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作者: 杨秀翠[摘 要]“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本质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探讨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有着重要的“育人”意义。导游实景讲解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本科专业实践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精神,厘清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逻辑联系,把握专业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在联系,从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开展专业实践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专业实践;融合研究;导游实景讲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090-05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指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三大特点,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注重对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行业热情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学目标不实、教学学时不够、教学把关不严、教学保障不力、教学评价不严等问题[2],究其根源是对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这一育人要义理解和落实不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3]。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新理念,“突出了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4],其本质是依据不同专业课程的不同特质,充分挖掘和运用蕴含其中的“思政要素”,在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内核、以能力培养为路径,最终彰显价值塑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5]。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立德树人贯穿实践教学过程。本文以昭通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实践课程——导游实景讲解为例,探讨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问题,探索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育人效果的问题,力争把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合起来,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一、导游实景讲解专业实践概况
导游实景讲解是大学二年级开设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为期两周,一周校内,一周校外;实践地点为昭通学院校史馆、昭通市博物馆、省耕国学公园;通过现场模拟导游,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获得相应的技能锻炼,创造出较强“经历”感的新型教学方式(见表1)。专业实践包括理论知识储备、观摩示范、创作准备、实际操作、验收5个阶段。理论知识储备阶段由校内指导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对理论知识点进行“温故”。观摩示范阶段邀请云南省金牌讲解员为学生现场讲解。创作准备阶段,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昭通市博物馆为实景讲解景点,商讨旅游线路并撰写讲解词。实操阶段安排组内实操和组间观摩。验收阶段,让学生当志愿讲解员,校外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志愿讲解情况和游客的反馈情况给出实景讲解成绩。
二、导游实景讲解专业实践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遵循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精神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6]。课程思政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产出导向,教学过程要持续不断改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导游实景讲解的课程思政设计要紧扣“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学习效果”三个要素,凸显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厘清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逻辑联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弄清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本质性联系,深度破解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贴标签”“形式化”“叠加式”“拼盘式”等简单机械的做法。课程思政要内生于专业教育,关键在于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在联系中精准定位课程思政的载体[7]。专业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思路,思政教育的实质在于将社会导向的意识形态内化为个体维度的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即实现知识的社会价值。《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6]。因此,导游实景讲解的课程思政设计要准确定位课程思政的载体,在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上注重社会导向意识的内化要求,实现知识的社会价值。
(三)把握专业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在联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职业素养[6]。这一要求明确表述了课程目标的社会维度,学生要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社会主义伟大建设进程,深刻理解专业教育的社会基础及社会价值,能够掌握课程知识与国家、民族、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课程思政设计的目的重在引导学生关心和服务社会,增强职业感和社会责任感。导游实景讲解的课程思政设计要紧密结合国家当前的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行业发展的社会需求,把握导游讲解专业知识与社会旅游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三、导游实景讲解专业实践课程思政设计策略
课程思政设计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或是将碎片化的思政元素嫁接到专业知识中,而是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整体设计。本文主要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导游实景讲解专业实践进行课程思政设计。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
结合导游实景讲解课程特点,逐步查找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将导游实景讲解实践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维目标:课程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
第一,对导游实景讲解方法的评判及其优化方案的提出,促进学生利用辩证观和矛盾论分析和采用不同讲解方法的思维形成。
第二,分析与解读金牌导游养成记案例,深植文化旅游理念,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第三,了解导游行业先进典型人物对导游讲解服务的体会和感悟,探索创新、不断精进的科学与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导游工作者不断探索未知、以做好文化传播使者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知识目标:
