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理论视角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吴杰
[摘要]共生理论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范式。阐释共生理论与社区教育及其资源整合的耦合性和可行性,剖析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以及共生界面,可以构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框架。基于共生理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存在共生单元协作不深、共生理念不强、共生环境不佳、共生界面不畅等问题。未来,应从树立共生发展理念、提高共生协作效能、优化共生共享环境、畅通共生流通界面等方面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
[关键词]社区教育;共生理论;教育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吴杰(1981-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协同创新基地,副教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专项重点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江苏城市社区教育资源精准供给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XTA-39,项目主持人:吴杰)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73-07
社区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关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区教育已经基本形成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运作机制和格局。政府、社区、居民及社会各界既是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的多元主体,也是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相互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呈现出“共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共生理论已被广泛运用到教育学领域,用来解释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构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共生过程。因此,共生理论可阐释社区教育发展及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问题,并用于指导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操作。本文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梳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关键要素,构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理论框架,阐释资源整合的现实和困境,厘清供给主体的利益诉求,提出资源整合的实现路径,以期推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从独立分散走向共建共享。
一、应然逻辑:共生理论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契合性
(一)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分析
社区教育资源是各种资源的储备和配置,能够为社区所掌握、支配、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整体而言,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方案,资源审核门槛低,对资源建设需要什么内容和媒介及如何衔接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标准,没有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和方法。因此,需要社区教育管理者遵循一定的理论原则和基本依据,合理分布、有效整合、充分使用这些教育资源,这就涉及如何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问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在厘清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社区教育多元主体的不同立场,构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主体,形成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格局。当前社区教育存在主体多元、各主体条块分割、资源整合开发阻碍、资源建设水平不高、缺乏有效指导标准等问题。因此,要整合协调隶属不同主体的各类资源,通过建立政策保障、行政整合、社会资本、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等各种有效机制,建立资源建设指导标准,不断提高资源建设质量,形成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新生态。
(二)共生理论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契合性
当前,共生理论在教育学中已得到广泛运用,成为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社区教育存在主体多元、覆盖面广、对象复杂、内容庞杂等多维特征。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依靠多元主体协同推动,有效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难点在于统筹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构建资源建设的共生关系,推动各主体共建共享资源,以达到互利共生的目标。这与共生理论所提倡的形成良好共生关系、构建畅通共生界面、实现一体化共生发展等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共生理论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此外,由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需要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这就需要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尽量满足多方参与主体的诉求,形成一条能够高效稳定地推进资源整合工作的专业化路径。共生理论恰好为资源整合路径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即共生发展过程是从单利共生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差异化的共生阶段,最终发展至均衡互利的一体化共生阶段。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应遵循共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从不同主体的单利共生发展到协调差异的共生发展,最终形成一体化共生发展。
(三)共生理论视角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框架
本文提出共生理论视域下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资源整合共生单元、资源整合共生关系、资源整合共生界面以及资源整合共生环境。具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一是资源整合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的基本单位,其主要特征有共生度、同质度、关联度。共生度是共生单元变化的关联度,同质度描述同类共生单元的关系,关联度描述异类单元之间的关系。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单元有政府及有关部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基于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可用共生度描述政府与社区的关系,用同质度描述社区机构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用关联度描述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是政府联系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教育是教育与社区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社区教育的根本在于运用教育手段探索社区发展的方式,为居民提高生活品质提供有效途径。社区机构和社区之间的同质性表现为:社区机构依托社区,通过统筹协调各种资源,策划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便捷教育服务。因此,社会组织与居民的关联性体现在:通过参与社区各类公共服务项目,为居民生活和社区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二是资源整合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按照主体行为差异,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以及对称互惠共生等类型;按照主体运行方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以及一体化共生等类型。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中,不同主体在不同共生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共生模式,每一种模式都会不断深化主体的共生关系,也不断促进资源整合。在偏利共生阶段,共生关系偏向政府一方,政府通过公布资源清单、开放公共服务设施、设立资源建设项目等方式,完成资源开放任务。进入对称互惠的共生阶段,资源整合朝着互惠双方的方向发展,政府积极统筹协调不同部门的资源,居民免费享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社会组织也以项目化方式参与社区教育从而获得激励和奖励。
