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视角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构建

作者: 林波 吕慧文

基于生态视角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构建0

[摘要]文章基于自然生物群落概念,从组成要素、存续状态、演绎形式等层面,挖掘产教融合生态内涵,剖析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结构特征。分别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和形式化描述语言,横向梳理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发展路径,纵向建立产教融合系统循环逻辑框架。运用催化反应机理,阐述产教融合系统在动力介入下的运行过程,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保障措施,期望对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催化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2-0036-08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依托,而数字智能化变革带来新业态、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势必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随着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性路径。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重要举措,被赋予协同创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内涵。

一、基于生物群落的产教融合系统构成

自然生物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相似自然资源需求、互相依赖的种群集合体。生物群落的个体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不断发生影响作用。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与自然生物群落相似度较高,企业、院校、政府等组织在政策、经济、社会等生态环境影响下,相互协同合作,通过知识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统一整体。

(一)产教融合生态内涵释义

从宏观层面看,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相融合,体现合作共同体的集成化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深度匹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从微观层面看,产教融合是“生产”与“教学”相融合,即学校对接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将教育教学环节要素与行业企业生产要素进行精准对接和充分渗透,实现院校与产业部门间的资源匹配和耦合共生,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最新需求。产教融合多主体相互依存,存在着各种物质和信息资源联系,体现出生物意义上的共生特性,其生态属性释义见表1。

通过对比发现,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强调系统中各生物因子的相互联系、影响与功能延续性。产教融合系统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具有与自然生物群落相似的特征。一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体现为不同生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产生各种生态过程,形成生态复合体。产教融合实施牵涉面极广,既是教育性的产业活动,又是产业性的教育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高校院所的教育改革、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才能达到产业与教育融合的高度。二是种群竞合性。竞争与合作是生态发展的重要过程,同种个体间及不同种群间为争夺资源等出现竞争,但也会因为彼此创造有利生存条件而形成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数字新兴技术促使各行各业跨界重组,产教融合各主体集合间既需加强创新行为,增加竞争优势,也需缔结同盟,实现资源共享与功能互补。三是群落有序性。自然生物群落与外界存在能量交换,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将外界能量转化为自身能量,帮助生态系统走向有序循环。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在社会范围内通过竞争不断捕获资源增加熵值,出现生态失调风险。加强政策引导与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合作的可持续性,实现产教融合健康发展。四是系统适应性。自然生态系统种群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适应改变,从而更好地生存。产教融合系统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对系统顺畅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系统中各共生单元在面对经济市场、技术进步等外部环境变革时,必须保持敏锐的察觉力,通过调整合作战略抵御环境挑战并适应形势变化。

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协同进化共生体系包含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共生单元是最基本的共生活动主体,在产教融合系统中是企业、高校院所、政府等组织集合;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间能量、信息、资源等交换机制,反映出共生单元融合发展的共生形式,产教融合系统注重达到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共生状态;共生环境是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共生单元存在及互动的外部因素,产教融合主体集合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主要涉及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协同进化过程能够促进产教融合系统物种多样性增加,增强种群共同适应性,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与平衡。

(二)区域产教融合生态结构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引导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市是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以城市为载体推动生产要素与教育优质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产教协同耦合运行机制,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同种群在其所在的生态群落中占据不同的角色地位,在生态位分化过程中,各物种与种群都倾向于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以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

1.产业种群生态位。产业种群是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中的核心主体,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组织。种群内的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竞争能力。企业掌握大量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利用市场优势及生产优势,为院校种群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和设备共享,促进信息在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中流动,推动技术升级和创新;同时,企业通过参与合作,能够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形成自身组织变革,从而有机应对外部竞争环境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2.教育种群生态位。教育种群是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中的重要能量来源。种群内的组织包含普通院校和科研型院校机构两种类型。普通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能够更好地了解技术实现的基础,迸发出新的创新灵感,有利于输出人才的实用性培养;科研型院校机构主要从事研究开发活动,可以借助其他种群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更易于进行商业化开发,也能够提升专业领域优势,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转化水平,为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蓄势。

3.政府种群生态位。在生态群落中,政府种群以谋求社会效应为目的,是推动和协调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政府各相关部门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大改革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保障产教融合各种群利益,明确生态群落各主体行为的公益性责任与义务,保证产业种群与教育种群能够回归到适宜的生态位上;同时,政府种群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履行管理监督与信息服务工作,促进推动产教融合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金融、科技等其他服务机构成立发展,为区域生态运行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从整体来看,产业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服务城市建设能力是产教融合的根本功能定位。产教融合系统以城市为边界,以产业链为主线,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实现空间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产教融合生态种群间的耦合激发要素相互依赖,其所释放的能量形成巨大合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效提高区域高质量就业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城市化建设水平,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在“以人为本、产城互动、结构匹配”中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城市和人才的协同发展。

