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挑战与应对

作者: 胡国友

[摘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指向。作为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鲜明的时代要求。但其内部存在办学条件不完善、办学规模不稳定、类型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外部面临基础地位不牢固、发展环境不匹配、体系衔接不顺畅等挑战,急需有关各方协同应对。在地方政府层面,应着力巩固中职基础地位、落实政府举办主责、引导产教融合共生。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应着力优化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引领、深化评价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层面,应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办学育人模式变革、全面推进与深化学校内涵建设。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挑战;应对

[作者简介]胡国友(1968- ),男,安徽贵池人,安徽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安徽 池州 24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发展格局和类型化发展双重推动下职业高等院校办学适应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YJA880068,项目主持人:吴一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27-07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国家层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发展定位、办学模式、培养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职业教育能否真正成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不同教育类型。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正加快多样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就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时代要求

适应性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指的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同时具备随外界条件改变而调整自身特征或生活方式的能力”①。职业教育与个体、经济、社会和市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面向市场办学的内在属性和现实需要。能否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就是职业教育要适应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全面协调发展的适应是职业教育教育性的回归,对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是职业教育经济性的彰显。”②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增强其适应性的时代要求。

(一)内部适应性

1.办学定位须准确。“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③,这是国家教育体系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中等职业教育首先是高中阶段教育,在现阶段仍然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任。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逻辑起点。在这样的基本定位之下,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基础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基,必然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义所在。即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正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④,其所开展的升学教育也应该是聚焦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就业,与职业高等院校更多地衔接、贯通,更多地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2.办学能力应匹配。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办学基础能力。这种办学基础能力,在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体现为不同的要求。区域层面,办学基础能力集中体现在承载力上。高中阶段职普大体相当的要求,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培养模式、培养质量,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努力承载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家长、学生以及各界人士的期待。学校层面,办学基础能力则体现在硬条件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在硬条件上,学校必须具备适应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的基本办学条件尤其是实习实训条件,以及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软实力上,学校必须践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努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全力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品牌。

3.办学模式要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在高中阶段多样化人才培养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扬长补短、因材施教,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在的优势智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选择,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就业方向,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是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的基本路径。同时,在当前毕业生以升学为主的现实境地中,中等职业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与高职教育的衔接贯通,切实构建起以专业(群)为依托深化中高衔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真正实现有机衔接、有效贯通,并且还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明晰中高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点任务。

(二)外部适应性

1.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最直接,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重要战略。从我国现阶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看,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在国家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推进教育公平、高质量提供教育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支点和增长点功能。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服务技术技能积累、服务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平台和阵地功能。

2.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有明显的地方性、行业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等特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连,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多在县区办学,必须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扣地方产业和文化优势,瞄准地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与地方产业高度匹配的专业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结构和特色上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现实需求,着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办出地方特色。

3.主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求。随着知识更新迭代、技术进步和技能革新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面向人人、服务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类型,并且面对着人们日益凸显的多样化、多层次和终身化需求。无论是从学校布局来看,还是从学校功能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人的终身教育需求上都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但要真正体现出适应性,显然还需要在办学模式、教学资源、治理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与创新。

二、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实挑战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无论是其内部还是外部都还存在诸多挑战。

(一)内部挑战

1.办学条件不完善。目前,我国近半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园校舍、设施设备、教师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配备等基本办学条件上还达不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规定。近些年,中央巡视各省的反馈意见中,也反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还较大范围地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问题。针对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空、小、散、弱”现象,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也明确指出,各地要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合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办学条件的不足已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质量和声誉,若不加快整改,必将动摇其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2.办学规模不稳定。目前,“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在校生1311.81万人”⑤。从2010年开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逐年减少,在校生数也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中职教育办学规模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技能人才紧缺形势,很多企业都出现员工紧缺和“技工荒”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1年这个数据达到2100万人,预计在2025年这个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数量减少和供给不足,对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3.类型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⑥,但目前仍有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还在照搬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有些为了提高对口升学率,甚至出现了“应试教育”现象,已经偏离了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丧失了类型教育的特色。比如,在办学模式上,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没有深入有效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仍然以封闭的学校办学模式为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受中职升学教育倾向的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中国特色学徒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和集团化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难以全面深入推广;在教学模式上,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深入推进不足,一些专业课教学还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上,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较单一,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适应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广仍不足,实践教学远达不到总教学课时的50%以上。

(二)外部现实挑战

1.基础地位不牢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基础地位国家在多个文件中都已明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认识还不到位,甚至有人认为可以用普通高中教育来取代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办”“普职比大体相当是否合理”的争议。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基础地位并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基础地位不稳定的问题。同时,近十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持续减少等情况,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条件薄弱、规模不稳,削弱了其基础性作用,动摇了其基础地位。

2.发展环境不匹配。在制度环境上,新的职业教育法尚未正式出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职业教育构建多元办学格局、“职教高考”制度、1+X证书制度等,都有待在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完善。另外,随着职业教育一体化专业目录的发布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标准、办学评价等也正面临深刻变革。在社会环境上,受传统人才观和成才观影响,多样化人才观、技能成才观在人们心中还没有牢固树立,对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的认识还不深刻,“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还没有广泛形成,社会上还一定程度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还不高,发展渠道不宽,总体待遇偏低,不被社会看好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教育还被一些人看成低层次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成为学生接受不了普通教育不得已的选择。在办学环境上,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办学体制机制的影响,再加上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导向的日趋强化,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意识不强,承担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能力不足,支持、参与和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举办主体的县区级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和考核激励机制等都还不到位,产教融合难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仍处于低水平状态,难以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成有力支持。

3.体系衔接不顺畅。为适应技能人才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终身教育衔接贯通,必须向产业、社会、人人开放融合。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在完善之中,中等职业教育对内与学校体系,对外与社会体系衔接都还不顺畅。在职业教育的学校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虽已经普及,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还较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起步,高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的上升通道还没有完全畅通。同时,普职融通还没有实现双向互通。在职业教育的社会体系中,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终身教育,对外需要面向市场建立开放融合的社会体系。但从现状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还习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历教育上,对职业培训、终身教育重视和投入不足,职业培训还处在低水平阶段,服务终身教育的渠道还不广泛,职业教育的社会体系开放融合程度还不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