三是资源整合共生环境。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环境主要包括场地、设施、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有形环境,以及政策法规、道德观念、社区文化等无形环境。按照影响方式,共生环境分为直接、间接共生环境。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直接环境包括社区场地、设备、人员、各类场馆等,间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社会观念、社会文化等。按照作用程度,共生环境分为主要、次要共生环境。主要共生环境有政策法规、社区环境、社区人员等。次要共生环境有社会观念、社会发展程度、行业协会、各类基地等。共生环境的整体优化有助于整合优质的资源,吸引优质的共生单元参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对共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是资源整合共生界面。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和运行机制。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共生界面指共生单元之间的资源接触方式和运行机制,包括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传递通道。物质流是指社区教育资源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信息流是指通过搭建社区教育学习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促使社区教育信息及时流通。能量流是指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生成与传播,包括历史价值、理论价值、政策价值、实践价值等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渠道。通过塑造社区教育资源价值理念,畅通社区教育资源运行机制,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构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共生界面,在不同主体之间形成资源传递通道,破除资源信息孤岛现象,对资源进行重组、汇集,以形成资源集合,进而建立资源传递的长效机制。
二、实然状态: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
(一)资源整合共生理念不强
共生理念不强主要表现为共生单元对共生概念的认知不深刻。首先,社区教育的受关注度不高,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缺乏认识。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经历了服务青少年校外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等不同发展阶段,在促进社区发展、提升居民综合素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但由于社区教育面对社区所有居民,服务对象广泛,涵盖内容丰富,导致社区教育边界比较模糊,难以精准把握社区教育内涵,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取得的成就缺乏认知度和认同度。其次,社区教育共生单元缺乏共生理念。尽管社区教育多主体协同运作机制已基本形成,但各主体共生发展的理念还不深刻,社区教育的发展仍旧依赖于政府主导,其他主体参与程度较低。社区居民缺乏以社区主人的姿态积极贡献的意识和行动。社会组织能够有效弥补政府资源供给单一的问题,但由于政策激励和保障不够而未能向社区输出更多资源。
(二)资源整合共生关系不密切
政府及有关部门、社区、居民以及社会组织是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的主体。从主体的行为差异来看,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在性质、职权以及功能等方面都有差异。政府是社区教育的发动者和主导者,通过制定规划、设置项目、进行监督等措施来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社区依靠街道开展环境建设,社区教育依托社区开展各类服务居民的教育活动。社会组织要通过投标政府发布的各类公共服务项目,参与社区教育建设活动。从不同主体职权范围上看,政府拥有绝对主导权,但在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仍要兼顾居民需求和社区发展需要。从主体运行方式来看,不同主体的推进程度不同。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从宏观层面影响资源投放总量和未来发展规划,但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还需要得到其他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帮助,特别是在建立政府—社区—居民三级协同合作的运行机制上需要充分发挥社区上传下达的信息纽带作用。评估资源使用情况和建设质量工作也需要引入各种社会组织及专业团体,加以辅助。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的学习主体直接受益者,居民对社区教育资源投放的意见也是制定未来社区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合作程度相对松散,这使得社区教育资源在开发、利用、评估等环节上无法形成高效共建、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
(三)资源整合共生环境薄弱
共生环境建设的薄弱性主要表现为资源整合的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尚待优化。在有形环境方面,辖区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基于安全问题、运行成本、设施维护等多方面考虑,并没有向社区居民完全开放;很多社区硬件设施不完善,难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尤为匮乏,部分偏远的农村社区甚至缺乏基本的图书室和活动室。在无形环境方面,现有关于社区教育的国家政策法规比较宽泛笼统,硬性条文较少,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但未明确说明资源开发整合的标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标准、资源的保障机制。此外,社会传统观念中蕴含丰富的社会教育思想,有待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塑造现代公民的精神资源,又是居民形成积极生活观念的有力引导,但这些优秀资源并未完全惠及社区教育,只有不到1/3的社区教育机构关注社会教育理论并在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需求。
(四)资源整合共生界面不畅通
共生界面传递不畅具体表现为社区教育资源能量流的价值生成和传递渠道不畅、物质流的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流的平台建设有待加强。首先,价值生成和传递渠道不畅。从实践层面来看,虽然各地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社区教育的成效,但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而言,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仍然有限。从学术层面来理解,社区教育理论体系至今尚不完善,作为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对社区教育的理论价值、政策价值、历史价值、实践价值等缺少深度探讨。因此,要生成社区教育的价值体系,通过各种新兴媒体传递和弘扬社区教育的价值内涵。其次,基于物质流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管、各部门协同参与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资源的总量、存量、增量有待进一步明晰,现有资源的闲置率较高、使用率较低,不能很好地实现“物尽其用”。最后,信息整合平台亟待优化。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社区教育网站242个,省级社区教育网站实现全覆盖,但仅有上海学习网、江苏学习在线、浙江学习网、西安市全民学习网、青岛市全民学习网等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居民参与率较高、社会影响较大。更多地区的平台由于缺乏专业运营,课程内容陈旧且更新慢,学习交互性低,居民关注度低,部分地区平台甚至出现停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