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分析、价值意蕴与路向选择

作者: 陈夏瑾 潘建林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类型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多样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新时代助推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文章在深度分析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基础上,明晰了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包括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价值、赋能人才振兴的育人价值、赋能职业素养与人格精神的德育价值、赋能稳就业促创业的就业价值,进而提出聚焦“做大共富”,奏响党政校社协同育人“协奏曲”;构筑“职普融通生态圈”,做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压舱石”;打造“城乡融合共同体”,按下高素质人才培养“加速键”,以此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在助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落地生根、行稳致远。

[关键词]职业教育;共同富裕;逻辑分析;价值意蕴;路向选择

[作者简介]陈夏瑾(1986- ),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潘建林(1982- ),男,浙江武义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浙江  义乌  322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19-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这一论断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体现。职业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因应之举,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发展空间与动力源泉。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上,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立足新发展格局,探索明晰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与价值,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路向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分析

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举措靠发展,核心要义靠教育。作为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职业教育,不仅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包含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两个层面。

(一)理论逻辑:基于质量与效率、平衡与公平、持续与发展助推共同富裕

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共同富裕科学的内涵,即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含“共同”与“富裕”两个关键点:一是“共同”,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红利,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致力于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关键问题;二是“富裕”,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达到繁荣富足,致力于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充分矛盾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是“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富裕”意味着要把蛋糕做大,“共同”意味着要把蛋糕分好。职业教育在推动“富裕”与实现“共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第一,职业教育是助推共同富裕“平衡”与“公平”的基础。就共同富裕的覆盖面而言,共同富裕不是小部分人、小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中,为彻底解决区域、城乡、行业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真正实现“共同”的目标追求,职业教育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贤愚,人人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是应对社会公平的长远之策,也是“共富之基”。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民、返乡农民工及退伍军人职业技能,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大有作为”,同时,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方面“大有可为”。

第二,职业教育是助推共同富裕“效率”与“质量”的保障。就共同富裕的内涵而言,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为提升技能、增长见识、提高收入奠定基石,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第三,职业教育是助推共同富裕“持续”与“发展”的关键。就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而言,共同富裕不是全体人民的“齐步走”,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高度艰巨性、长期性与复杂性。共同富裕的前提与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与技术农民,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公平优质、持续终身、普惠便利的技能教育,构建技术技能人才辈出、大师云集、工匠荟萃的技能型社会。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源源不断地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才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美美与共。

(二)现实逻辑:基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场以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以技术技能提升为支撑,以稳定就业为基础,以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为目标的社会变革。职业教育依托其培养定位的职业性、服务对象的全民性、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技能培育的终身性等多重功能,能扎实推进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缩小发展差距、提低扩中、助推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职业教育是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动能。“扩中”“提低”是推动共同富裕最具标志性的重大任务。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拉动消费层面潜力巨大。据相关数据统计,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4亿人左右,如若想达到理想的社会结构,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应在8~9亿人。在决战“十四五”的关键时期,高校与职业院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民工都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扩中”目标?职业教育是提升低收入群体职业技能、扩大就业、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还能为其提供“道德教育引领、技术技能主导”的终身教育与培训一体化机制,服务和引领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第二,壮大和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使命。“‘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业教育是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手段”②,深刻阐释了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机制,是应对增加低收入群体资金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权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战胜之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对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技术技能水平与薪资待遇水平,使其早日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重要动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与长远之道。

二、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普惠、加快“扩中”“提低”的破题之举,是解决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基础,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有力推手,是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职业教育兼具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培育敬业乐群职业观的德育价值以及稳就业促创业的就业价值,统筹社会价值、育人价值、德育价值及就业价值,以经济建设为支撑,人才培养为基础,敬业精神为核心,稳定就业为保障,构建“社会+育人+德育+就业”四位一体体系,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一)社会价值:聚焦产业结构升级,赋能乡村振兴,推动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反哺经济的“助推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能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渐进式、阶梯式实现共同富裕,其社会价值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城乡共同富裕的终极价值。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繁荣富强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职业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职业教育依托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通过对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等开展大规模技术技能培训,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拓宽增收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迭代升级,促进高质量就业、高收入就业。其次,职业教育依托技术支持乡村振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职业教育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一方面,聚焦“直播+电商”,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为新型农民提供数字、技术支持。以县域产能为底层依托、数字科技技术为辅助、文化传媒为加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另一方面,夯实“技术+智志”,配以国家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支撑,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提升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最后,职业教育依托文化培育助力乡村振兴,挖掘本地特色乡土资源和地方优秀文化,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培育,逐步提高农民素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资源产业化、品牌化,助力建设美丽乡村、绿色乡村。

第二,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凸显共同富裕的属性特征。职业教育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具体体现在:首先,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为产业升级储备人力资源和智力成本,优化经济结构。同时,随时随地依据产业需求的变化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技能人才,促进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其次,职业教育通过与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实践支撑。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结合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出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将潜在的、孤立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协调产业人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化效应。

(二)育人价值: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赋能人才振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契合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通过培养大量优质、卓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来发挥职业教育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以此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才强国建设,需要从技能型人才培养入手,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保障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协同。一方面,数量涵盖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规模以及职业院校的数量总额;另一方面,质量涵盖职业院校的硬件设备、职业院校的科研实力、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等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稳步推进数量与质量协同创新,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方式等,实现技能人才、市场需求、行业发展与技术供给的精准对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成为卓越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乃至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有助于突破国家技术瓶颈。

第二,助推人才振兴体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助推人才振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现代化、做大做富“蛋糕”的主线关键。首先,职业教育是实现人才振兴的动力引擎与关键举措。职业教育是“落地”教育,职业学校的“根”在地方,特色在产业。“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引擎支撑。一要紧扣地方及产业需求,增强专业设置匹配性。坚持走与区域产业深度对接之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精准衔接、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高度匹配。二要紧贴岗位实际,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对接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要求,坚持“把学校办到企业,把企业办到学校”;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实现“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是能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人才振兴,使技术技能人才辈出、工匠云集、大师荟萃。其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并举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德为魂”,培养家国情怀。依托实施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融入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二是“以智为本”,创新智育体系。依托持续改善专业布局和结构,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加强教学规范管理,构建培养新时代产业人才的智育体系。三是“以体为源”,树立健康理念。坚持健康第一,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运动技能、体育活动教育。四是“以美为魂”,传承中华文化。通过文化浸润提升育人内涵,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质,引导发现美、辨识美、创造美、弘扬美,强化职业教育孕英才的文化底蕴。五是“以劳为基”,开展劳动实践。通过开展劳动实践、劳动技术与职业体验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职业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