第一,准确选用导游实景讲解的方法,理解其讲解技巧,说出导游语言、导游礼仪与导游实景讲解的关系。
第二,通过导游实景讲解方法的学习与讨论,理解导游词撰写和导览路线设计的策略,并详细阐述带好旅游团队的方法。
能力目标:
第一,通过导游实景讲解的学习,初步建立导览线路设计的思路。
第二,利用导游词撰写的知识分析和评判不同实景讲解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三,运用讲解技巧和带团技能策略,对导游实景讲解方案提出改进意见。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歌德说:“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在旅游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游客的社会需求便是遇到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服务精神的导游,能够让游客在旅途中享受到种种乐趣。导游实景讲解是导游员工作的核心,也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重要内容,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旅行生活息息相关,结合社会旅游需求,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通过故事、时事、案例、教学知识点等要素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导游实景讲解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有机融入(见表2)。
1.理论知识储备阶段,融入哲学原理和职业素养
由校内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导游词撰写、导游讲解方法、导游礼仪、导览线路设计四个部分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师注重从知识点中引申出哲学原理,让游客印象深刻的导游讲解往往有其独特性,独特性的发掘过程就是景点景区深厚文化内涵的发掘过程,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视频学习让学生感悟导游员丰富的景点文化内涵能够让讲解有深度、有内涵、有情怀,领悟文化修养对提升讲解质量的重要作用,强化职业素养。
2.观摩示范阶段,融入工匠精神和综合素质
观摩示范阶段有两项活动,一是邀请云南省金牌讲解员在校内分享自己的导游讲解故事,二是请两位校外指导教师现场做示范讲解,与学生交流导游讲解中的注意事项及带团技巧。示范结束后,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从金牌导游员故事和互动交流中思考“金牌”二字的含义:怎样才能成为“金牌讲解员”?让学生以金牌讲解员为学习榜样,塑造金牌导游的优良品格,发挥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发扬工匠精神。
3.创作准备阶段,增强文化自信和城市荣誉感
创作准备阶段,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昭通市博物馆为实景讲解景点,商讨旅游线路,收集展品的资料进行导游实景讲解词的撰写。在收集、整理、撰写讲解词过程中,引导学生学、悟、思、用相结合,将昭通深厚的历史地理文化底蕴在讲解词中展现出来。通过文化元素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为做好家乡旅游形象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
4.实际操作阶段,融入角色意识和职业担当
实际操作阶段,学生对讲解词进行实际的演练和小组相互观摩。之后,由校内指导教师设置场景,如接待外地研学旅游团、本地研学团、外地老年团,让学生模拟对客服务及导游员讲解,理解导游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结合新疆导游祁秦一夜涨粉百万的热点事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导游角色的重要性,明白真诚、耐心、细致、周到等品质是社会旅游需求,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
5.验收阶段,融入职业观和价值观
验收阶段,让学生担任志愿者讲解员,为游客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后,游客填写游客评价表,校外指导教师填写评分表。结合校外指导教师和游客的评价,让学生学会有针对性的对客服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推动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进行动态化评估[8]。根据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将学生的思政成绩纳入课程总评成绩(占比 20%),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考核。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实景讲解结束后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体现,结果性评价通过实景讲解的成效(即知识社会价值实现程度),以及校外指导教师、游客评价来体现。学生的专业实践成绩由“导游实景讲解+实践报告”两部分构成,其中导游实景讲解的分数由校外指导教师和游客评价两个部分构成,校外指导教师成绩占30%,游客评价占20%,实践报告由校内指导教师批阅,占比50%。在各模块分数中,均有一定的思政占分(见表3)。
思政占分在各个阶段的评分标准中体现,校外指导教师给学生评分的思政评分依据是评分标准中导游讲解词的完整程度、对客服务的细致程度,游客评价的思政评分依据是评分标准中对客服务的态度、文化知识的传播量两个方面,实践报告的思政评分依据是评分标准中选用导游讲解方法的依据和说明,对金牌导游养成记、西安导游爷爷、新疆导游祁秦等实例的认识及受到的启发,实景讲解后的反思及改进措施。通过收集讲解词撰写材料、实践进程中分享的实例、导游实景讲解过程中的对客服务,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服务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从而实现知识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紧扣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精神,厘清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逻辑联系,把握专业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在联系等,从行业故事、案例、时事、基本能力训练、专业知识点本身、校内外教师的言行、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需求中充分挖掘思政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只有以学生实现知识的社会价值为教学效果评价手段,才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让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育人”价值。课题组将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评价手段、推广运用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拟通过收集实践数据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提出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推广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利元,李小芳,明庆忠,等.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22,37(1):4-7.
[2] 张红艳.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3):120-122.
[3]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9.
[4]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5] 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6]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7] 张良.课程思政如何破解“两张皮”难题:知识与社会联系的认识论视角[J].教育研究,2023,44(6):59-66.
[8] 冯国红,曹艳芝,高丽兵.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8):143-145.
[责任编辑:雷 艳]