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 韩宝坤 李安邦 贝广霞 时慧喆

工程实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探索和实践0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工程实训课程作为高校实践性很强的一门通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深入挖掘工程实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点,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实训;思政元素;融入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065-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和作为微循环的其他各类课程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中发挥着各自的育人职能[2]。在此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开展了工程实训课程思政探索,着重探讨了思政教育与机械类、工程类实践实训课程的结合方法,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思政融入点等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工程实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工程实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为本。要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程实训是面向高校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实践课,教学规模大,学生受众广,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作用。工程实训课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丰富,既有科技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劳动意识,又有安全意识、成本观念、环保意识等。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实训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工程实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发展。这种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既包括学术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发展,又包括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不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并开展终身学习。

在工程实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使学生在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的同时,将个人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个人高质量发展的范畴,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对职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三)工程实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提高实训效果的需要

工程实训课程的实践性极强,涉及工种与设备繁多,与行业的结合十分紧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无可替代的作用[3]。工程实训课程一般需要2~4周的时间,以长时间、高强度的集中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发挥工程实训在学生价值塑造等方面的优势,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提高实训效果。

工程实训作为一门工科类和近工科类专业学生的通识必修课,授课对象多、范围广,学生基数大、来源广,因此,在工程实训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即可换取较大的学生覆盖面,使价值塑造的受众群体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同时,由于工程实训具有特殊的授课形式与授课环境,融入思政元素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提高实训效果。

二、工程实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与水平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点,事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科学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有效的教学融入,应在深入了解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并坚持有效的挖掘原则。

(一)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进行工程实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明确本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4]。本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

课程组通过分析《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与工程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划分为国家与社会、职业与行业、团体与个人三个层面,在不同层面上分别设置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思政教育目标[5](见表1)。

(二)梳理实训课程教学内容

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是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这栋“大厦”画好设计图和效果图。接下来,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与重构,为建设“大厦”奠定基础、搭建骨架。

工程实训现包括普通车床操作训练、数控铣床与数控车床操作训练、特种加工操作训练、钳工技能操作训练、铸造和焊接操作训练等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的授课形式、实训考核内容和培养目标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需要结合不同实训项目的特点,先梳理每个实训流程中的知识要点,再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达到“五育并举”的目标。下面以数控实训部分为例,梳理实训教学知识要点(见表2)。

(三)挖掘各实训模块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梳理好各实训模块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核心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为搜集、整理和挖掘适合融入工程实训教学过程的思政元素,课程组开展了教学研讨和资料搜集工作,并借助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线上教学平台资源,立足于目前工程实训课程的实际,筛选出适合融入工程实训课程的思政元素(见表3)。

三、工程实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与效果

工程实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包括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通过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分阶段、递进式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逐步加深对思政内容的学习,引领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完成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教书育人的目标。

工程实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教师在每个阶段根据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6]。

(一)课前阶段

学生主要通过在线安全准入考试系统学习与实训安全相关的知识,完成线上考试,并通过超星学习通观看线上教学视频,对照视频预习实训指导书上相应的知识点。在课前阶段,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个人层面是通过安全知识学习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并通过发布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紧跟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能力。

(二)课中阶段

学生主要在实训室以线下实操实践为主要学习手段,以线上操作演示视频为辅助,练习实操技能,并通过学习通中的各模块章节测试题巩固理论知识点。在本阶段中,教师先通过设置问题、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再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集中讲解重点难点。

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华为芯片断供”事件等时事热点和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达到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思政育人目标。在观摩操作示范阶段,教师完整演示整个实操流程,在演示过程中结合实时提问等方式强调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巩固操作要点,并通过介绍裴永斌、马小光、高凤林、方文墨等大国工匠的“绝活”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改革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分组实操练习阶段,教师指导加组内学生相互指导,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实现团队和个人层面的思政育人目标。在实操考核阶段,教师引入相关的事故案例,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行业和职业层面进行思政育人。

(三)课后阶段

学生主要运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线上教学平台,观看《大国工匠》等央视纪录片和相关思政学习资料,线下完成实训报告、撰写实训感悟等,并提交实训总结。通过大量课外学习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专业、行业发展态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了解,总结实训收获和心得。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阶段及国家和社会、行业和职业、团队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的思政教育,工程实训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组教师明显感觉课上玩手机的“低头族”少了,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情景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思政教育,许多学生除了学习上的问题,也开始与教师就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困惑进行交流,思政育人成效显著。

四、结语

工程实训课程作为高校教学规模大、学生受众广的一门实践类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挖掘工程实训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能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程实训课程从授课方式到育人成效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教学渠道和载体逐渐多元化,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过程也灵活运用了线上自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了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对新事物、新方法、新形式的期待,解决了实训课教学模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实践表明,在工程实训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沙占华.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作用发挥的路径探讨[J].昌吉学院学报,2021(1):52-56.

[3] 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6-8.

[4] 刘华东,刘海浪,林大川,等.高校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2022(8):45-47.

[5] 黄鹂,于海丰.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实践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3):87-92.

[6] 沈宇峰,何幸保,杨丰.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以数控手工编程技术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6):136-138.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