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职业劳动力发展的美国社会情感学习

作者: 王瑜 何苗苗

[摘要]为了适应21世纪技能发展要求,美国提出了将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战略与框架,其愿景是让所有学生为未来职业成功做好准备。以特拉华州SEL-CWD融合框架为例,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三个层面分析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目标框架,从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三个方面探讨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实践机制,发现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有三个经验特征:建构趋向公平的统一化能力标准、重视具身心智的职业化教学方式、强调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参与主体。

[关键词]社会情感学习;职业劳动力发展;美国

[作者简介]王瑜(1982- ),男,河北定州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何苗苗(1999- ),女,河南周口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南宁  5302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广西中职学生隐性辍学的发生因素及防控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D10)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070-08

一、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提出背景

技术的创新变革给美国的工作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岗位逐渐减少,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迫使学生必须同时获得强大的学术知识与技术技能,为应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因此,为促进学生的职业劳动力发展,美国学业、社会与情感学习联合会(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在2021年明确提出了将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与职业劳动力发展(Career and Workforce Development,CWD)系统融合的重点战略,其愿景是让所有学生为未来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指向职业劳动力发展的社会情感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才能,使其了解自身能力,适应未来更广泛的职业需求,最终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社会贡献者。

推动社会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促进人才培养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从智力到能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心理学范式转向教育学范式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得学界近年来对社会情感教育的关注从智力测验走向了能力培养。一般而言,社会情感能力又被称为“非认知能力”或“软技能”,是生理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个体特征,具有认知、情感与行为的一致性,对于评估个人是否适合从事一系列复杂程度不同的工作至关重要,影响着个体一生中重要的社会经济结果产出。同时,社会情感能力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社会情感教育培养形成,并且不同校本干预措施、师生互动、课堂组织都会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养成。为推进社会情感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工作,CASEL于1994年首次提出了社会情感学习概念,认为社会情感学习是个体掌握并且有效地将知识、态度与技能用于理解和管理自我情绪,设定和实现积极的目标,感受和表达对他人的同理心,建立和维持积极的人际关系,以符合道德要求且建设性的方式做出负责任决策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情感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五种相互关联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核心能力,在帮助学生获得更优秀的学业成绩和问题解决能力、改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减少消极行为和情绪困扰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因此,国际上各发达国家早已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视为21世纪人才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纷纷将其列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换言之,通过学校教育发展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可行性已经在各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检验。美国决策者普遍认为,仅靠学业知识已难以让年轻人获得积极的职业发展机会,其需要具备更为关键的软技能(如负责任的决策、情绪管理、协同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等社会情感技能)来从容应对未来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作为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增强其力量与韧性的最有效方法——社会情感学习,便被广泛纳入美国教育体系中。总之,“为未来做准备”是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内驱力。本文希望通过探讨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这一发展趋向的目标框架、实践机制以及经验特征,加深对指向职业劳动力发展的美国社会情感学习的理性考量,同时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觅求镜鉴。

二、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目标框架

美国雇主将人际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协作能力、做出决策能力等社会情感技能视为未来工作场所最受欢迎的劳动力软技能。在此基础上,CASEL制定了SEL-CWD融合框架,以此在社会情感学习中连续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职业技能,进而在未来职业劳动力发展与社会情感技能培养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鉴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既包括学生对职业领域的认知、理解、情感、归属感等心理活动,又包括将这些心理活动分阶段外化为具体职业实践的过程。进而言之,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仍旧以系统地为学生提供从学前到高中的循证化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为基础,并同时指向由职业认知到职业情感的内化、由职业情感向职业行为的外化两个根本性转化。总的来说,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框架的目标包括三个:第一,通过学前和小学阶段开始的认知教育,生成学生关于职业概念的自我意识能力。即通过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在学生了解职业是什么的过程中形塑学生的自我职业意识。第二,通过初中开始的情感教育,重视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及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即基于学生对职业本质的初步认知,通过特定的职业情境体验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社会意识的形成,生成职业自我效能感。第三,通过高中开始的价值观教育,着重训练学生在职业场域制定负责任决策的能力。即通过大量的职业实习机会,在情感教育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对职业领域的价值理性,引导学生的价值理性自觉转变为职业行为实践的过程。

