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研究

作者: 陈艳红

[摘要]农民在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体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专项调研成果,分析了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质量的提升,推动乡村人才和产业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添动力、增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职业培训;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陈艳红(1971- ),女,福建福州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福建 福州  3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我为建设新福建献良策”(统一战线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创新实践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T21114,项目主持人:陈艳红)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84-07

早在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养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指明了工作重点并细化了政策措施,成为指导各级地方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把乡村人力资源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除了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还要着重培养乡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这样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未来五年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一、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涉及农民职业培训的各类观点,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我国经验两方面探究农民培训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启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特点等有详细的阐述,这为我们培训新型农民指明了方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社会生产的发展促使了农村人口过剩。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积蓄的一般法则中的大工业与农业关系时,提出机械的使用和资本的流入是农村劳动者过剩的主要原因。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变资本比例增大,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中的可变资本即所需劳动力比例减小,这必然导致农村劳动者过剩,这既是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过剩人口的“移出”速度则根据设备和技术的先进程度和投入资本而变化,长期伴随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实现的整个过程。

2.农村过剩人口可以形成二三产业的预备军。《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在阐述相对过剩人口的相关理论时提出,相对过剩的人口将形成可以自由处理的产业预备军。随着农村劳动人口过剩,一部分转化为城市无产阶级和非农业产业的无产阶级,并时刻寻找有利于转化的机会,农村人口流向都市是以农村潜伏着过剩人口为前提,但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者工资较低。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村劳动者转化为不规则职业者,主要以“家内工业”为主,其为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这些过剩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

3.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发展新的特殊的劳动力,且具有较高价值。要使农村过剩人口成为劳动力预备军,从而被第二、三产业吸收,还需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马克思在货币资本化和绝对剩余价值篇章中,阐述了关于劳动力和劳动价值增殖过程的相关理论,指出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发展成为新劳动力,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在发展新的特殊劳动力时,因要赋予新的劳动力属性,使其熟练新专业技能,必须使其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无论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还是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都是劳动力的实现,但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包含更高的教育成本,且生产花费更多的劳动时间,从而价值更高。

(二)我国的实践经验对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启示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变化,各阶段的农村问题不尽相同,因此农民培训的目标和要求也根据各阶段社会主要需求而变化。

1.文化及科学知识普及是农民培训的基础。毛泽东早期通过深入农村调研,形成《农村调查》,对农村问题有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①在我国部分落后地区,封建迷信思想还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要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提升他们接受培训的思想认识。

2.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农民培训的先行条件。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体现了以农民为本的思想。他提出,要以致富为前提,顺应农民心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各个方面农村教育。只有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意愿和精力接受学习。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提出,当时农民问题的主要目标是在尊重农民自主性的前提下,调动农民积极性。土地改革时期,国家安排专门工作团体深入贫苦农民中间,激发农民自觉性,发挥其主观能动功能,推翻地主的统治,农民对土地有了自主权,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当时的国情要求农业社会化,同时教育帮助农民合作互助,改良农业技术,使增产变为可能。农民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生产经营,不仅粮食增产,其他类型的经济作物产量也大幅增加。农业的大幅发展带动了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异军突起的行业吸收了农村一半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为建设新型乡村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保证。

3.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是发展富民产业的必然需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提出,乡村振兴关键是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所以乡村振兴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也提出“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这就要求除了要培训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适应农耕技术的提高,涉农产业链的延伸,还应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撑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成果表明,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根据新时期对乡村振兴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新时期农民职业培训应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要通过培训使普通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其次,还应进行二三产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完成转型,缓解先进设备与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到非农业产业,促进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我国职业农民规模较十年前翻了近一番,但职业农民总量仍然不足,农民综合素质仍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创新创业人员虽然众多,但层次偏低,其中80%为返乡农民工”②。尽管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截至2020年,整个农民工群体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人数占比仍高达近七成”③,创新创业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主力军,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深入研究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进行了专项调研,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是振兴农业的需要

农业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新时期国家在农村人才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还会更加严峻。农民在农业中主要负责生产经营,然而部分地区农民还存在主体意识缺乏、农业知识欠缺、技术能力不足等情况。为解决农民意识和知识方面的欠缺,适当的教育培训干预是必要的。

1.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户主高中以上学历人数比例仅为13%”④,受教育程度偏低。当前农业生产向追求质量、高端供给方向转变,涉农知识技术不断更新,农民没有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为广大农民掌握新知识技能和国家政策提供了学习机会,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进一步推动其成长为职业农民。

2.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家庭农场主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的主力军。家庭农场主的生产经营能力不足会制约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并阻碍其带头引领作用。因此,农业要实现适度规模发展,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家庭农场主特别是年轻家庭农场主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才能不断壮大家庭农场主队伍,巩固其带头能力,满足农业适度规模发展需要。

3.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农民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骨干力量。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规范运行意识将影响产业拓展服务能力和与成员农户的利益联结程度,对农产品品质提升、品种优化和产品打造都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进行现代化农业知识、增强法律法规普及、加强利益联结等内容培训,提升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农户成员提供便利化服务,带领农民合作社与各类企业进行合作对接,解决交易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合作社成员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机衔接。

(二)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是振兴乡村二三产业的需要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除了农业要发展,乡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2020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比上年减少466万人,下降2.7%”⑤,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就地就业,如何使这一大批劳动力被二三产业更好地吸收,职业技能培训赋能是必要的。

1.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农业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为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从加工到交易,中间涉及储存、食品加工、包装、配送等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王台镇为例,本地现有百合花种植面积6500亩、20多个品种,位居福建省第一、全国第三,目前已形成“生产—包装—冷链物流—销售”专业化、规模化的百合产业链,在推进产业化、品牌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乡村工匠、农业经理人、农机技师、电商达人。农民参加培训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提升了农民在相关产业的技能竞争力,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还为乡村其他产业储备了大量的技能人才,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2.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乡村新型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加大了对新型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未来五年我国要优化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加快农村电商销售业等乡村新型产业。新型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例如,王台镇发展了以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等革命家在王台镇留下的红色足迹——“王台谈判”旧址八角楼、东方军野战医院、上溪口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等旧址为主的红色旅游文化基地,打造了以“水美城市”的“越王广场”、溪后杉木丰产林等旅游景点为主的绿色旅游基地。通过培训,农民能系统地掌握新型产业技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为乡村新型产业填补了岗位空缺。

3.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带头人是推动资源要素下沉乡村,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创新创业的农民开展培训,为其提供精准指导,提升农民创业成功率,同时为创新创业的农民创建社交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升创业层次。通过培训不断壮大创业队伍,能持续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动能,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