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课程思政“目标—实施—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者: 魏莉莉 王立娟 邵璟璟 郭秀娟 张丽娜

[摘 要]高校教育,育人为本。从国家到各高校各专业都在高等教育的知识能力教育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将价值观塑造、素质提升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文章以工程热力学课程为例,探讨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从专业、课程到知识单元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思政目标,以此指导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并通过“主观+客观”复合式评价方式,形成课程思政“目标—实施—评价”体系。

[关键词]第一课堂;课程思政;“目标—实施—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079-04

自古以来,立德树人都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2020 年 4 月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在学科教学体系构建中,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要求各高校根据课程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4]。由此,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得以迅速发展,从传统的以智育为主转变为“五育”并举,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结合。

立德树人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从专业、课程角度设计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育人目标,对引导本专业、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若缺乏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就难以保证。每门课程、每个单元授课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随堂发挥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等因素。

本研究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探索课程思政“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三级目标体系,引领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教学融入,结合专业培养过程完善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以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其中,课程思政“目标—实施”体系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一、课程思政三级目标体系的构建

课程思政三级目标体系的构建,是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设定的。

(一)专业层面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一个专业课程思政的总目标是本专业的育人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软实力”。

专业课程思政总目标围绕专业内涵展开。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本专业的核心内涵在于建筑环境的营造和相关能源应用,服务建设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在行业内践行节能减碳,遵守职业道德,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二)课程层面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在专业课程思政总目标的引领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课程性质,挖掘本课程思政育人阐述的方向和角度,确立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

以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为例,本课程主要研究热能、机械能及其与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程思政总目标一致,内容更加偏向于能量的转化和利用,因此,课程思政目标集中在发现工程领域的关键过程、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实现节能减碳、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科学严谨、逻辑清晰的工程师特质,使学生能够科学严谨、逻辑清晰地分析工程实践问题,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章节层面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课程每章节的教学都针对一定的热力系统或热力过程,理论的阐述和展开要与工程实践的研究历程、应用现状和改进操作等密切相关。通用的课程思政元素包括:

第一,树立科学观念,并以此指导工程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二,了解每个热力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并从专业角度理解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我国科技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每一章节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学生的互动等有针对性地确立个性化的课程思政目标。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

下面以《工程热力学》教材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提出实践问题:热能与机械能之间是否可以双向、无条件转化?热是否可以在低温热源与高温热源之间任意传递?引导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思考理论问题:上述问题哪些可以实现,哪些不可以?

阐述理论: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总结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不同问题的描述都指向了问题的本质——能量的品质。

引申:热力学第二定律否定了第二类永动机,这也说明在工作学习中,要想有收获,就必须有高品质的付出。

理论发展:既然热力过程有方向性,那么上述问题能否实现或实现的限度应如何分析?引申出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

实践研究:调研热电厂、核电厂以及发动机等动力设备的能量转化效率,调研生活中制冷设备的能效与理论的上限值有多大的差距,了解节能的极限。

引申:以科学的精神分析节能减碳的可行性,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地指导节能、降耗、减碳。

理论的发展始终与实践问题密切相关,实践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理论的支撑;社会的节能减碳需要科学的指引。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将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社会责任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使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理论体系紧密融为一体,实现了润物无声。

本章节的课程思政实施逻辑如图2所示。

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对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考核评价是课程思政全过程中的难点,因为课程思政育人呈现以下特征:①隐蔽性。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是一体两面的,思政育人融合在课程教学中。②长期性。育人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难以呈现显而易见的效果。③与受教对象密切相关。因此,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是相对隐性的、非量化的。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要包含考核和评价。

第一,考核。部分课程思政目标是依托于专业教育而存在的,是学生在掌握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具备的能力和素养,该部分目标的考核可以从专业素养的考核中窥见一斑,因此,采用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二,评价。育人的最终成效体现为人的认知、行为、素质的提升,且不同的个体呈现出来的改变迥异,因此,教师主要对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则主要对自身认知、行为、素质的变化进行评价,以及以调查问卷、个别反馈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

具备了相应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才有可能在工程实践问题的分析、系统优化和节能潜力探索中践行理论指导实践的“知行合一”精神,并担起节能减碳社会责任。教师在教学中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科学理论延伸到做人做事,让学生了解科学以外的“熵”,以科学理念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这方面的评价依托基础学习,能够依据学生学习效果和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因此,以“课业考核+表现考核”作为评价手段。

评价课程思政目标是否达成,主要要看学生的收获和反馈。通过课后的调查问卷、学生评教及其他途径的反馈,可以了解学生对自身成长的评价和体会,这是评价课程思政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参考。

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评价由“主观评价+客观评价”组成,客观评价体现在作业、测验、报告、考试等环节中,主观评价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教学实施过程持续改进的依据。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四、总结

课程思政的实施既离不开各级目标的指引,又要落地于每个章节的教学过程。本研究通过构建“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三级目标体系,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明确了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及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层层展开,引导学生既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又进一步理解工程实践问题,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课后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衡量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并据此对课程思政目标和实施过程进行修正、优化,实现持续改进。

[ 参 考 文 献 ]

[1] 四书[M].陈戍国,导读/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19.

[2] 武淑平,吕波. 基于“三位一体”案例的本科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 高教学刊,2023,9(5):137-140.

[3] 贾秀丽. “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下专业英语综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 当代外语教育,2022(20):57-62.

[4] 任振新,史列琴,朱宇林. 课程思政融入地方本科院校农林类专业教学探究[J]. 2023,3(2):89-93.

[5] 王菲,王亚飞.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探索[J]. 衡水学院学报,2023,25(1):46-50.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