二、产教融合生态演绎与循环逻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数字化进程加剧,产教融合符合新时代科技创新要求,有效集聚各方创新要素,展现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向纵深推进的融合形态,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也遵循与自然生物群落相似的生命演化历程。

(一)产教融合生态群落生命周期演化

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将产教融合生态群落运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种群结构、聚集效应、创新优势等表现相异。

1.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期。处于形成期的生态群落物种组成较为单一,生物数量偏少,群落结构因不稳定有待进化。在政府政策引力作用下,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期内基于城市人才资源、产业传统与技术优势,企业、院校种群开始逐渐聚集,区域集中度有所增加,但种群合作关系不稳定,聚集效应不突出且尚未形成规模,区域经济、社会效益增长较为缓慢,技术转化水平不显著。

2.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发展期。生态群落进入发展期后,企业、院校种群增长速度较快,聚集效应逐渐显现,种群内部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种群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企业间合作更加频繁,种群竞争力随着技术升级而增强;同时,种群利益获取模式发生微妙变化,由过去自发聚集被动获得外部利益转变为通过专业化协作、信息交互分享、技术讨论等主动、有意识地创造群体效益。

3.产教融合生态群落成熟稳定期。在生态群落成熟稳定期,各物种生存状态良好,种群间关系协调,群落功能日臻完善。处于产教融合生态群落成熟稳定期的企业、院校种群规模仍然增加,群落结构保持均衡,价值链的区域效应明显;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供给充足,种群激励、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机制运行稳定,种群间协同关系建立,群落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4.产教融合生态群落更新迭代期。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变迁,自然生物群落将进入更替交叠的过程,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同样面临更新迭代。新技术变革时代来临,新的优势物种在政府种群的有效推动及其他服务机构的积极介入下进入种群,产生新的行为方式与市场成长空间,种群内部出现优势成员更替,外部则表现为人才集聚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的群落经过震荡继续开始新生命周期演进。

在产教融合生态群落演化过程中,具有变革需求的企业、院校等个体物种首先各自积累知识和技术,形成一定的创新优势。不同的个体物种基于生存发展需求,分别与自身同质物种进行纵向合作,逐步积累资源、技术形成产业、院校种群。而在政府种群的政策支持、资源利益协调分配作用下,关键种群紧密合作,进行横向合作创新,逐渐构建具有区域特征和创新特色、高效发展的产教融合生态群落。

(二)产教融合系统循环逻辑

产教融合系统的形式化描述为:区域产教融合系统={企业、院校、政府,其他服务机构,城市载体}∪{协同交互关系}。这个描述不仅覆盖了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也指明了各类主体之间及主体与城市载体之间的协同交互作用。区域产教融合系统循环逻辑框架包含四个环节。

1.第一环节。产教融合微观主体行为是协同活动的起点,知识创造与技术革新都是在政策设计、机制保障、市场需求等条件下,由企业、院校等主体行为所引发。政府制定内容具有一致性、功能具有差别性的系列政策,贯通从教育到产业的教育链和产业链并统筹部署政策链。产教融合微观主体的资源交互促使各种群生态位水平提升,成为协同创新的动力来源,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与政策链有机衔接。

2.第二环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的实质是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由财富支持知识再生产,从整体上提升全社会财富与福祉,这是“知识生产—价值实现—知识生产”持续循环的过程。在此环节,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以政策链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突破,以教育链为引擎,通过深度融合的人才链构筑创新链,完成协同创新价值增值,政府种群、产业种群、教育种群分别实现自身生态位进化能力提升。

3.第三环节。产教融合成果进入城市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城市空间与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如期建立起交互的纽带。城市在产教融合支撑下,获得进一步发展演进的动力。高素质人才集聚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研发、管理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深层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城市价值显著提升。

4.第四环节。得到完善的城市环境再次激发核心主体的活力,政府对产教融合系统内部协同关系的建立、协同模式的优化、协同融合度的深化等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社会资金持续集聚,各类政策激励和扶持手段交叉运用为产教融合创造条件,促进深层次的产业链、宽领域的人才链、全方位的创新链在空间内交融,释放出城市发展新动能,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生态型链条。

三、基于催化机理的产教融合系统运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