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高校化学基础课程思政育人的意义与途径
作者: 李秋平[摘 要]文章从中心性、实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在高校化学基础课程中开展思政育人的意义,分析了其思政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发现影响其效果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的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局限性以及在相关方面投入不足,提出了通过解放思想、科研反哺和制度推动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能力的策略,并指出开展制度建设对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才培养;解放思想;科研反哺;化学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083-04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理工类基础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由于这些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术”的理解和应用,容易使其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上存在脱节的现象[1-2]。造成这个脱节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对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入,只完成了专业知识的“教”,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育”,从而影响了所教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果[3]。除了必须提高相关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还需从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汲取相关养分,方能顺利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培育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4-6]。本文拟论述高校化学基础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的意义,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推动这门课程提升思政育人效果的建议与策略。
一、高校化学基础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的意义
化学基础课程是高校的基础课程,比如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皆开设了化学基础课程。
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其应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思政育人素材比较丰富。比如,在讲到乙醇的应用时可以联系医用乙醇杀菌消毒的原理,进而向学生普及疫情防控期间应当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消杀工作的专业常识,并传播“人人都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常常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其实践过程蕴含着思政育人元素,是开展思政育人的有利场景。化学实验课堂可成为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养工匠精神、树立绿色环保理念甚至是普及法治思想的场所。例如,大部分高校的第一堂化学实验课都是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可进行安全生产案例展示、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安全生产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创造性强的学科,利用化学知识改变物质的手段奥妙无穷,其中很多创新的过程都是思政育人的鲜活案例。以青蒿素的提取与发展为例,屠呦呦等科研人员注意到《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使用方法中没有提到中医处方中常见的蒸、煮、煎等加热过程,于是提出了利用乙醚低温萃取青蒿的思路,成功地提取出青蒿中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随后,屠呦呦又带领团队研发出青蒿素的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使其疗效提高了十倍。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和改进青蒿素的事例既可在化学绪论课程中讲述,又可在有关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实验中讲解,是能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的案例。
化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例如,苯分子结构的发现史中就蕴含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科学情感三个维度的教育价值,相关故事可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史也蕴藏着许多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事例。例如,范旭东、侯德榜等先辈工业救国、发明改进纯碱生产技术的故事就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最佳案例。
二、高校化学基础课程思政育人的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进行了相关课程思政育人现状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政育人程度浅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贯坚持修身立德的理念,倡导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感。西方国家也非常关心其公民的社会化问题,对学生开展品格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注重发挥学校在引导公民道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7]。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前国内教育界对什么是课程思政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认识。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所有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引导学生成长为国之栋梁[8]。课程思政所要做的就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增强政治认同、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努力振兴国家与民族等。然而,正是由于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有的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在笔者回收的问卷中,针对“你对课程思政的概念了解程度如何”这一问题,选择“比较熟悉”的人数仅有39%,而选择“了解一点,但不是很明了”的教师占比高达51%,甚至还有10%的教师选择“基本不了解”。从中可以看出,造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各专业课程或基础课程中推进缓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如何让这61%的教师“比较熟悉”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打造“三全育人”局面的关键课题。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
一般认为,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内涵,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塑造、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方面,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与课程相关的发展历史、实践应用以及知识体系中汲取富含科学思想、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文明意识或人生哲理的养分,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当中。
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往往过于狭隘,只重视抓住显性的课程思政元素,而忽略挖掘隐性的课程思政元素,因而总是觉得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撑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以笔者的调查为例,认同侯德榜励志报国故事等显性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师比例比较高,而对蕴含职业操守、科创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泛课程思政元素内容认同的教师比例明显偏低,这种对课程思政内容理解上的局限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化学基础课程有效开展思政育人建设的障碍。
(三)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投入不够
教师在课程思政认识与理解方面的局限性必然影响其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的投入。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上投入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学投入的精力本来就不足,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中选择了更加利己的科研任务,并将主要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因此,如何激励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突破其对课程思政认识与理解的局限性就成了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提升高校化学基础课程思政育人水平的途径
提升高校化学基础课程的思政育人水平,首先要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思政育人能力、思政育人意愿的教师队伍,可以从解放思想、科研反哺和制度推动这三个方面增强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和意愿。
(一)解放思想——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和意愿要解放其思想,让教师的思政育人理念从聚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拓展为能涵盖人文素养、职业操守和科创精神等泛课程思政元素。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首先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深化对课程思政育人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参加课程思政培训、研讨、公开课等活动,了解同行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对化学基础课程教师来说,要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将有价值的相关思政育人元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加以合理利用。
(二)科研反哺——增强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与意愿
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更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要发挥好化学基础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要求相关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化学的应用特性。只有那些有能力做好学生专业领路人的教师,才能让学生信服,并由专业上的信服转化为思政理念上的认同。因此,化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展科研活动,既要做基础研究的探索者,又要做化学应用的驱动者。除了要主动申报与承担纵向科研项目,还应深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事务,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应用能力。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探索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在从事科研工作中不断成长的教师,才有宽阔的思政育人眼界,才能在课程思政潮流中勇立潮头。
(三)制度推动——确保教师有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探索的动力
由于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探索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比如厦门理工学院为了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先是成立了“厦门理工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接着又出台了《厦门理工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试行)》,提出了实施课程思政的“三个五”计划,并构建了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系、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体系以及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通过“三体合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课程思政改革动力,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卓有成效[9]。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的强度适当且相对宽松的时候,教师才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中[10]。因此,通过制度增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探索的意愿,最关键的就是要确保相关制度科学合理。
四、结语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部分高校化学基础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的偏颇、理解的局限和投入的不足等影响了这门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提升高校化学基础课程思政育人探索的三点建议:通过解放思想,深化教师对化学基础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与意愿;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制度,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探索的动力。虽然本文是从高校化学基础课程的角度来探讨课程思政的问题,但是提出的观点对其他部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2]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64-69.
[3] 周洁,陈梅,刘艳丽.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23):107-109.
[4] 贺山明, 王晓明, 廖春发,等. 新时代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引入元素探讨[J]. 高教学刊, 2021(9):16-19.
[5] 余江涛, 王文起, 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64-66.
[6] 陈始发, 张丽. 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5):183-189.
[7] ALTHOF W, BERKOWITZ M W.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their relationship and role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6, 35(4):495-518.
[8]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9] 姚金泱.“三体合一、四主并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厦门理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案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8):156-157.
[10] 郭建鹏,许文静,陈玉蕾,等.工作资源与要求如何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兼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Z1):25-36.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