,实现共生发展和相互促进。一是重塑乡村文化自信。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应重视对乡村文化地域性与民族性的认识与提炼,深化专业内容及拓展专业服务。整合乡村文化内容,以当代艺术设计审美理念对传统乡村文化解构重组,从技术与文化融合的视域提升专业服务质量,并通过总结乡村文化的乡土性、直观性、多样性等特征,提高专业服务对乡村文化内涵的理解,促进乡村文化的正确表达和传承回归。加大乡村文化融入专业服务的力度,以当前产业发展的切实需要对乡村文化进行充分挖掘,以转型升级诉求为目标着力设计服务方案,将乡村真实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典的精神文化内涵直观贴切地应用到服务内容中,增强乡村文化的当代创新表达,使乡村文化以现代化的演绎方式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乡村发展中,彰显乡村自身的传统文化价值,带动乡村发展的经济增效和价值提升。二是增强乡村文化创新。坚守传承为本、保护为先、发展为向、创新为重的根本逻辑,以地域化、民族化的乡土方式丰富乡村文化艺术创新内容。做好顶层设计,搭建乡村文化的创新平台,依托各专业特色进行专项调整,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专业服务的有效融合,强化针对乡村文化具体创新的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对乡村文化的科研研发、教学实施、生产赋能等方面融合应用,促进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对文化艺术设计创新的认识,拓宽产业发展的思维观念,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文化创新赋能专业服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