(一)认知教育:认知职业世界,形塑自我意识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人脑以想象、语言、思维、记忆等形式感知和判断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关系,进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这其中必然涉及一个由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到自我意识(对意识自身的认知)的转换过程,只有实现这一过程的过渡,个体的自我意识才会显现。作为个体社会情感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之一,自我意识以个体自我为导向,以感知自我、理解自我、记忆自我、思考自我等几种形式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认知系统、认知结构和工作方式的认识。换言之,自我意识有助于个体提升学业和工作所需的社会情感技能,不仅能使个体理解客观事物、监控自身认知和情绪状态,还能将自身思维过程概念化,并对自己的现实能力有精确的评估和充分的自信,进而能够轻松地处理未来职业生涯中出现的事件。

从学前和小学开始的职业认知教育,是个体通过作用于自我的外界职业活动进行信息认知加工,形成对自我意识、职业世界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最基本的认知,进而能够认知职业世界中的自我教育手段;尤其强调个体职业自我意识的建构,即个体如何认知、评价和抉择未来职业途径的自我意识,其不仅仅支配和指导个体正在进行的学习行为,实际上还可以调控个体未来的职业行为。具体而言,这种职业认知教育,一方面涉及个体对职业性质的自我意识,应了解并领悟职业在自身未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理清现有学习与未来工作的因果关系,养成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另一方面涉及对职业类型、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伦理等职业基本信息的内容认知,形成完整清晰的职业认知结构。

(二)情感教育:体验职业情境,催生社会意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个体虽获得了关于职业的记忆知识,但并不意味着职业情感的必然形成且一定可以将其外化于职业行为实践中,职业情感需要个体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体验中予以不断强化。对此,美国从初中开始的情感教育是职业认知教育的进一步提升,是“以个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呈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为生理依据,以教育的方式,将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情绪、情感进行正向、积极的引导,并使其生长出新的情感品质”②。可以说,职业情感的培育是职业情境、具身体验以及情感引导交互作用的结果。

体验是个体以全部“自我”(原有认知和心理结构)去真切感受、深度理解和不断发现事物与自我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的活动,是职业知识内化以及职业情感生成的关键之匙。职业情境则是个体进行职业活动时所处的场域,是个体亲身探索职业活动、产生直接情感体验的客观途径,对个体职业情感走向有着很强的巩固、深化和引导作用。也就意味着,在职业情感教育中应以学生为体验对象,将学生原有认知的职业性质和职业基本信息置于特定职业情境中,通过具身体验方式生成职业情感,并在教育的正向积极引导下,促进个体生成以关系为导向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情感能力可以帮助个体在职业情境中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情绪变化,避免人际交往冲突,积极建立和发展长期、信赖、高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并由此逐步获得有效处理人际交往中情绪管理这一人际交往技能。

(三)价值观教育:践行理性职业观,制定负责任的决策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工作目标确立的一种思想依据以及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其背后体现出个体对职业的认知态度和情感走向,对个体职业生涯中的一系列职业决策制定起着重要的指导、解释和驱动作用。美国从高中开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正是通过职业价值理性教育,使得某种理性职业价值观经由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体验转化为行为自觉状态,从而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反思当下的职业现状以及不断躬行实践,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目标的正确追求和期许。

职业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理性,还要将内化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工作实践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职业行为。就由内到外的职业价值观转化过程而言,其从学生心理活动转变为实践行为,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制定负责任的决策这种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即要求学生正确考虑是否属于自己所认同和擅长的、是否属于自己的职业兴趣、是否有较大职业发展空间以及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等关于职业的所有相关因素,并据此制定自身职业决策及实践方案,并对该决策负责。同时,职业实践可以使学生浸润在职业情境中,以更多的职业实习机会深化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是检验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客观途径。

总而言之,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目标框架遵循着一个螺旋上升的逻辑层次,主要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三个教育途径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由统一的SEL-CWD框架来指导,在力求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教育规律的同时,规定了学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可以增强的关键社会情感技能;另一方面,开展过程清晰地体现了学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熟期每个发展阶段职业实践领域社会情感技能发展的应然情况,强调了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负责任的决策这些社会情感技能获得及累积投资的重要性。如特拉华州在“个性化职业和学术规划”(Personalized Career and Academic Planning,PCAP)理念指导下,因地制宜地研制了特拉华“学生成功计划”(Student Success Plans,SSP)来推进社会情感学习与职业劳动力发展的融合进程,并将SSP过程的主要任务设计为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职业道路探索需求。即将SSL过程精细划分为四个职业规划阶段,即七、八年级的“早期开始(Start Early)”阶段,九、十年级的“提前计划(Plan Ahead)”阶段,十一年级的“专注目标(Focus on Goals)”阶段,十二年级的“保持正规(Stay on Track)”阶段。

三、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实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